【好文推荐】2024年38号|弹性退休制度下谁更愿意延迟退休?——基于Option Value模型的微观模拟

文摘   2024-10-12 10:07   北京  

主题简介






为响应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公众号将围绕其重点举措设置五个专题方向:①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有效供给;②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③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④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⑤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本月讨论的专题方向为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有效供给,分享文章的子主题为延迟退休政策。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本月文章将围绕上述延迟退休话题展开讨论。下面是本月推荐的第一篇文章,由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郭秀云教授、博士研究生李悦心撰写的《弹性退休制度下谁更愿意延迟退休?——基于Option Value模型的微观模拟》。


摘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建立弹性退休制度是大势所趋。养老金激励是弹性退休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建立期权价值模型和养老金给付及奖惩因子模型,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养老金峰值、期权价值、内部报酬率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养老金总财富随退休年龄“先增后减”,男性峰值年龄早于女性;引入养老金“奖惩”机制有助于提高最优退休年龄,激励劳动者延迟退休;考虑闲暇偏好的异质性,男性参保者更倾向于早退休,而女性特别是较高收入群体更愿意延迟退休;厌恶风险的参保者更有可能选择早退休。建议尽早建立弹性退休年龄政策体系,增加劳动者的选择权和制度灵活性;引入精算调节因子构建养老金奖惩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

文献综述

      在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劳动力供求失衡和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之下,延迟退休年龄势在必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激励延迟退休,雇主也逐渐认识到高龄劳动者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受社会背景经济体制、政治环境、养老保障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退休制度设计和退休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特点,形成更具弹性化的退休制度。

      延迟退休政策制定需要以个人退休行为与决策作为基础。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工作状况、家庭负担等因素对退休意愿有显著影响。养老金财富也是影响劳动者退休决策的重要因素,分析模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精算模型,测算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体退休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存在普遍的负面激励,且具有行业差异性,对不同收入、性别群体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第二类是期权价值模型,用于估计养老金计划对退休决策的影响。期权价值模型综合了工资、养老金和闲暇三个因素,是度量养老金退休激励作用更全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引入养老金奖惩机制研究延迟退休效应的文献较少。目前我国退休年龄调整工具较为有限,而退休年龄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劳动者退休权利与待遇的公平合理。本文贡献在于,一是基于队列分析方法,从终身收支视角分析养老金财富、工资收入和闲暇对劳动者退休决策的潜在影响;二是对期权价值模型进行拓展,引入养老金奖惩机制,考察养老金的退休激励效应。

退休决策:理论机理与模型设定

(一)退休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机理

      研究表明养老金财富、工资收入和闲暇是影响劳动者退休决策的关键变量。延迟退休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是确定的,工作年限延长必然会增加工资收入,但对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并不确定。延迟退休会增加养老保险缴费,也会缩短养老金领取年限、提高月养老金待遇水平。一般而言,个人退休年龄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工资和养老金财富组成的总收入,还会考量工作时间减少和闲暇增加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当总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劳动力供给曲线有“向后弯曲”的特征(见图1)。

      延迟退休必然导致养老金财富变化。如果养老金财富增量为正,意味着为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提供了补贴;如果增量为负,意味着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后,被征收一笔额外税收。现有研究中的退休决策模型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基于养老金财富的退休决策,通过比较不同时间退休获得的养老金财富来选择退休时间;二是同时考虑延迟退休后养老金财富变化和工资收入;三是期权价值模型,综合考虑养老金财富、工资收入和闲暇,劳动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退休时机(见图2)。本文选取期权价值模型考察养老金对延迟退休的激励作用。

(二)模型建立

1.期权价值模型

      根据期权价值模型,劳动者效用函数包括退休前工资收入带来的效用,以及退休后养老金和闲暇带来的效用。如果劳动者R岁退休,期望效用贴现值为:

      当劳动者面临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决策时,通过比较当期退休所产生的期望效用与延迟退休所产生的最大期望效用,决定是否延迟退休。

      结合弹性退休年龄区间,设r为最低退休年龄,R∗为延迟后退休年龄,式(2)可表示为:

2.养老金给付及奖惩因子模型

      基于队列分析方法,从不同特征群体终身收支视角,模拟“新人”养老金财富变化及期权价值。根据现行待遇计发规则,初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分别为:

      上述两项合并,可以得到初始基本养老金:

      退休后每年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按照养老金增长率进行年度调整:

      参保职工的内部报酬率就是使养老金总财富现值和养老保险缴费现值相等的贴现率,用公式表示:

      参照OECD(2017)基于精算中性原则提出的延迟退休养老金激励模型进行奖惩机制设计,如果实际退休年龄高于标准退休年龄,以奖励因子调增初始养老金;否则,以惩罚因子调减初始养老金。本文以“基础养老金”作为奖惩调节对象。

参数赋值与模拟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18年数据,选取有工资收入且不低于所在省份最低工资标准、男性20-65岁和女性20-60岁的样本,按收入水平分组,设平均工资60%以下为较低收入组、0.6-1.5倍为中等收入组、1.5倍以上为较高收入组。与CHIP2018年的年份对应,基于队列分析法,假设所模拟的个体2018年进入制度,起始工作年龄为20岁,工作即参保。

(一)参数赋值

1.退休年龄区间

      本文设定弹性退休年龄区间为:女性50-60岁、男性55-65岁,标准退休年龄为女性55岁、男性60岁。

2.终身工资预测

      现有研究表明工资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有关。终生工资方程如式(10),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3.死亡率及预期寿命

      本文使用《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中“非养老类业务一表”死亡率数据编制生命表计算预期寿命。

4.缴费比例、平均工资增长和养老金增长率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16%,个人缴费比例为8%。假设平均工资增长率从2018年6.5%每年下降0.05%,养老金增长率为工资增长率60%。

5.贴现率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本文设贴现率为3.5%,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为工资增长率80%。


(二)模拟结果分析

1.无奖惩机制的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显示基准情形下,无论是基本养老金还是基础养老金,期权价值随退休年龄的延长单调递增。峰值的变化规律不同,是否包含个人账户养老金对计算结果构成干扰。如表2所示,以男性中等收入劳动者为例,若包含个人账户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的峰值一直为正值且随退休年龄递增:若排除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峰值在61岁变为负值。对于个人而言,个人账户养老金贴现值随退休年龄和领取时间的延迟而增加为确定性预期,而基础养老金的利弊得失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计算峰值和期权价值进行判断。延迟退休对养老金财富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渠道:一是缴费年限延长、缴费工资增加,因而每年的养老金待遇提高,增加养老金财富;二是领取年限缩短,减少养老金财富。

      如图3、图4所示,基准情形下,不同收入水平劳动者的期权价值均随退休年龄延长单调递增。如果参保者以峰值年龄作为退休决策依据,男性和女性参保者的最优退休年龄分别为58岁和59岁,此时退休可以避免养老金损失、实现养老金权益最大化。

2.引入奖惩机制的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显示(见图5)在加入养老金奖惩机制后,男性参保人的最大峰值年龄调整为62岁,较现行无奖惩机制下的最大峰值年龄延长了4岁;女性参保人的峰值在50-60岁退休区间内一直处于单调递增状态。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引入养老金奖惩机制后,退休区间内的期权价值始终单调递增(见图6)。从期权价值的增长率看,由于男性劳动者退休区间年龄上下限比女性晚5年,预期寿命较女性短,男性劳动者总体上高于女性:同龄退休情况下,较低收入者的期权价值增长率高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见表3)。


(三)稳健性检验

1.K值异质性

      本文以“退休再就业工资之和/养老金”的均值衡量各个“性别/收入组”劳动者对养老金收入的评价。总之,男性k值高于女性,收入水平越高、值越大。

      在考虑k值异质性的情况下,男性和女性参保者在弹性退休区间内的期权价值仍然呈现单调递增态势。如表5所示,由于男性k值高于女性,且男性参保者的效用差已出现负值,与基准情形相比,退休越晚,男性同一退休年龄对应的期权价值越低;女性参保者效用差始终为正值,且同一退休年龄对应的期权价值均不低于基准情形,女性中较高收入者通过延迟退休获得的期权价值最大、福利改进更为明显。

2.风险规避系数γ的影响

      如表6所示,对于男性参保者,无论是较低收入群体,还是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在最低退休年龄55岁退休能获得的养老金财富最多,56岁之后退休均会面临养老金损失;女性较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选择52岁退休获得的养老金财富最多,较高收入群体选择53岁退休所获得的养老金财富最多。由于延迟退休所增加的工资收入足以弥补养老金损失,所有群体在弹性退休年龄区间内的期权价值均呈单边递增趋势。通过模拟测算不同群体的k值临界点发现,女性的值临界值比男性高,收入水平越高,k值的临界值越大。

3.无性别差异的弹性退休年龄区间

      从世界范围看,有相当比例国家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即使在实行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国家中,中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也是最大的。如果男性和女性的弹性退休年龄区间均设为55-65岁,如表7所示,男性和女性参保者延迟退休与最低年龄退休的峰值分别对应58岁和59岁,峰值变为负值的年龄为:男性61岁、女性64岁。在55-65岁年龄区间内,男性和女性参保者的期权价值始终单向递增。对比同龄退休的内部报酬率和期权价值,女性均高于男性。相比男性,女性的参保受益程度高,延迟退休对女性的经济激励也更强。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采用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基于Option Value模型模拟弹性退休制度下延迟退休年龄对不同特征劳动者养老金权益和期权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老金总财富随退休年龄“先增后减”,高于最大峰值年龄退休会面临养老金损失,男性的养老金最大峰值年龄比女性更早;引入养老金“奖惩”机制会提高最优退休年龄,劳动者有可能主动选择延迟退休以获得更多的养老金权益;考虑闲暇偏好异质性,基于期权价值的变化,男性参保者更倾向于早退休,女性参保者特别是较高收入群体更愿意延迟退休;参保者风险偏好类型影响退休决策,相比风险中立,厌恶风险的参保者更有可能选择早退休。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政策启示如下:第一,退休年龄政策由“刚性”转为“弹性”,增加劳动者的选择权,提高制度灵活性和包容性。不同特征的劳动者风险偏好、对闲暇的评价不同,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反应存在差异。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通过设置最低退休年龄、标准退休年龄和最高退休年龄,形成合理的退休年龄区间,应允许劳动者自主选择符合意愿的退休年龄。第二,建立养老金奖惩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引入精算调节因子构建养老金“早减晚增”的奖惩机制是目前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国家的普遍做法。



郭秀云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

李悦心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养老保险与公共政策。


文献来源

郭秀云,李悦心.弹性退休制度下谁更愿意延迟退休?——基于Option Value模型的微观模拟[J].人口与发展,2024,30(04):132-144.

声明

对原文献有删节,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年学教学与研究公众号立场。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老年学教学与研究”


撰稿:张硕

排版:金典

审校:薛诗睿 柴淑君 刘远卓

往期推荐

【好文推荐】2024年37号 | 普惠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创新 ———以北京市养老服务联合体为例

【好文推荐】2024年36号 | 人工智能赋能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及其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好文推荐】2024年35号 |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变迁:历程、逻辑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老年学教学与研究
专注老年学教学与研究,依托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同时联合国内外老年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力量,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展开探讨和交流。本公众号是老年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