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遇盛夏,盛世论花甲。2024年7月11日-12日,中国人口学年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分论坛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人口学会老龄化专委会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党校等20多家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论坛聚焦新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分为四个时段,围绕“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老龄社会治理”、“老龄社会健康老龄化的道路”和“养老机构与老人照护”等议题进行研讨。每个时段的论坛,主持人热情主持,发言人认真发言,评议人精彩评议,参会者细心聆听。
分论坛一: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明艳副教授主持。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刘志晓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盛亦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谢立黎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的赵思博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的曾研、南京林业大学的刘轶锋以及吉林大学的徐英东共7位学者先后进行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刘志晓研究员在《养老金融:从理念到行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中,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分阶段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打破老年人参与金融实践的流动性约束等推进养老金融发展的具体路径。
盛亦男教授在《早年贫困经历降低了晚年消费福祉吗?》中,发现早年贫困经历不仅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同时还抑制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谢立黎副教授在《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启示——基于老年社会参与视角的分析》中,发现城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产性参与领域由家庭外向家庭内收缩。
赵思博副教授在《金融素养自信偏差、风险态度与养老储备渠道选择——基于CAFS2022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客观金融素养显著增加了居民选择两种以上养老储备渠道的可能性, 金融素养自信偏差会减少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渠道选择。
曾研在《隔代照料对中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隔代照料会对中老年劳动供给造成负向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和女性中老年群体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刘轶锋在《银发经济背景下“退休潮”一代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退休潮一代老年人的消费存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乐型消费转型的过程,他们既经历物质匮乏时期,亦受益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急速增长。
徐英东在《家庭代际支持下子女数量对退休决策的影响》中,发现子女数量的增加对期望退休年龄的推迟具有显著影响。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分论坛二:老龄社会治理
“老龄社会治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孙鹃娟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的王卓教授、南开大学的陈璐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方志主任、北京大学的刘岚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的胡仕勇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虎经博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曾锟迪共7位学者先后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的张文娟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王卓教授在《社会参与对老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具有减贫效应,社会参与主要通过老年个体的自发性行动生成与社会的结构性保护发挥作用。
陈璐教授在《中国老年人的年龄认知与社会参与》中,发现积极的年龄认知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率,对女性和70岁以下老年群体作用更加显著。其中,年龄认知通过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发挥作用。
方志主任在《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转变及其政策启示》中,认为我国老龄化在新时期出现新特征,如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走向“边富边老”“边备边老”;城乡老龄化倒置转向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反超农村等。
刘岚副教授在《数字技术适老化的理论认知与政策优化》中,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政策目标,指出未来政策方向应聚焦产品服务环境、新兴业态与科技赋能养老服务等方面。
胡仕勇副教授在《谁来陪伴:农村老年人家庭中共居家庭成员代际结构研究》中,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的代际数呈现进一步压缩态势,其中,男性直系代际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配偶比例稳步增加。
虎经博在《人口回流对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研究》中,在考虑人口回流因素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均有所增加,其中,中老年人口回流对农村老龄化起加速作用。
曾锟迪在《“老有所为”是否能“老有所乐”:中国西部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对心理福祉的影响》中,发现在抑郁水平上,生活型老人最低,劳动型和兼顾型老人没有显著差异;生活满意度方面,劳动型老人最低,生活型和兼顾型老人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
分论坛三:老龄社会健康老龄化道路
“老龄社会健康老龄化的道路”论坛是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王永梅副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熊波教授、南开大学的李昉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子琪副教授、南昌大学的邓晓庆同学、北京大学的周文剑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的董隽含和南京邮电大学的韩翱翔共7位学者先后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的孙薇薇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熊波教授在《为什么社会发展没有带来老年人的健康改善?》中,发现社会发展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但在对老年人平均余寿和平均健康余寿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李昉在《越治疗越痛苦?临终医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方向性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在死亡时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面临着不同的处境,并提出应关注安宁疗护事业,提升中国老年人的死亡质量。
张子琪副教授在《老年人原居与迁居的健康效应:意愿、能力和居住环境的影响》中,深入探讨了居住环境质量、移居或留守的自愿性以及晚年健康后果之间的复杂关系,重新审视了流动性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传统观念,强调为老年人的生活安排量身定制策略的重要性。
邓晓庆同学在《澳大利亚长期护理质量保障的实践与启示》中,从结构、过程和结果质量三个维度对澳大利亚老年护理高质量发展保障的主要实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重视老年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建议。
周文剑助理研究员在《医养结合试点政策对我国老年人自理能力与照料缺口的影响》中,发现医养结合政策与老年人自理能力的提升和老年人照料缺口的降低有显著关联。提出应加强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补齐农村地区等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董隽含在《老龄化发展对我国人口健康转变的影响》中,考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其对健康转变的影响,发现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我国面临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
韩翱翔在《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基于工作强度和居住情况的调节效应分析》中,发现参与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且随着隔代照料数量的增加,年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分论坛四:养老机构与老人照顾
“养老机构与老人照顾”分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的崔树义研究员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的范西莹教授、北京市委党校的董亭月讲师、华北理工大学的陈长香教授、深圳大学的唐咏教授、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的赵洁主任、西安财经大学的谢怡良共6位专家学者报告。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的朱荟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范西莹教授在《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中,发现民办养老机构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围绕超大城市发展多中心分布特征明显;总体分布差异较大,东中西部递减差异明显;多中心特征中“中心”位置明显向南迁移。
赵洁主任在《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发现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目前存在顶层设计不够、部门联动协调不足、评估标准及数据未统一共享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有重点、有步骤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陈长香教授在《失能老人照护者可视化照护技能培训方案构建及应用》中,以Van Houtven护理框架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可推广应用的照护者照护技能干预方案。
唐咏教授在《失能失智老人整合照顾研究》中,基于当前整合照顾模式的总结,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照顾网络、提供定制化医疗服务、加强家庭支持、社区服务和心理支持等建议。
董亭月讲师在《“模糊-冲突”模型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发展难题与优化路径——基于北京市SK连锁养老机构的个案分析》中,指出权力机构对政策落地缺乏监督、不同利益联盟之间冲突对抗、政府注意力分配失衡、信息资源流动受阻是我国“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政策执行的堵点。
谢怡良在《基于用户价值分类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发展研究》中,认为从推进适老化改造、实施精细营销、提升护理水平宣传三个方面改进,实现同类型护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论坛最后,中国人口学会老龄化专委会主任石人炳教授对本论坛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对论坛的主持人、评议人、发言人、参会者表示衷心感谢,期望有越来越多的作者支持老龄化论坛。
本次分论坛共收到106篇论文,是各论坛收到论文最多的。论坛作者来自全国7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排版|朱田宁
撰稿|丁志宏 王天正 虎经博 丁铜立
审校|陈雨欣 王飞 罗叶圣 秦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