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公众号将围绕其重点举措设置五个专题方向:①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有效供给;②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③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④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⑤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本月讨论的专题方向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有效供给,推荐的第二篇文章是由景日泽、陈智伊、来晓真、李龙撰写并发表在《Psychology and Aging》上的《Association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labor force transitions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劳动力市场转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农业与非农部门追踪比较研究)。
引言
劳动力市场转换,包括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和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等,如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兼具重要理论价值和突出现实意义的经典的研究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全球的主要国家明显加快了步伐,并日渐发展为人口变动最突出的特征,许多国家都在制定相关政策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压力等,这其中就包括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过程,它会改变人们日常的活动轨迹和社会角色,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然而,对于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未达成共识,这是因为关于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到底具有加剧心理压力作用还是具有缓解心理压力作用仍然存在着争议:一方面,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将会扰乱人们预先设定的日常活动轨迹,“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同时也让人们失去与工作相关的社会角色,削弱经济保障,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压力性事件;另一方面,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也会减轻人们繁重的工作负担,为人们追求更幸福、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充足的机会,例如,增加与家人和朋友等的互动、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睡眠时间,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结果因而也不一致:许多既往研究证实了两者间的负向关联性,而其他一些既往研究也揭示了两者间的正向关联性乃至没有关联性。此外,长期以来,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研究,与此同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与非农部门间的差异甚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多期数据、构建适用于追踪数据的潜变化分数(LCS)模型,检验以下研究假设:第一,对于农业和非农两类部门而言,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都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第二,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会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呈现差异,非农部门退休后再就业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相对更明显;第三,性别可对劳动力市场转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男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受到劳动力市场转换的更大影响。
01
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多期数据。
2.变量测量
心理健康:本文使用10项目的CES-D量表来测度抑郁症状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表征。
劳动力市场转换:本文将样本人群划分为农业部门就业、非农部门就业以及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3类,并基于此确定9种劳动力市场转换的形式。
3.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潜变化分数(LCS)模型来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广义估计方程(GEE)来开展稳健性检验。潜变化分数(LCS)模型是近些年新发展的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统筹解决发展趋势探析和因果关系探究的问题
02
主要结果
如图1所示,本文依托于潜变化分数(LCS)模型研究发现,从抑郁症状这一具体指标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随时间推移而整体趋于恶化,但其恶化速度逐渐放缓。
图1 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如图2所示,基于本文所构造的相对两期追踪数据分析可知,相比一直就业于劳动力市场,无论对于农业部门而言,还是对于非农部门而言,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都与老年人抑郁症状变化显著正向相关,而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则与抑郁症状变化负向相关,但这仅显著存在于非农部门退休后再就业这一劳动力市场转换形式中。
图2 劳动力市场转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
如图3所示,劳动力市场转换与抑郁症状的上述关系在男性老年人中表现得更突出,相比于女性老年人,男性老年人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尤其是在退休后重回非农部门再就业,与其抑郁症状变化显著负向相关。
图3 劳动力市场转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性别调节效应
03
讨论和建议
基于潜变化分数(LCS)模型等,本文研究发现,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在中国会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这与许多发达国家的最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退休、社会保障以及老年社会参与等一系列的政策体系上差异明显:第一,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灵活性的退休政策,而中国目前仍实行强制性的退休制度,就业于非农部门的人可能要面临自身较年轻时非意愿退休的情况,这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之后的社会保障水平难与发达国家相比,退休所伴生的经济压力也不利于心理健康;第三,较之发达国家,中国尚未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老年社会参与服务体系,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的老年人可能很难在工作以外寻获自我价值感以及成就感,反而可能衍生出孤独感和空虚感,有碍心理健康。本文同时表明,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将带动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尤其对于非农部门而言。这意味着,低龄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心理健康层面上的额外正向收益。这有助于拓展资源基础动态理论等相关的学说,也可以为中国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激励低龄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的一个新的研究发现是,劳动力市场转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农业与非农两类部门之间明显不同,这根源于两类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转换过程所依托的不同资源基础:对于非农部门的就业者而言,强制性的退休制度使他们被动退出劳动力市场,导致动机资源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减少,但这些资源在重回劳动力市场(退休后再就业)时容易重新恢复,从而将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对于农业部门的就业者来说,由于社会保障不足,他们往往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会避免退出劳动力市场,反之,退出劳动力市场则伴随着身体和认知等方面不可逆的健康资源的损失,这在重回劳动力市场时难以得到恢复,因而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揭示了劳动力市场转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性别间异质性,进一步验证了男性对劳动力市场转换的特殊敏感性。这些研究发现可为更有针对性地激励低龄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撑。
作者简介
声明
对原文献有删节,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年学教学与研究公众号立场。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献来源
Jing R., Chen Z., Lai X., and Li L.* 2023. Association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labor force transitions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Psychology and Aging. https://doi.org/10.1037/pag0000729.
编辑|王曼茹 李子洋
排版|王曼茹
审校|刘文婧 袁喆 徐慧敏
往期推荐
【好文推荐】2024年29号 | 社会建构、反馈效应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