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翁洲,浙江省元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嘉兴市第十三批、第十四批学科教学带头人。曾获“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精品课、“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嘉兴市高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工作以来,一直积极努力建构有参与、有思辨、有发展、有评价的语文课堂。
完善论证,缜密表达——从隐含前提出发
【学习目标】
1.通过真实情境,解释观点和论据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
2.通过学习支架,理解隐含前提的价值,树立严密的论证思维。
3.通过合作探究,丰富并亮出隐含前提,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
【评价任务】
1. 能理解并挖掘出隐含前提,形成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链。
2. 能在表达中运用相关的逻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导入】:引用名言强调思维在生活交流和表达中的重要性。
【引子】小情境,大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断亲现象”愈演愈烈,青年一代将如何面对“断亲”?
【活动一】明立场,寻论据
思维辨析:“断亲”行为是否合理?请给出相应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明确自身立场,并经历寻找论据的过程,形成论证。并在对“断亲”现象的解读中感悟生活,直面现实。
【活动二】设支架,深探究
助力解惑:以“断亲行为是不合理的”为例子,分析并亮出论证过程中的“隐含前提”,形成如下思维框架图:
设计意图:搭建思维框架,发现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隐含前提”,领会其价值和意义。
【活动三】亮前提,求外显
能力迁移:分析“断亲行为是合理的”存在的隐含前提。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隐含前提”的理解,并能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论证过程,以达到思维的严密性。
【活动四】臻完善,严论证
评价:结合你对“断亲”现象的理解,统整“隐含前提”,回复小余(网名:叫我奶茶就好),为其解惑。
设计意图:尝试让学生丰富“隐含前提”,注重整体表达,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课后作业】
45度青年是指处于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放弃不甘心,奋斗不努力半摆烂状态中的人。有人说这种人位于中间,不上不下,只能徒增尴尬,成为“背景板”或者“垫脚石”,也有人说这是年轻人的中庸智慧,你如何理解呢?请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热点评论。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专题学习设计
【单元设计说明】
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识出真实有效的内容并以理性的目光来审视文本、表达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对本段单元所提供的语言现象又是开放的,有教材中的、课外阅读中的,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所以通过辨析、探析、搜集、辩论和书面表达等活动形式来作为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脚手架,从识到用,用逻辑滋养理性力量,提升思维品质,为自身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赢得清醒和独立。
【单元学习目标】
1. 通过梳理比对、自主探究的方式建构逻辑经验和知识,灵活运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2. 在具体语言材料中学会准确判断和正确推理,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对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形成思维的公正性和灵活性。
3. 在探究论证方法时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透过现象求本质,在质疑和反思中树立负责、严谨的态度。
4. 通过具体情境,在自主建构、提供典型、思维和语言并举中,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反思、完善,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单元评价标准】
1.能梳理逻辑规律,能在现实生活中辨别逻辑谬误,拨正网络表达地情绪化。
2.能清晰地解释观点和材料、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
3.能发现和质疑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链。
4.能在阅读和表达中运用相关的逻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呈现方式】
研习型、探讨型、活动型
【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
【单元教学内容】
任务一:不要和雄辩症说话(2课时)
此活动的学习内容是逻辑谬误。
环节一:慧眼辨识课文中的神逻辑 。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看似合理的逻辑,但是真的合理吗?(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为自己的辩白有没有效?(2)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四叔的话荒谬在何处?(3)别里科夫∶"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出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别里科夫的话为何可笑?
环节二:结合网络”杠精”话语体系分析逻辑谬误。
理解并运用逻辑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分理由律等四大定律,提升逻辑理性修养,完善公共话语表达。另外,赏析生活及文学作品中故意违反逻辑规律的语言艺术,分析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环节三:学习王蒙小说《雄辩症》片段,比较雄辩和辩论。
通过“雄辩”与辩论”的对比分析,明确逻辑谬误的存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通过此活动,辨析生活及学习中的逻辑谬误,发现事物的真相,生活得更加睿智与理性。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巧设逻辑谬误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在某些情境下达到化解尴尬、制造幽默的效果。
任务二:福尔摩斯修炼记(2课时)
此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合理有效的推理形式。
环节一:结合《河中石兽》等片段梳理和探究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
阅读教材中的《袁滋断案》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弹琴退仲达”两则故事,分组讨论袁滋何以能洞察冤情,而司马懿却错过了极好的取胜机会。袁滋和司马懿两个故事恰恰相反,一个用了正确的推理,一个用了不正确的推理,所以一个成功断案,而另一个却错失大好机会。
环节二:探究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三段论推理,明白只要大前提与小前提中的一个有错误,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环节三:实践推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歌德与一个其文艺思想相左的文艺批评家“狭路相逢”,并挑衅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让学生在情境中填写歌德如何回答。
通过此活动,梳理和探究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在故事中去感受正确推理的力量及不正确的推理带来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确性。
任务三:带着思辨去论证(5课时)
活动三指向论证的学习。论证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缺少思维深度和逻辑支撑。此处的学习主要探究论证的有效性并学会运用。
1.让论证更有密度——挖掘隐含前提(详见评审课教学设计)(1课时)
2.让论证更有力度——质疑与反驳(1课时)
环节一:课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入,“对话中”的质疑与反驳。
环节二: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驳》两篇文章,分组提炼文章的观点和各自的论据,思考鲁文和驳文有值得再辩驳的地方吗?交流中提升对质疑反驳的方法与原则的认识。
环节三:观看《奇葩说》中关于“救名画还是救猫”的驳论片段,梳理驳论片段中正方的说理逻辑,完成观点导图。假如你是反方,请列出你针对这段发言的反驳要点。
师生、生生讨论并归结提升论证力度的方法。
课后拓展阅读:顾颉刚《怀疑与学问》、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环节一:故事激趣,认识“虚拟论敌”。金庸创设的江湖中,武痴老顽童有一套独门秘籍——左右手互博,这就是老顽童给自己设置了“虚拟论敌”。而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寻找“黑天鹅”——“对方辩友”意识。
环节二:在对故事的一系列追问引出图尔敏论证模型。借用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讨论“开卷有益”这个论点,逐步增加限定条件,使论证趋向深入。
环节三:“虚拟论敌”补漏洞。举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论证过程中,“对方可能会驳斥的点”,然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说法,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
环节一:驳论文基本结构架构。
通过联系课文,分组绘制《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论证构思图,引导学生梳理出驳论文的基本结构:(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2)深入地分析,针锋相对地批驳;(3)树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4)适当结尾,照应观点,提出希望。
环节二:掌握驳论方式。
通过观看《奇葩说》(经典辩题: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反方詹青云演说片段,阅读其演说文本,在划线句子前面的括号中填上批驳方向,让学生明确驳论文的三个驳论方向: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环节三:探究驳论方法。
提供支架“虚拟论敌”的常用表达(前两节课讲过“虚拟论敌”):树立靶子、承认合理、以退为进。
环节四:写作实践。课下完成写作任务。
俗话说:“关公面前要大刀,”明朝诗人也有“鲁班门前茶大斧”的诗句。这两句话都是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对于这两句话,你怎么看?请把你的看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题目自拟。
教师批阅后,挑选例文,课堂师生点评提意见。共同总结驳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通过此活动,学生从挖掘隐含前提、质疑与反驳、引入“虚拟论敌”到撰写驳论文,学生探究了主要的论证方法,并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走向高阶思维,其论证的密度、力度、深度都得到了发展。
【单元教学反思】
1.任务情境化:
如果纯粹是逻辑知识的教学,显然会是乏味而沉闷的,其实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活动情境的设计很有必要。除了利用好教材上出现的情境,还可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社会生活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思维梯度。
2. 学习活动化:
这一单元的学习更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因此此单元的任务设计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在亲历中搜集与剖析、质疑与追问、辩论与交流,在不断的实践性活形成关键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
3. 能力外延化:
逻辑能力的锻造绝非一个单元的容量就能达成,何况教材中这个单元将学习内容锁定在“逻辑谬误 ” “推理” “论证”三个点上,结合教材其他单元的思辨性内容,那么逻辑能力的训练也就不局限在这一单元的一个知识点上了,在日常的阅读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中巩固与优化。
左右滑动查看
思考,在他人止步处前行
——简评翁洲老师的课《完善论证,缜密表达》
翁洲老师的课设计精巧,层层推进,主要优点有如下三个:
首先,选题聚焦度高。课堂教学内容聚焦到“从隐含前提出发来完善论证,缜密表达”这个点上,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个点来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学生原初思维呈现,教师提供“隐含前提”知识支架,运用知识支架来对原初思维进行深入探究,最后将所思严谨表达出来,实现了教师预设的通过借助隐含前提的挖掘、丰富和评估,来实现完善论证和缜密表达的目的。
其次,尊重并提升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学生在课初对“断亲现象”的看法是原始的、本真的、独立的思维。教师没有急于肯定或者否定或者强势引导,而是选择尊重与倾听。但是教师又不止于尊重,还在此基础上利用知识支架和自己的引导,对学生的原生态思维进行了提升和完善。学生从最初的直观感受到思考“时代影响”“时空距离”“网络影响”“选择权缺失”等单向度思维,走向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交流方式产生不同效果”等对比思维、多向度思维。课堂上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第三,用语文的表达方式改造了学生日常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有许多零碎的表达,不够精准更没有清晰的逻辑性。教师不仅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方法建构,同时还加了“臻完善,严论证”的环节,对学生的表达进行了指导和提升,实现了学生准确、审慎、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
(点评人:方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