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老 雨(四川)||三十年的老桥
美体
2024-12-03 19:41
四川
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的苍溪县,县城也是建在嘉陵江边。县城区域内,有多座跨越嘉陵江的大桥,其中的一座建成时间只有30年,可是在现今县城居民的口头上,很多时候却将其称呼为“老桥”。毋庸置疑,这个“老桥”的概念与定义是十分明确的,它不是县志有载、早已深埋地下从而进入了历史深处的通济桥,也不是历史悠久、现今依然名物俱在且更富人文内涵的状元桥,它就是位于城西的“苍溪嘉陵江大桥”,因为是县城区域建成的跨越嘉陵江第一座大桥,故又称“一桥”。“老桥”之名,总被频频听到。不仅如此,在桥头侧边,以“老桥头”为字号的餐馆,也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一些拍摄这座大桥的短视频,也不乏标注“老桥”之名。想来,一座资历如此短浅年轻的桥,凭什么就是“老桥”了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既然人民群众说这座桥是“老桥”,那肯定就是“老桥”。上世纪90年代初,苍溪大办交通,以“一桥三线”与“腹地三环”为奋斗目标。“一桥”,就是建设嘉陵江大桥,视为重中之重,列入头等大事。由此既见其地位,其分量,其重要性,也是难度所在。请注意一下,此处说的“一桥”与前面说的“一桥”虽然所指实体无异,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样。此“一桥”乃指建一座大桥(嘉陵江大桥)之意,前面说的“一桥”,则是苍溪县城跨越嘉陵江第一座大桥之意,是排序。建这一座大桥时,还不能或许还不敢想后来的情形,更没有想到需要排序。那时,说要建一座大桥,近乎痴人说梦。要知道,那是地方经济条件极其受限的时代,那是一个嘉陵江在苍溪境内无桥的时代、处处天堑的时代,苍溪人民不知做过多少关于“桥”的美梦。但终究是梦,一直是梦,直到时间的脚步来到上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时间节点,嘉陵江大桥横空出世之后,苍溪才结束“桥梦”,“轮渡”才进入历史。据《苍溪县志》(1991—2005)记载,该桥于1992年12月动工,1995年5月通车,总投资1760万元。大桥北岸与县城西片区的西江路平交,南岸连接公路苍(溪)剑(阁)线。桥高35米,主桥长390米,钢筋混凝土箱形双肋拱(桥拱)3孔,每孔净跨105米,引桥长800米,桥宽13米(车道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2米)。南桥头建有大桥落成纪念碑,其基座处有大桥建设铭文,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嘉陵江烟丛寺古渡,县邑东西交通之要津。唐杜少陵送客放船于此,明清时置常产供养,民国初设义渡。然夏秋江水陡涨,两岸唯望兴叹。昔红军北上抗日,架浮桥以涉。后苍剑公路通车,假舟楫而渡,车水马龙,日更繁复。化天堑为通途,乃万民之夙愿。中共苍溪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建桥为富民之急务,一倡百和,县人大、县政协共襄其成,赴省去京,陈情上级,恳请建桥,多方筹资,历尽艰辛。中央、省、市大力支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是的,这座大桥的建成殊为不易,其意义非同寻常。大桥直接连通了江南江北两岸,自然也就连通了苍溪俗称的河东、河西两片区域。它就像一根巨型的扁担挑起了苍溪的两头,更不用说畅通强化了与县外的联系。自此,苍溪活力更加迸发出来,发展更具张力。也正是这样的契机,与江北县城对望的江南片区,自此也就开始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新城开发建设阶段。随后没多少年,奇迹再度出现,兰海高速和兰渝铁路从大桥南侧山间通过,高速出入口与火车站也建在了距离南桥头不远处。直到此时,这座大桥又上升为苍溪交通连接内外的核心节点,成为苍溪交通更加名副其实的“桥头堡”。每每目睹或者想到这座县城居民们口头上的“老桥”,我的思绪也老会回到那已经远去年代的交通状况。老家位于苍溪县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与县城相距近80公里。距今40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家乡公社的中学毕业后考上中专,而后远赴南充读书。那时候的南充,可真是“在那遥远的地方”。现在由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南充不再遥远,通车里程已经缩短到不足200公里,到达时间已经缩短至2.5小时不到,那时可是需要两天时间才可以到达。头一天坐县内一天一班路过家乡公社的班车到达县城,午后上车黄昏到;第二天天不亮坐县城到南充的长途早班车,中途停靠南部县车站吃午饭,下午3点左右到达。那时的经济与生活也是低水平,在南部县车站还惊奇地发现,凹凸不平的坝子上竟然游荡着成群的乞丐,且不止一次看到。旅客去车站边缘的小餐馆吃饭,蓬头垢面的乞丐们便立刻蜂拥而来,谁先跑拢某食客跟前,谁就取得优先权,就在吃饭旅客旁边牢牢站住,死死盯着碗盘,一旦稍有残余,便迅猛舔食而尽。寒来暑往,每到假期,坐班车往来于乡间老家——苍溪县城——南充中专学校之间,必过发源于大巴山的东河,必过发源于秦岭的嘉陵江。必过的这两条河流,每次轮渡时,都在默念想象“桥”的梦想不知何年何月可以照进这里的现实。岂止苍溪,那时候的嘉陵江上,我也只见到南充城有一座跨越嘉陵江的大桥,据说那也是才建成没几年。这些年来,在苍溪的县城区域,继“一桥”建成之后,陆陆续续又建成了跨越嘉陵江的“二桥”(红军渡大桥)与“三桥”(杜里大桥);而正在建设中的“百利大桥”与“肖家坝大桥”,竣工指日可待;加上之前因修建亭子口航电工程与高速高铁,县域境内跨越嘉陵江的大桥,已经多达8座了。伴随县内嘉陵江上的多桥,东河上的大桥也多了起来。与此同时,轮渡与众多依靠小船摆渡的渡口纷纷关闭。这是一个苍溪大桥“快生多生”的年代。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定力,反映在苍溪的建桥史上,成为一个特别有力的注脚,一道格外亮眼的风景。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新崭崭的宏伟大桥——最为引人瞩目的嘉陵江大桥,被后起的一座又一座大桥迎头赶上,且各显精彩。于是乎,最先建成的嘉陵江大桥被冠了“老桥”之名。年轻的老桥之名,折射出的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耀眼光线。只因时代赐予苍溪的发展速度太快,只因“桥”的建设后浪太猛,使这座建成时间才30年的大桥,就是想拥不老之名都不行了。本人老雨(奉来禹),原创作品《三十年的老桥》,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老 雨 本名奉来禹,曾供职市级行政部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广元市作协全委会委员。出版散文集《最忆苍溪》等。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