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一哈平凉
三十多年前,平凉炒面是纯手工把面块用手在案板上搓成筷子小头一样粗细,用手飞块地截断成寸径长短,飞入沸腾的锅中煮熟,捞出倒凉水中,然后用铁锅炒一些肉,再把凉水中的面捞出和肉一起炒一下,同时加入一点菜叶。这样一碗平凉炒面就做好了。这种炒面特别实在,无论是在离此不远的彬县,还是千里之外的山东,都吃不上这么味美的炒面。
平凉的美食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羊肉泡馍,肉夹馍和凉皮。吃完了在大澡堂子洗一哈澡,然后往大沙发上一躺,老板送来一壶水,一套盖碗,美的很。
平凉宾馆和行署在西大街。我在那达几年一直转向,宾馆门朝南,老感觉朝西。甘肃四监狱也在西大街,我在城西路10号与四监一墙之隔,人就是这么奇怪哩,想了好多年都没想起来啥,这下一哈子就想起城西路咧。
柳湖春的酒名因为和柳湖公园、柳湖乡一个名子,虽然没喝过,但是还记得。说到公园,让我想起来那里好像有左公碑,通过左公碑使我对左宗棠有了和课本里不一样的认识,全面了解后才知道左中堂是我们民族英雄。
建议平凉市建造一座张轨纪念馆。据我所知,鲁西南地区百忍堂张氏祖先就是张轨。存在于传说中的花木兰,孙悟空等因为各地为了提高区域知名度,打造旅游项目,都被找到了故里。而张轨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诞生在平凉的大人物,他的后代开枝散叶遍布于全国各地,如果在平凉市张轨故里建造一处张氏祠堂或者张轨纪念馆等大型场所,约定在夏天的某一天或者某一周作为张氏祭祖纪念日,利用平凉夏天凉爽的优越气候环境,结合巍峨壮观的崆峒山风景区,既能为平凉聚集人气,又能免费的提高平凉市的知名度,增加旅游项目消费收入。建议当地组织专业人员对此设想论证一下。
平凉不仅仅有崆峒山,还有太统山,灵隐寺,盘旋路,船仓街,新民路,东大街,一天门,三天门,虹光厂,建华厂,红峰厂,航校等等。
80年代末,平凉军工企业还很多,六院还很有名,再加上分部航校等,最起码有消费就需要供应链。而今,虽然平凉的街道多了,楼多了。但企业是血液,是收入的源泉。
离开平凉三十多年,去年专门驱车1000来公里故地重游,我感觉平凉人在待人接物上变化不大,说话的语气还是有一点生硬,宾馆饭店极少看到笑脸相迎,与我们山东人笑迎八方客的做法完全不同。当然山东在经济发展上与南方没法比,可见平凉与南方更没的比。普通人尚且一副公事公办,生意也公办的态度,非私营单位更可想而知。我不知道,从平凉走出去闯社会的兄弟姐妹们是否也曾拿平凉人的待人接物与外面相比较过。我也不可能劝导大家都要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但我希望平凉的父老乡亲们在保持含蓄内敛优秀性格的同时,也能对他人多些热情。哪怕只是一个微笑。在平凉,奢侈品不能仅仅定义为超出生存发展的消费品。微笑,这种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国际礼仪,在这里也是一种奢侈品。
微笑本应该是最基本的礼仪,它体现的是最真诚的相互尊重与亲和力,它应当伴随着我们度过工作、生活中每一刻。无论是对待客户、同事、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应当以微笑来对待。在平凉,在陇县,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与陌生人客户之间很难发现微笑交流,无论是全国连锁宾馆,或者游客中心,还是小饭馆……
平凉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无论从城市经济发展,旅游业兴盛,还是打造避暑圣地,都必须要从点滴做起,从微笑做起。
多少次梦回崆峒,盼望着梦圆崆峒。
本文作者王瀚,1986年10月入伍在甘肃,1986年11月在平凉,直到1990年2月底退伍。后回到家乡山东菏泽单县谢集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现为基层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