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坚守(连载六)

文摘   2024-12-15 00:03   甘肃  

连载——六(作者张宏源)


在云南麻栗坡县的天宝乡政府东北约六七公里的半山坡上有一近二十来户人家的村寨,这就是马家湾。村寨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至。这里有山有水,景色秀美,四季如春,美如画卷。在村庄东侧南北走向沿山脊为界是中越边境线,五连的官兵们就守卫在这条国境线上。


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为主,辅以木材、药材等为经济支撑。他们与东面的越南边民长期往来结下不解之缘,甚或是结成了姻缘,做成了亲戚朋友。两国边民世代相依相靠,相安无事的过着个自生活。可谁曾想,时间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风云突变,宁静的生活被打破。越军进庄袭扰,边民不得进入林区采药、伐木打猪草。后来引来了炮弹和地雷,村庄周围弹坑累累,有的民居变成残垣断壁。依山而修建的水稻田不能耕种,大片坡地被迫荒芜。老百姓依靠政府救济为生,一部分人家去内地投靠亲友另谋取生路。整个战区学校都停课,马家湾的学生们都失学在家,村庄上只剩下这些失学的孩子和部分老人。  


自从84年4月份我军再次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等战略要地以来,马家湾就成了我军主要防守阵地。前后有云南边防部队及侦察大队等驻守。84年南京军区一军驻防,85年由济南军区413团接管,86年4月24日我们183团5连正式接防。


五连阵地沿中越边境线布防,正面宽约1.5公里,原则是占山头、住山腰、卡口子。作战任务主要是翼侧防御,重点是五防,即:防偷袭,防抓捕,防渗透,防穿插,防迂回。当时军委作战方针是:打好防御仗、外交仗、军事仗,达到和平时期锻炼部队的目的。


五连防御阵地有诸多特点,在整个老山战区来说是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是战区首长们重点关注的位置。一是位置重要,依国境线设防,为老山战区的门户和翼侧屏障;二是地形复杂,约1.5公里防御阵地被三条大沟割裂开来,前沿五个哨位互不照应;三是社情民情复杂。有十几户边民或依或跨边界而居,历史上两国边民相互有来往,有亲戚、有朋友关系;四是阵地前为越方数十平方公里森林,不易设哨位,但易藏匿敌人;五是我边民常去越方林子砍柴、采药、挖竹笋、种地等活动。我方军事行动随时有泄露的可能;六是山大沟深,林木茂密,生活保障难度大,常发生缺水断粮情况,伤病员转运困难;七是点多线长,灌木、乔木丛生,易藏匿敌人,易受到偷袭;八是没有替换部队,阵地上一待就是一年,战士们得不到休整,长期在一线艰苦条件下作战,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等等。

五连的阵地恰似天文北斗七星布局,各自独立中有着相互联系,看似分散的阵地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排由排长带两个班外配一个机枪班,驻守在东北角上,面对着深不见底的葫芦谷,是五连的重点防控部位;二排阵地在正东面,分两个防守阵地。偏北方向是113阵地,是整个老山战区的最高点,驻守有一个加强步兵班、一个机枪班、一个炮兵观察小组,一个电台报务员,一个卫生员。共二十余人。偏南侧山凹中有一个阵地,配有一个加强班、一挺高射机枪班,二排长为阵地长。这个阵地相对独立,与其他阵地不能相互照应;最南边是三排阵地,分前后两个阵地,相距约六七百米,相互形成支援态势,由副连长任阵地长;在二排后面为60炮阵地地,共三门炮,全连阵地都在其有效射程之内;在一排西南约七八百米处是连指、机动班阵地和生活保障组,都相距几十米远,由机动班(一排二班)为重点警戒。在五连坐阵的二营邰副营长说,伤病员必须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必须抬得下送得走,决不能出现因耽误救治而出问题。压力山大!在战场上这决不是讨价还价的事,任务必须完成。之后我利用一切上下阵地的机会多走几次这两个阵地,以熟悉地形地貌,做到心中有底,一旦有伤情,知道该怎么走,怎么样处置,保证救得下,送得走。

战时连队军医的主要职责是战场救护和防病治病工作。如何在艰苦的阵地上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使命,对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战士们在临战训练时对战场自救互救知识进行了专门训练,有一定掌握。但山岳丛林间伤员如何现场处置、如何搬运等对我这个军医来说也是个难题。班排战士仅有一点自救互救知识,这根本应对不了实际上复杂而多样的伤病情况。而我连阵地分散,山高坡陡,战斗时人员不能上下阵地。那么,如何使战斗中负伤的战友得到正确的现场处置和安全地转运下去,这是我在参战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第二个难题就是如何作好战场卫生防病治病工作,争取减少因病造成非战斗减员,或不发生因病减员。在卫生条件极差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和战斗,卫生防病治病也是必须抓好的一件主要工作。战士们普遍缺乏在闷热潮湿的猫耳洞卫生防病知识,缺乏阵地卫生知识和经验,这就必须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确保阵地整体安全。

对于战场救护,我重点抓好排卫生员这个骨干的培养。以个别教育与指导为重点,针对各班排地理位置和战场特点结合一些伤病事例及时进行指引和重点提示。利用巡诊时机,多说多讲,有时还利用电话讲解并提出要求。常常检查班排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与保管情况,及时补充损耗。战伤处置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在理论上好学易懂。但理论结合实际就有困难,特别是在那个山高坡陡的山岳丛林地带的老山战区,书本上的知识基本无法使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战士们的聪明才智,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救护任务。一个较重的伤员下送至少要十来个人,五六个人抬伤员,四五个人警戒护卫。这在战场上很难做到,首先阵地上没有那么多人,都去送伤员阵地放空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平时牢固树立敌情、伤情意识,一是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一有伤情就能随时出发赶赴现场救治。二是要做好物品器材准备,以应急需。三要练就过硬本领,做到上得去,救得下。四要熟悉各阵地情况,根据不同阵地特点制定不同的应急方案。五是加强与连队卫生员的沟通与合作,明确各自任务和需带的物品器材,避免遇事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影响伤员救治。


对阵地上的卫生防病治病工作我紧紧抓在手上,一时刻不放松。充分利用巡诊、治疗等时机,进行针对性的卫生宣教工作和阵地卫生知识的普及。针对居住分散,不能组织统一上卫生课的特点,编写了《阵地卫生》不定期油印下发,宣教一些防蚊虫叮咬、防湿疹及阵地饮食饮水卫生等防病常识。毒蛇咬伤时的现场处置、雨水净化方法、膨顶罐头鉴别等都是需要常常教育与提醒的事。


老山战区战士们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大部患上了湿疹,俗称“烂裆病”,以会阴部为主扩散至腹部、腋下等处,以糜烂、溃疡、痛痒为主,苦不堪言。当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解除患湿疹战友的痛苦,我到猫耳洞亲自为他们擦拭、清创、消毒、涂药,细心尽一个兄长和医生的职责。但是效果总是不理想,在阵地上条件有限,配发的药品也不是很多,治疗这种“烂裆病”,只有尿素软膏和硫磺软膏,这两种药疗效甚微,有时涂上创面反而向深部发展,一度成了难题。后来经过观察,摸索出暴露疗法加上适度阳光照射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战士们为了减少局部摩擦,缓解疼痛,聪明的战友们把那个肥大的军用裤头下段拆开穿上,即得体又可减少摩擦加快创面愈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该法在整个战区传开来,就有了老山战区男兵穿“裙子”作战的说法。


轻伤不下火线,这是战友们一致的决心与行动。一些慢性疾病也不能后送诊疗,这是战区特点所决定。这样往往一些小病就会拖成大病,轻病成为了重病,这是战区非战斗减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这也是做为连队医生的任务,可不能马虎从事。我除加强巡诊,做到有病有伤及时得到诊治以外。开展猫洞病床,对发热、腹泻、疟疾及一些负伤人员接到连指挥所进行观察治疗,待到病情缓解后再回到阵地上,确保了战斗成员因病不能减少的原则在我连实现。


4月28日是我军第二次收复老山等主要高地的庆祝日,当然也是越军的“蒙羞日”。对失去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等战略要地,越军耿耿于怀,十二万分地不甘心。越军北方司令甚至发誓,不夺回老山他不当司令,从中可以窥见战争之激烈程度。他们的数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失败他们不甘心。自然老山主峰夺不回,那么就会在别的地方找机会捞便宜,所以4月28日是越军采取军事行动的必选日子,当然我军也是十分警惕的日子。今年4月28日,整个战区仍然是炮战进行着,没有什么特别征像。到傍晚时分,战区出现了枪战,老山方向、八里河方向都有此起彼伏的枪声、手榴弹声,并夹有炮声。电话里传来了我团二连、八连受到敌人攻击的消息,并且战斗很激烈。到十二点左右,整个战区进入一片寂静,战斗结束。我团二连、八连战果可观,但也有战友伤亡。今晚我连平安无事,但越平安越心里不踏实,因为敌人什么时候来,我们心中没底。别的地方枪声响起,我们反而都处于高度警戒和高度紧张状态,全连官兵一夜未眠。


我连阵地上安静了几天,大家认为可以稍有轻松一下了。可在5月3日晚上,出现敌情,在一排阵地上发生了战斗。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大约在夜间十时许。一个加强班的越军偷偷进入到我一排阵地前。


一排阵地在我连接防时哨位在谷沟南侧坡脚处,战士们提出位置不太合适,不易防守,还容易受到攻击。友军在这儿曾经受到偷袭,吃过亏。最后决定把防守阵地移到北侧山坡距沟底约40余米处,利用地形巧妙构筑了三处工事和猫耳洞,并把原来的工事没有拆除,稍作伪装留做假工事以迷惑敌人。


这次越军偷袭,正好中了战士们的迷惑敌人之计。越军趁着黑夜掩护,偷偷接近假工事,并突然开火,手雷声、枪声响作一片。此时,战友们居高临下,看了个真切。大家摩拳擦掌,做好了打击准备。“开火”!命令下达,一排手榴弹投向敌人,紧接着步枪、机枪一起射向敌人,给敌以致命的痛击,只听到手榴弹爆炸声与敌叫喊声混成一片,敌受到突然攻击,只有逃窜的命没有还击的力。战斗持续半个来小时,以敌人丢盔卸甲,拖着伤员逃走为终。这是一次智慧的胜利,是一次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战士们聪明才智的胜利。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齐心协力是战胜敌人的一条重要经验,各班排都有借鉴参照的价值。


战友们长期住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阵地上不能生明火,夜间没有照明设施。生活在单调乏味的阵地上,实际上可以说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他们每五六天可以分到连部领弹药、大米、食材,还要背水,如遇战斗或炮击,会延期。所以从阵地上下来一趟真不容易。从阵地上下来的战士头戴钢盔,绛色的脸庞上有一副洁白的牙齿,脖子上挂着光荣弹,光着膀子,胸前子弹带、腰后背水带,腰间一侧是手榴弹、一侧是急救包,高高挽起的裤腿,赤脚穿着解放鞋。


那个光荣弹其实就是无柄手榴弹,它的导火索拉开后在两三秒内爆炸,来不及扔出去。战时每人发一颗,就是关键时刻用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兵味是咸的,战争是残酷的。上过战场的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越军的战斗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打了几十年的仗,有着相当丰富的山岳丛林作战的经验。他们平常生活在这里,很熟悉这里的地形地貌,就是光着脚也行走如平地,俗话说他们“攀岩爬树像猴子,翻山越岭赛兔子”而我们的战士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与环境,只凭着“青春献祖国、热血洒南疆”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英雄气概守卫着阵地。其实打仗对每一个战士来说,七分靠勇敢,三分靠运气。窄路相逢勇者胜,这个道理妇孺皆知。炮弹、子弹不长眼,血肉之躯并非钢铁而坚硬不可摧,烈士与功臣是一瞬间的事。当然,我的战友们都是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者,是人民的忠诚卫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会把自己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这就是我亲爱的战友。

当年我们在老山战区参加防御作战的时候,在世界上也正在进行着一场举世闻名的两伊战争。据统计,自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两伊战争中军人阵亡90来万,无辜平民死亡10余万人。数据是呆板无情的,可死亡的是鲜活的生命。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在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时,越南寄希望于其同盟国出兵救援支持,但这个期望未能实现,否则,历史将会改写,其结局也是无法想象的。后来在越南海岸线上预定的盟国两个拟建的航母基地也流产。如建成,那对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产生严重的军事威胁。未建的其原因有多种说法,但结盟誓约是救不了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者的,这是不争的实事。1986年7月24日,战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暴雨。瓢泼大雨似桶泼一样倾泻而下,在狂风搅拌中冲垮了山体、道路、工事以及民房等。这时越军的炮火又乱轰滥炸,战士们在泥泞中保护着武器装备和弹药,并坚守在阵地上。我连有的猫耳洞出现严重倾斜、灌水等现象,战友们只能在战壕里穿着雨衣坚守,用被子覆盖着弹药、物资。在次日凌晨2点多我团二连一个工事在大雨中被越军炮弹击中,沿石壁搭建的猫耳洞连同战士、物资一同滑下了山坡,其他战友得救了,排长王晓强压在泥石中,待到战友们徒手挖出时,他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永远闭上了双眼。这是我团参战以来第一位牺牲的战友,大家无不心疼难受。战争虽然是与死亡紧紧相连的,但当看到或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时,心里有着无限的难过与不舍,真不个滋味。

在近代战争中,军人藏身与猫耳洞中,经受着敌特工的袭扰,炮弹的轰炸,地雷威胁,还有蚊虫叮咬,经受着断粮缺水困惑等等,其艰苦程度是无法想象的,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老山战区的军人们,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是践行自己当兵的誓言,是为了履行军人神圣的职责。当祖国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坚守在南疆的红土地上,与敌浴血奋战。他们用自己热血与生命诠释了军人的担当与价值,筑起了永远不倒塌的边疆界碑。


他们不愧是世代的骄子,祖国的骄傲,更是最可敬可爱的人!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于天马竞辉原创文社,作者张宏源,甘肃人,生于1959年元旦。退役军人。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常有小作发表。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