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女娃娃捏猴灯
陇东人的风俗,女子出嫁有端猴灯的习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能知道最初渊源的人不多,历史也没明确的记载。
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有这样的风俗,女子出嫁后到正月十五要带着女婿回娘家点灯。如果不背猴灯生的娃娃眼睛睁不开,会失明的。
所以到正月十五这天,娘家必须得找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捏粘面灯。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会捏猴灯的人越来越少了。捏猴灯的老年人去世后,剩下的捏不动了。有的眼睛不好瞅不见、看不清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不会捏,捏出来也不像。所以有的人家干脆不端灯,把一个欢乐热闹的风俗渐渐淡忘。有点太可惜了。
记得小时候,村里谁家有女子出嫁了,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我们早早的就守候在他家门口准备抢着端灯。只要到晚上六点多鞭炮一响,我们便迫不急待的向摆有猴灯的桌子扑去,有点像饿狗扑食的样子。现在回忆往昔的事,有时候还觉得有点可笑。
如今农村的女娃娃少了,有的都远嫁异地他乡。所以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端灯捏面灯的家户也不多。有时候找不到捏灯的人,尤其是捏猴灯的大师更不好找。我也曾给人捏过好多年猴灯。但是,也是断断续续的。捏灯少者两三千,多则四五千,看庄里人的多少和亲戚多少来定,最少也得一千到二千个面灯。
去年春节期间,元宵节一天捏了两家,另一家则纯属救场子。捏了两个小时才算给捏成功,主家很喜欢,也很高兴,当场拿出一百元钱作为酬谢。说:“不知道你有这手艺。只知道你会画画,不知道你还会捏猴灯。整得我到处乱跑寻找捏猴的师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眼面前,真是的!”
我说:“这也不怨你,谁能了想到一个大男人还会有这手艺。”晚上主家要留我吃饭被我拒绝,说:“你们忙吧!”他们一家送我出门,还送了几个面灯,再三感谢。说:“要不是你来救场,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下好了,辛苦受累了!”
我虽然感觉很累,但是心情还是不错的。有了用武之地,我的手艺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捏面猴缺实是一个技术活,如果面太软,捏的猴子立不住,容易变型,面太硬捏不动,无法操作,不行就得在热锅里再蒸一会拿出来捏。不过得掌握住火候和软硬度。不然捏出来的猴娃不美观,不漂亮。这是我这些年捏猴总结的经验。
虽说捏猴灯不是唯一发家致富们手艺,但是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存在的意义。是人们逢年过节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风俗,它也算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手艺能不能传承,我也不知道。但是,希望能够传承下去,把我们平凉乃至陇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我想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保留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