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山刘瑞明
作者:崆峒樵夫
大家都知道,平凉有座闻名世界的崆峒仙山,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平凉还有座文化学术之山——刘瑞明先生。
刘瑞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北门坡村人,生于1934年5月4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2017年3月7日,农历二月初十日,在庆阳去世,终年84岁。
他1958年毕业于西北师院中文系后一直在平凉二中任教,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学术水平和工作需要被调入庆阳师专,直到1994年退休,他在平凉二中工作时,就以一部《古汉语语法常识》一书一版再版受到学术界关注,此后,他在陇东方言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一句简单的话、一个俗语、在他眼中,都充满了神奇,具有一定的历史学和民俗学含义。
随后他出版了《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性文化词语汇释》、《刘瑞明文史述林》、《陇上学人文存刘瑞明卷》、《山海经新注新论》、《中国神话传说精怪》、《古代爱情民歌与爱情文化》、《增补幸由曲校注》,大约1000余万字。
尤其《刘瑞明文书述林》大16开两大本,370万字,而这些成绩均出自一个不会电脑的老学人之手,让人实在感到惊奇万分,著名教授连登岗先生就写了5万字《刘瑞明难题》的文章,以解释这种“刘瑞明现象”,我认为,这种一个人的学术高山,绝无仅有,历史上空前绝后,不同凡响,值得喜欢学问的人热情关注。
我1984年到1986年在庆阳师专中文系上学时,与刘瑞明先生有一段师生情缘,当时他是我的古汉语老师,穿着普通,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有些陈旧,但干净整洁、一头间以花白的平头,和蔼可亲、一口流利生动的平凉话,平和随意、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刘老师上课,一句话、一个词,均能娓娓道来,有根有据,有古有今、随时夹杂一些土语、经常让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因此他带的古代汉语,是学生们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因此也使大家增强了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为我此后阅读祖国优秀的古代书籍消除了语言文字障碍,为我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如虎添翼,也是我终身受益匪浅。
真正与刘瑞明教授的接触,应当是2015年,当时刘教授退休回到平凉赋闲,在平凉工作的他的庆阳师专毕业的学生有机会在一起学习交流,今天你招呼,明天他接待,我们乐此不疲,整整在一起交往了尽一月时间,就是这个时候,我有幸从平凉市文联主席李世恩处得到了刘瑞明先生著述的《刘瑞明文史述林》一书,整整两大本,我有空就翻阅,整整阅读了两年,才大致读完,我相信这是我阅读的文史类书籍最艰苦、也最受益的一部巨著。
后来,我又从他的大儿子刘一平处得到了刘瑞明先生编著的《山海经新注新论》,也是上下两本,由于时间关系和阅读方法不得窍,这部书没有读完,那高深的注释就似乎是一座无形的高山,让我望而却步,不能仰视,最终放弃了阅读。
一个普通高校的古汉语老师,在退休前近三年才评上教授职称,据刘老师说,他为评上教授职称,连续多年给省评委会的十几个成员送西瓜,不论多高的楼,都是一人肩负西瓜,敲门送入,不知道的是学术水平高,还是送西瓜认识了这个人的执着精神,刘瑞明教授总算评上了教授职称,其实他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全国高校教授中真是一流,无人能及,他就是一座学术界的高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怪不得吸引了那么多的后学的研究与关注。
刘瑞明先生虽然于2017年3月7日去世了,但是他造就的学术高山,我相信至今无人能够逾越。“学高为师、德重为范”,刘瑞明教授无愧师范教授的声誉,但愿他永远是我们面前闪烁着吉祥光辉的灯塔。
作者:崆峒樵夫王继儒
2021年4月26日写于鹤城平凉三余斋
编辑:黄帝问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