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之殇——作者张宏源
历史不堪回首!
在上个世纪中叶,中越两国结下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曾一度传为佳话。胡志明1923年在上海结识了毛泽东,到1938年分别,历时15年,其间双方产生了不解之缘,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其后的十一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外敌入侵,战胜反动派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的成功给予了胡志明极大的信心与勇气,他冲破法国军队的围追堵截,来到了中国,寻求帮助与支持。
1954年应胡志明的请求,中国派高级军事顾问团赴越,指挥越军对法开展了举世闻名的奠边府大决战,整个战役历时55天,取得了抗法战争大捷,迫使法军退出了越南。
紧接着,美国又入侵越南,越南大地上再度燃起了熊熊战火。
在胡志明的二次请求下,我国又扛起了国际主义义务,大力支持越南抗美救国。在我国还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惜从物力、人力上给予了越南大力支持。在1950年至1978年我国前后支援越南大量物资、武器装备等,按当时国际价格计算,总额在200亿美元以上。在抗美援越期间我国出兵32万余人,其中一千多人阵亡,近四千人负伤。在越南民族解放事业中,中国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5年越南在我国帮助下打败美国侵略者,实现了南北统一。
谁曾想,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霸权主义野心膨胀,一边接受着我国的物资支援一边反华排华,侵占我领土、领海,驱赶华侨,并制造边境流血事件。毛泽东、胡志明共同开创的中越兄弟般的友谊,被黎笋集团彻底打破。这是七十年代引世界以震惊的大事件之一。
于是便爆发了中越战争。我军对越作战,其目的一是牛刀杀鸡,教训一下忘恩负义的霸权主义者;二是政治之战、军事之战,又是为了锻炼部队之战;三是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维护东南亚和平与稳定;四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消灭战争,东南亚的侵略战争就是因中越战争而终结的。
中越边境防御作战以老山战区为主要战场,集炮战、阵地战、进攻战、防守战、抓捕战、侦察出击战以及地雷战等等为一体,前后历时十多年。在这场战役中我中华优秀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险阻,演绎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而老山战区的特殊地理地貌及战争本身的特点在我军战史上增添了新的战例,使我军的征战史更加充实更加完善。一线连队战士的“衣”“食”“住”“行”,还有战士们常说的阵地“三大敌人”特工、大炮和地雷等等,都有其独特性和新颖性,有些甚或是只在老山战场上才能显现出的战斗态势,让人们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老山战区的猫耳洞。但对战区真正的“猫耳洞”恐怕了解甚少。猫耳洞作为作战工事之一,早在抗日战争中我军已经普遍使用。其实猫耳洞就是北方地区常见的窑洞的缩小版,是在山坡上向里挖一两米,再侧向挖进一些,以便于战士藏身,其形似猫耳而得名。在老山地区作战中,猫耳洞是一线连队战士藏身与作战的主阵地。由于战区地理的特殊性,这里的猫耳洞也有其独特性。老山战区一线连队的猫耳洞不是挖掘而成,而是垒砌而成的。
战区步兵阵地都在山头或山腰处,周围都是石山,无法挖掘,并且山壁陡峭,地方峡窄。哨位是定死的不能更改,就地构筑战斗工事相当困难,还要构筑战士们藏身与休息的猫耳洞,就难上加难。工事的墙体是用编织袋装上砂石和土(战区山上很少有土)垒砌的,就地没有砂石就要到山下去背。整个战斗工事由战壕和猫耳洞组成,战壕一头连着猫耳洞。猫耳洞一侧是山壁一侧是垒砌的墙体,上面担上木头,再压上二到三层编织袋装的砂石,表面用树枝等作伪装处理。这个洞只能防小型手雷和手榴弹,根本防不了炮弹和重型手雷,并且那个编织袋层数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压塌工事的。战壕是无顶的,大约一米来高,猫耳洞墙体上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其底部垫上稍粗一点的木头上面用树枝铺平,再铺上棕垫子防潮,之后铺上被褥。
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阵地上的猫耳洞都非常窄小,有的洞一个班战士同时坐都坐不下,猫耳洞其形态像猫耳朵,也形象地说明空间的狭小,待在里面大多数时候都是蜷缩着的,洞很低矮,腰是无法直起来的。一是地方有限,无法建高建大;二是过高过大不易伪装,并且目标就大,容易受到敌人炮袭和攻击。所以在这个狭小洞内战士们根本没有办法将自己的胳膊和腿伸展开,睡觉也只能合衣半躺着。
这就是当初我和我的战友们坚守了一年的阵地,这就是战区的猫耳洞,这就是战士们躲避敌人攻击和晚上休息一下的地方。当时战友们调侃道“猫耳洞中待一年,一辈子的苦都吃完”。而这里到底是有多苦呢?也是一两句话说不完的。
老山战区位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湿度大、降雨多,闷热难忍,在这种潮湿、狭小的地方长期坚守,对战士们无疑是一种折磨。每当下雨天,雨水顺着山石壁流到猫耳洞内,洞内铺下面就流着水,稍有不慎,被褥及装备就被雨水浸泡。而且由于猫耳洞的洞口狭小,导致洞中的空气流通不畅,气味不良,若遇下雨天,还要在猫耳洞中用煤油炉做饭,空气更加污浊不堪。尤其进入到雨季,霪雨连绵,大雾弥漫,洞内潮湿阴冷,积水满地;空气污浊,霉味夹杂着汗酸味,还有那种腥臭味,让人窒息。洞内有大量的热带昆虫爬行飞舞,蝎子、蜈蚣狼狈为奸,恶毒的蚊蠓专门袭扰入睡打盹的战士。这个时候一些战士又感染了湿疹,奇痒疼痛,痛苦不堪。
我们连队的阵地整体上是坐西向东,四周大山和树木遮挡,日照时间相对短,加上雾多雨多,见到太阳的日子更少,堑壕里常常是潮湿的。由于长期的待在洞中,长时间不曾见过阳光,战士就产生了烦躁情绪,有的战士开玩笑说:假如有一天,我能够活着回去,能够每天看到日升日落,那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从中能够感受到坚守猫耳洞艰难与困苦。而阵地上最为麻烦的莫属于经常要翻建战壕和猫耳洞,因为绝大部分战壕都是从下面一条石缝或是几棵树桩上垒起来的,随着雨水冲刷、负重,炮弹地雷爆炸震动等因素作用,工事墙体开裂或垮塌常常发生,有时猫耳洞连同战壕整体滑向沟底。重新构筑工事困难重重,一是就地基本没有砂石可挖,需要到山下背运;二是修筑工事往往增加阵地上的活动量,容易暴露目标,引来炮弹或是敌人袭击;三是战士们要轮流上哨值班,频繁地修筑工事,战士们得不到休息,从而影响到战斗。我们在参战时曾受到了两次大雨的考验与灾难,战壕也受到了严重损毁。
7月23日至25日,整个战区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暴雨,一线连队工事大部分冲毁或倒塌,情况十分危急,有战友随垮塌的猫耳洞一同滚落到山下,个别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不使战士发生无为的牺牲,师长刘登云下达了所有人员都撤出猫耳洞的近乎“无情”的命令,战士们在狂风暴雨中渡过三个日夜,虽然战士们受了罪吃了苦,当看到一个个猫耳洞整体倒塌,甚或滚落到山谷,但人员都安然无恙时,都被首长的英明决策而折服。
在9月至10月,战区又遭遇到了四十多天的连霪雨,整个阵地上的工事倒塌、损毁相当严重。浸泡在雨水中的战士们个个似落汤鸡,还不得不顶着大雨抢修工事。在整个雨季几乎月月要修筑战壕和猫耳洞,这对一线官兵来说是一件繁重而麻烦的苦难差事。
老山战区阵地上战士们的吃饭问题也是不可小觑的事,直接上送饭菜条件不允许,无法做到。如何做好伙食保障?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名言,就是强调战时生活保障的重要性。我们接防后,全连以班为单位自己开伙做饭吃。阵地上不得使用明火,只能用煤油炉。伙食标准在原每月每人27元的基础上每天补助一元,各班按计划配发清领大米、面粉、蔬菜调味品等,到月底核算。在距阵地约3公里山脚下的马路边设有连后勤保障点,连司务长带两个战士负责保障。食材他们到麻栗坡县城采购,由民马连(从地方征集的马匹和民工,一个团配备一个民马连,向阵地上运送弹药、粮食以及后送伤员等)每四五天向连指挥所送一次,当然有卫兵警戒护送。如遇炮击战或下雨天就无法上送,因此阵地上常常发生断粮、断菜、断水现象。
战区气候炎热潮湿,阵地上食材一般只能存放三五天,时间长了就腐烂变质。除正常食材保障外,各班备有一定量的压缩饼干和罐头以应急需,当然都是要计入到伙食费中的,贮存多或消耗多了伙食费就会超支。
阵地上刚开始战士们不会做饭,有的连煤油炉也不会使用,常常做一锅夹生饭从早吃到晚。没有像样的炊具,各班配两口小铝锅、一口炒菜锅,一把切刀和两只煤油炉子。面板是弹药箱盖代替,饭桌也是弹药箱代替。当时主粮85%以上是大米,我连战士绝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天天吃大米不习惯,加上蔬菜品种少,调剂困难,战友们的伙食确实很单调。阵地上各班战士们对伙食必须精打细算,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否则就会超支。若遇到炮击、战斗或是暴雨等特殊段时,就不得不饿着肚子坚守阵地。
如今大家都不曾经历过那种犹如天堂,又犹如地狱般的猫耳洞生活,但是我们依旧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有多么的美好。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战区通向猫耳洞的路也不是平坦的,山路崎岖,山陡路滑,近一半阵地其实就没有像样的路。在石头缝隙中、在树窝边,在地雷旁。有的阵地要借助绳索或梯子才能上下,有的路在陡坡悬崖边,有的还要穿过雷场,真是路难行、行路难呀!上下阵地还要注意“三防”,防地雷、防炮击、防特工;要求做到“三个五”即:五人同行,相互间隔五米,每人带五颗手榴弹。通常3-5天战士们才能下一次,背水背粮、或补充弹药,或看看病等。一次下阵地的人不得超过四分之一,办完事要马上回阵地,当然上下阵地都要请示报告的。
在艰苦枯燥的猫耳洞生活中,战士们以苦为乐,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了时代军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在抗击敌人,勇敢作战的同时自发地创办了《战地诗社》刊物,组建了“猫耳洞之声乐团”和“猫耳洞锅碗瓢勺交响乐队”等,以活跃丰富阵地上的文化生活、打发寂寞难耐的日子。
“猫耳洞之声乐团”还分别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场馆和重点院校巡演。战士们用土乐器演奏出一曲曲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战场实景交响乐。《猫耳洞电话晚会》、《妈妈的心、战士的情》、《猫耳洞故事》等节目生动展现了南疆勇士们为祖国安宁,甘撒热血、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的高尚情怀,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巡演团队受到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首都各界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及高度赞扬。
1987年大年初三晚,CCTV文艺频道全场播放了猫耳洞之声乐团的演出盛况,为全国人民奉献了展现前线战士浴血奋战、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盛宴。
“猫耳洞”因此而出名,因此而家喻户晓。“理解万岁”“战士万岁”也一度成了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于是全国各地的一封封慰问信、慰问电飞向前线猫耳洞,成了鼓舞战士斗志的精神食粮。
人们自然地把“猫耳洞”与“老山战争”相连,老山战区战士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成了人们奔走相告,大加赞誉的话题。
此刻,“猫耳洞”一词得到了空前升华,成了艰苦的代名词;甚或成为了一种坚守与奉献的“精神”激励人们前行;又成了老山战争的关联语,流传广深,享誉一时。
本文来源于天马竞辉原创文社作者张宏源,甘肃天祝人,生于1959年元旦。退役军人。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常有小作发表。
编辑:农民工文学1829335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