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古代中国第一励志奇书

文摘   2024-12-11 07:14   甘肃  

本文作者:李建学元龙人

〔札记〕李建学——读《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如雷贯耳,却没多少兴趣去读。主要是不愿看那副指教人的嘴脸,更不想在难做到的事上浪费时间。


上月底跟隔壁老王逛曲江池,午餐后顺便去了对面的书城,想找几本“薄”一点的书,好完成今年的阅读(数量)任务。这本袁了凡原著、费勇“翻译”的古今汉语对照本比较简单,即选来充数。没想到才读过序言,就改变了我之前的偏见。


费勇在《译序》里说:“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是这样两个切身的功利问题:一个是如何保平安,一个是如何获得功名利禄。”我简化为四个字:平安,功利。《了凡四训》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如何保平安?如何获得功名利禄?或者更简单地合并成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费勇说:“《了凡四训》显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的另一个层面:透过自我修行创建美好的生活。”“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利禄。”


费勇说:《了凡四训》向人们证明,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总之一句话: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书。


于是,认真阅读,且批注,写阅读札记。


《了凡四训》别名《命自我立》,作者为明代人袁黄,成书于1602年,因蕴含中国文化智慧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善人,明朝官员和思想家。


袁了凡以其毕生学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一些生动的实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学会改变命运。


袁了凡科考前曾请人测算功名,结果都应验了;且被算定无子嗣,将于53岁寿终。因此,认为命不可变。1569年,他遇到云谷禅师,通过开导并读准提咒,积极改变命运,不仅53岁健在,还生了儿子,并于69岁时写下《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部分,分别讲解改变命运的思想和方法。


立命之学,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些道理,阐述作者从相信命运到学会改变命运的过程,明确“劝善”的基本观点。


改过之法,主要是方法论,讲如何才能改过自新,内容大多数可用,但那种有感于生命而不吃肉的做法,走了极端。

积善之方,这部分内容最多也最全面,通过10件事,以设问的方式,推广如何通过做善事提升自己的理念。那种为自己的利益行善,是恶;为别人甚至大众的利益作恶,也是善举的思辨逻辑,值得学习。可是,其间的实例,总是跳不出因果报应的圈子,尤其是做了善事的人,后代都能做官,功利性太强了。


谦德之效,内容最少,诸如“举头三尺,决有神明”等说法,发人深思。


总体而言,《了凡四训》值得一读,但要用批判的态度来读,读出自己的“训”,通过践行不断提升内在的修养,从而求得平安甚至功利。



2024年12月9日晨于西安•家中。

附:《了凡四训》的故事。


袁了凡幼年丧父,母亲让他遵从父命放弃考科去学医。17岁那年,他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遇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说他是仕途中人,应该去读书,明年就能中秀才。


袁了凡不信,听说老者是《邵子神数》的传人后,就带他回家,把给自己算命的事告诉母亲。母亲半信半疑,要这位孔先生算算儿子小时候的事。先生一算,分毫不差。母亲跪服,就把儿子送进了学馆。


第二年,袁了凡中了秀才。连名次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样,在县考中排名十四。随后的省考,排名则是算好的第七十一。母亲惊呆了,再请孔先生给儿子算将来。


先生一番推算后,说出结果。哪年考第几名,哪年禀生补缺,哪年提拔当贡生。当贡生后会到四川某地当县令,三年半后回到家乡,53岁这年八月初十丑时,将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嗣。


短命无子的命数,袁了凡不愿相信。令人称奇的是每次科考的结果,都与孔先生算的一样。只有一件,开始似乎不一样。孔先生曾说:“你补禀生后,每月领俸米时记个数,领到91石5斗时,就会升为贡生。”袁了凡领到70多石的时候,一位姓屠的提学看他优秀,想拔他为贡生。了凡以为先生算得也不全准,谁知这位提学不久就调走了,代理提学不同意拔他。再后来,一位姓殷的先生当了提学,读到了凡的文章,就将他从秀才拔为贡生。这时,袁了凡刚好领俸91石5斗,于是他彻底相信了命数,心如死灰。


当贡生后,袁了凡按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一年后,转回南京国子监。一天,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座一室,三日不眠。禅师惊奇问道:“凡夫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没有妄念,是何原因?”


袁了凡回答:“我一生吉凶祸福,都被孔先生算定了;命由天定,还有什么好想的呢?”


禅师开导他,说凡夫因为不能无心,所以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他不得。反过来,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他不住。


袁了凡问:“你是说定数也能逃脱吗?”


禅师道:“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只要真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


袁了凡拜倒,求禅师教授摆脱命数的方法。禅师拿来《功过格》,要他每晚将一天的存心行事反省检点,按格记功过,每月底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多出来的就是善行。


袁了凡回到家里,跪在佛前忏悔,并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那一天,他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将凡夫之见,一扫而光,是为了凡。”


从此,他每天都小心谨慎,即便在无人处,也怕得罪天地鬼神。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孔先生算定他应考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接下来,孔先生又失算了。当时他没算出袁了凡会中举,那年秋天乡试却中了举人。


十年后,袁了凡完成三千善事。他再跪在佛前忏悔,且做疏文,立誓再行三千善事,希望能得子嗣。过了一年,他便梦想成真,夫人顺利产下一子,名天启。


袁了凡从此更加用心,至少“日行一善”。两年时间,三千善事完成了,他又在佛前忏悔,再做疏文,立誓行善一万件,希望能中进士。三年后,袁了凡果然中了进士,不久吏部就补他做了宝坻县令。


袁了凡到任便备了小册子,名为“治心篇”,每天坐堂审案之时,都将“治心篇”交给看门人,将所行善事恶事不论大小,一一记录。晚上他再翻阅,闭门治心。


袁了凡坚持日行一善,夫人却为他许诺做一万件善事而发愁。袁了凡梦里遇到一位天神,他对天神说出做一万件善事的忧虑。天神说:“现在宝坻百姓过得很苦,你只要给他们减粮减税,足以抵一万件善事。”


第二天,袁了凡通过考察实情,即上书朝廷,恳请减免赋税以充养民力。朝廷同意其请求,并取缔各种额外摊派。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减粮善政”。


那时候宝坻常闹水灾,袁了凡便主持兴修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坝抵挡水患,还挖沟通河,改造盐碱地,种植水稻,并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


1588年,袁了凡53岁。孔先生曾算出,他会死于此年八月初十。八月初十过去,先生再次失算。


1592年,袁了凡升任为兵部主事,不久以军中参赞身份,协同提督李如松领兵朝鲜抗击倭寇,且因祸得福,被追授为“尚宝司少卿”。回国后因年事已高,决定归乡养老。


老年的袁了凡,决定把自己抗争宿命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于是撰写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他将这四篇文章,命名为“戒子文”。后广为流传,人们将其称为《了凡四训》。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