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楹联组织发展简史和启示

文摘   2024-12-07 08:23   甘肃  

“我与中联会”征文——平凉市楹联组织发展简史和启示


作者:崆峒樵夫

为了很好地促进楹联组织的发展和创新,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们有必要研究梳理市县楹联组织发展情况,为今后楹联组织发展壮大提供借鉴和关照。根据我近年参与创办平凉市县楹联文化组织的历史,现对平凉市楹联组织发展情况进行历史的回顾与总结。


1、平凉市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发展情况


中国楹联学会自1984年11月1日成立以来,甘肃省就有以甘肃教育学院教授安维翰、天水师范教师李树芬等楹联家活跃在陇原大地,为甘肃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安维翰先生最早出版了《对联》一书,推介甘肃名胜古迹楹联,宣传楹联文化知识、播撒楹联文化火种,1986年10月28日,甘肃省楹联学会在兰州市成立,揭开了甘肃省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序幕。


1989年12月1日,在中共华亭县委报道组工作的王继儒在华亭县第一个加入了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证号00109号,与辛自美、刘振华、李自信等人创办了《华亭楹联通讯》,成了平凉地区楹联文化的举旗人,当时平凉地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仅有平凉一中党委书记朱建基、平凉市广电局局长高纪录等数人。

1994年1月18日,王继儒在中共华亭县委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证号0809号,与泾川县农业广播学校工作的宋钟鹏(808号)是平凉地区最早加入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之一,后来宋钟鹏于1996年9月20日与泾川农业广播学校的赵明度(1386号)、泾川县委党校张学俊(1384号)、泾川一中杨好学(1791号)、泾川县民政局工作的赵福义(2299号)、牛晓春(2655号)、泾川县人大工作的杨芳(2717号)、刘佐发(2946号)、泾川县政协工作的张怀群等人发起成立了泾川县楹联学会,是甘肃省最早成立的县级学会。后来在他们的努力下,发展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泾川县退休教师王世桂(3068号)、王金生(3576号)、退休干部叶青(4262号)、白生琦(3206号)、赵良玺(4966号)、雷庄德(5260号)、张涛(5493号)、杜玉明(5591号)、魏海峰(7088号)、韩玉兰(7139号)、李存林(8054号)、袁永军(8521号)、赵双麟(8920号)12人,使泾川县的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达到30多人、宋钟鹏编辑出版了《泾川古今楹联选编》、刘佐发编辑出版了《趣联选编》、赵明度编辑出版了《99华诞征联选》、《对课讲义》、《联花竟艳》、杜玉明担任了泾川县楹联学会第三任会长、编辑出版了《泾川联墨情缘》、袁永军担任了泾川县楹联学会第四任会长、为泾川县楹联文化发展和蓬勃壮大奠定了组织基础。

2003年元旦在当时平凉市粮食局工作的王继儒的辛勤努力下,成立了平凉市楹联家学会,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楹联家为研究对象的地市级楹联文化组织,一成立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编辑出版了《平凉楹联家》会刊、相继发展中国楹联学会会员30多人,张若飞(3496号)、李鹏翔(3866号)、田野(3887号)、闫惠群(4024号)、于建瑞(4269号)、金秀礼(4270号)、辛自美(4274号)、董睿(4335号)、苏纪元(4538号)、丁仁杰(4619号)、丁培兴(4627号)、吴帅臣(5245号)、李树洲(5249号)、张晓东(6748号)、李玉霞(7153号)、裴栓军(8737号)、刘国庆(11109号)、雷昭(11110号)、朱国勇(11116号)、刘小平(11174号)、陈旭生(11175号)、张建荣(11176号)、平凉日报社美术编辑胡晓云(11393号)、冯天祥、赵强都是经过王继儒介绍推荐、平凉市楹联家协会签章加入中国楹联学会的,第三届改为平凉市楹联家协会,他连任三届会长,参与了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会员大会,并被评为“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聘任为“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编辑出版了《平凉楹联家》、《民国华亭楹联选编》、《民国平凉楹联大观》等对联书籍、发起组织了崆峒区楹联艺术家协会、华亭市楹联家协会、为平凉楹联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辛自美编辑出版了《华亭对联选编》、《华亭古今诗联新编》、《诗联画华亭》、《华亭西关辛氏家谱》等书4本、发行10000多册,董睿担任了平凉市楹联家协会第四任主席、刘国庆担任了平凉市楹联家协会第五任主席,朱国勇担任了平凉传统文化促进会第二任会长、为平凉市楹联文化和传统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证明、楹联文化组织发展必须一大批有活力、有影响、有水平、有资历、有情怀、有目标、敢担当、能奉献的楹联家才能把地方文化事业推向前进。

2018年2月16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七届学会副会长林向阳推荐,甘肃省华亭市山寨乡政府工作的民间书法家、诗人王生平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证号(14783号),并推荐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研究会(20210106850号),这是平凉市唯一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加入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特此记叙。

2、平凉市楹联组织发展概况


平凉市是甘肃省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很远的古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秦汉以来,文明始兴,历史著述不绝史册,尤其近代以来,历朝文人雅士做联吟诗,形成很好的诗联文化传统,在许多名胜古迹、文化宗教场所多发现有诗联的身影,给我们研究、传承这一方水土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史料。可是楹联文化组织的发展还是共和国建立四十多年后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楹联学会1984年10月在北京成立后,一些学校教师、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有楹联创作的活动,尤其新居落成、商店开业、孩子满月、老人去世、新春佳节、名胜古迹到处都有楹联的运用和张贴。平凉市最早的楹联组织是1996年9月20日成立的泾川县楹联学会,当时创修泾川县西王母理事会在恢复宫山西王母大殿等古建筑的同时,搜集到了许多明清、民国时期悬挂在老建筑楹柱和大门上的对联,在古建筑落成恢复悬挂楹联的过程中,吸引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他们吟诗做对,书联写赋,形成了很好的文化传统,在西王母理事会会长宋鈡鹏的倡导下,30多名爱好者发起成立了泾川县楹联学会,这个是甘肃省第一个楹联组织,受到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和中国楹联学会的肯定,学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培训楹联爱好着,组织开展春节征联活动,印刷出版楹联文化书籍,做的风生水起,编印的《泾川古今楹联集》,印刷发行3000多册,并创办了《泾川楹联》小报,成了甘肃省楹联组织的翘楚。第一任会长宋钟鹏、秘书长赵明度,第二任会长赵明度、秘书长杜玉明,第三任会长杜玉明、秘书长牛晓春,第四任会长袁永军、秘书长薛宝春;1989年华亭县在孙振华、李自信、辛自美、刘金虎、王继儒等人的热心组织下,成立了华亭县楹联活动小组,编印了《华亭楹联通讯》,印刷数10期,每期200余份,起到了传播楹联文化知识、凝聚楹联文化爱好者的积极作用。2002年由华亭一中退休教师辛自美编辑的《华亭对联选编》问世,印刷1000余册,分送平凉地区七个县的楹联文化爱好者,有力地促进了平凉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平凉地区100多名楹联文化爱好者在王继儒先生的鼓劲努力奔走下,经过文化局批准、民政局注册,于2003年1月1日成立了平凉地区楹联学会,3月撤地设市后更名为平凉市楹联家学会。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楹联家命名的市级楹联组织,为甘肃省楹联组织发展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创办了《平凉楹联家》会刊、开展了楹联搜集创作活动、举办了楹联书法展览,受到了甘肃省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的肯定和褒扬。会员发展到200余人,每五年换届选举,三届主席王继儒,第一届秘书长晁秦凯、第二届协会秘书长任义祥、第三届协会秘书长雷昭,第四届协会主席由平凉市建设局董睿先生担任,秘书长刘武道,第五届协会主席刘国庆担任,秘书长刘武道。王继儒在担任学会会长、协会主席期间给甘肃省楹联学会发展会员50多名,推荐发展中国楹联学会会员30多名,在全市形成了独特的楹联文化传播、研究群体,有力助推了平凉市传统楹联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创新。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2010年崇信县成立了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章国玺,高延仁编辑出版了《崇信楹联选编》、崇信一中校长朱新堂出版了《桃联李对妍龙泉》、刘志刚、章国玺编辑出版了《诗情联韵龙泉寺》、王聚盆印行了《芮鞠古代楹联手稿》;2018年崆峒区成立了崆峒区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郭金贵,赵先明编辑出版了《崆峒山楹联集萃》。2007年庄浪县成立了楹联学会筹备组,编辑出版了《庄浪楹联选编》、静宁县、灵台也有楹联爱好者活动,灵台县楹联文化爱好者田野先生还编辑出版了《灵台楹联集萃》;经过30多年的不懈接续努力,华亭市于2012年末8月13日成立了华亭市楹联家协会,主席张凤银、秘书长张毅丹,编辑出版了《明清名人楹联墨迹》,并举办了新书发行阅读分享会。楹联文化的蓬勃发展,平凉这一方水土被楹联文化点亮。

3、平凉市楹联组织发展的历史经验 


 纵观平凉市30多年楹联文化组织的发展,我们总结了五条历史经验:


一是积极团结楹联爱好者,是发展楹联组织的基础。任何社会组织,有一大批执着追求楹联艺术的爱好者,才能把协会发展好,这些人包括民间婚俗丧葬社会工作者、教育战线爱好楹联艺术的教师、行政机关爱好楹联艺术的领导、专家学者、从事楹联雕刻、装裱、喷绘的广告从业人员等,要通过组织把他们团结、凝聚起来,壮大楹联组织的队伍;

二是认真开展楹联文化搜集、创作、传播,是楹联文化组织发展的关键。一个楹联文化团体,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楹联作家、书法家、出版家、活动家、楹联组织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大力发现更多的楹联文化带头人,发挥他们在搜集、创作、传播、研究中的积极作用,楹联文化组织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是编辑出版楹联文化书籍,是发展楹联组织的重要工作。楹联文化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载体做支撑,不但要搜集、发现民间过去的中堂对联、楹联手稿、楹联书籍,还要举办主题征联活动,编辑出版会员楹联作品集,让会员有成绩感和收获感,才能凝聚人心、集聚共识,团结大家一起为理想和爱好奋斗;


四是开展征联活动,是发现人才、锻炼队伍的根本环节。不论是楹联作家还是楹联书法家,楹联活动家都要靠开展征联活动、楹联作品展览活动来发现人才,认识爱好者,与大家结成共同爱好的社会团体,促进活动的开展和楹联组织的发展;

五是推动楹联文化交流合作,是发展楹联文化的核心工作。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流,通过交流合作认识更多同仁、学习更多经验、形成多层级、多渠道的创作路径,助推楹联事业发展壮大。平凉市楹联家协会成立后与陕西省楹联学会、河南省楹联学会、山东省楹联学会等10多家省级学会、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宝鸡市楹联学会、山西省运城市楹联家协会、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山东省济宁市楹联协会、宁夏市固原市楹联学会、新疆区奇台楹联学会、安徽省淮南市楹联学会建立了紧密联系,每年都交流会刊,开展联谊活动,交流经验,有力助推了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

4、平凉市楹联组织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必须有一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热心付出和积极努力,这是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只有发展好、利用好这支力量,地方文化的振兴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30年来平凉市楹联文化组织的发展给我们许多提示:

一是必须坚持开展好“五个一”系列楹联文化活动,为楹联文化事业奠定基础。平凉市楹联家学会成立以来,在历届主席团的不懈努力下,坚持每年“发展一个基层楹联组织、举办一次征联活动、出一本楹联文化书籍、在当地党报刊登一版春联楹联专版、开展一次楹联笔会和联谊年会”,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出版楹联文化书籍21本,发行2万多册,在《平凉日报》刊登春联专版21期,举办各类楹联展览20次,出版《平凉楹联家》会刊10期,印刷5000余份,兴办了三个县级楹联学会,发展会员500多名,表彰弘扬传统文化先进个人40余人,形成了有活力和特色的楹联文化社团;

二是必须形成有一定学术水平、文化层次、经济实力、乐于奉献的楹联文化领导者,这是楹联文化组织发展的关键。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没有一定的“联官”作为领导者,要搞好楹联文化事业是很困难的,创立以来,平凉市楹联家协会领导层注意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策略,积极与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传统文化促进会联合,发展当地有名望的领导、学者、书法家、作家为学术顾问、聘请名誉会长、主席30多人,既提高了学会的知名度,又给有名望的任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收到大家的欢迎。

三是必须坚持“开门办会”的方针,竭力避免把协会办成“独家店”,培养成“私家领地”,这是楹联文化社团发展的禁忌。这种情况只能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崆峒区楹联家协会成立初期,就是书画家郭金贵用自己的影响力成立起来的,成立后由于生活所迫,从事书画买卖活动,楹联协会工作长期瘫痪,没有形成传承机制,最后在区文联和民政局的监察下,被改制撤销,形成新的尴尬,不成立没有楹联组织了,成立其原来的组织撤销了,负面影响很难消除。

四是必须形成一定的社团文化,这是楹联组织发展的核心。一个组织要有组织纪律和规矩,对“滥竽充数”东郭先生、“寻租讨要”的害群之马、“不学无术”的好好人员,坚决予以清除,绝不心慈手软。必须形成一定的“团结互助、共同学习、相互帮助、事业优先”的社团文化氛围,老同志乐于奉献、年轻人敢于拼搏、有实力的骨干分子善于联系、大家团结共事、形成共识,积极努力,促进社团积极发展。



五是必须加强交流协作,这是楹联社团发展的柱石。走出去学,请进来教,静下心联才能带出一支好会员队伍,形成一个好领导集体,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树立楹联文化社团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既服务社会,又成就一大批一专多能的楹联文化人才,使团体出色、个人出彩。


本文作者:崆峒樵夫

王继儒 ,甘肃省平凉市纪委监委

2024年3月13日写于鹤城平凉三余斋13809331728


编辑:平凉黄帝问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盟


电话:18293355020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