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父”的故事——“南宁宫”里话柳青

文摘   2024-12-03 00:04   甘肃  

“南宁宫”里话柳青

江其田 文/摄

初冬,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依然气候温和,零上二十度左右的晴朗天空,那可是旅游的好时节。


身居此地,何不到旅游景点“潇洒走一回”?于是,打起背包,乘坐公交车,一路欢歌,朝着常宁宫方向“飞”去!


朋友,您还不知道“常宁宫”吧?那么,我先介绍一下,让您对常宁宫有个大概了解呀:常宁宫原为唐朝皇家御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正南五公里处,雄踞神禾塬畔,唐太宗李世民亦在此为母建庙。1940年,胡宗南将其改建为蒋介石的西北行宫。1999年改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度假山庄,占地300余亩,临山望水,景色怡人。 


在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隋朝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窦氏前往此地三观庙降香,不幸遇匪劫驾。窦氏一行人等慌忙弃车逃命,但如何逃得过如狼似虎的劫匪?


正在危急之时,忽见苍松掩映中高崖之下有一小洞,便慌忙入洞避难。劫匪一路寻来,眼看就要捉住,凭空飞来一块巨石,正好砸死最靠近洞口的几名劫匪,匪徒胆战心惊,无人再敢靠前。


正在僵持时刻,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飞马赶到,窦氏夫人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为感神力相助,为感神力相助,太宗李世民谨遵母命下旨在此建造西寺佛爷庙,为母祈福,为国纳祥。


同时求佛主保佑李唐王朝,太宗李世民谨遵母命下旨在此建造寺庙,命名常宁宫,寓意永常安宁。


又见此地钟灵毓秀,风水极佳,嘉木繁荫,珍禽遍地,于是,这块宝地便成为了皇家御花园,太宗皇帝钦赐地名“常宁宫”,寓意“常保安宁”,脉脉皇家气息笼罩于此,庄严肃穆。


寺庙也历经数百年香火鼎盛,慕名来此祈福者络绎不绝,仍有保存完好的灵感石,石上系满祈福带,为四方游客带来福音。


为啥要去常宁宫呀?因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位被誉为“人民作家”的柳青先生,他曾在常宁宫的工作室里,创作了一部历史宏伟的著作-----《创业史》。


各位老师,您可能阅读过《创业史》这部小说,或者看过电影《创业史》吧?那么,您知道《创业史》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吗?我来告诉您吧,他就是被称之为“人民作家”的文学大家---柳青先生!


在柳青工作室墙壁上,悬挂着几个玻璃镜框,介绍了柳青的生平、工作与创作历程、出版著作、故事等等;室外墙壁上,“柳青精神---”一饱眼福,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柳青(1916-1978)本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陕西吴堡寺沟村人。柳青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赴延安,曾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 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务农,后任长安县委书记。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 同年,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短篇小说集《地雷》,散文集《黄甫村的三年》等。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就是在常宁宫完成的。

柳青的《创业史》,陕西作为文学大省,文学大家人才辈出,尤其是文学评论家们,对柳青的《创业史》评论文章,连篇累牍。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柳青在创作《创业史时,特别的关注时代的精神,他特别关心的是国策和时代精神;他是迎着当时中国的农民问题而上的作家。


在《创业史》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他用了各种方式,让农民说话,而且让各种农民说话,说他们自己合适的话。在《创业史》中,用了大量的农民的语言,丰富了作品,如梁三老汉这些人就是典型之一。因此说,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就是对皇甫乡当时农村合作化火热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柳青创作道路的时代价值来看,作家柳青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基层14年,用自己的一生艰苦卓绝的经历,谱写了一部社会主义创业史。可以说,柳青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文品即人品,作品即人品”的又一大思考。因此说,柳青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最忠诚的践行者。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无怨无悔。无论面对自己处境,还是面对国家遭受的苦难,他都始终坚守人民至上,坚守牢记自己的初心,砥砺奋进,并用心血书写了民族创业史《诗史》。 


 柳青知行合一,扎根农村14年,亲身实践了他的创作思想。他的一生,都把文学事业作为人民的事业,描绘人民群景,书写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讴歌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


真正进步的作家,一切进步作家都与人民,在每个时代里,用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理想、更典型的方传达正能量,引导人民进步,都是为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这是柳青给人们上的极为生动的一课,也为文艺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正如柳青自白:“《创业史》也是我自身的经历,我把自己的体验的一部分和我经历过的一部分,都写进去了。生宝的性格,以及他对党、对周围的事物、对待各种各样人的态度,就有我自身的写照。

”柳青下到基层后,找了一座破庙安家,拉扯一大家子人艰苦度日,吃粗粮,“不疯魔、不成活”,在感情上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为农民兄弟办好事。他编写农业管理《三字经》,调停人事纠纷家庭矛盾,宁肯自己吃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哮喘着,日常医疗费没有报过,稿纸也没有在省作协领过,却怜贫惜幼,自己掏腰包,最后连《创业史》的稿费全部捐给公社建机械厂。他把自己从里到外变成老农,上北京开会坐软卧,差点被赶下火车。


柳青是建国后三十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业史》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农村的巨大变革,他身体力行的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写作道路,对新中国的作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柳青以惊人的、顽强的意志,义无反顾,投身生活长达14年之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写作,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留下划时代的《创业史》,生前身后,他的人格魅力都无法超越。  


柳青称颂陕西农民直而尚义的脾气禀性,极富人情味的孝、勤、朴、强、倔,打破艺术构思、叙述策略、心理描写诸方面老套的技法,塑造出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等新的人物典型,以美不胜收的生活细节建造起一座庞大的艺术宫殿,一砖一瓦都是清晰的。


柳青笔下的自然景物、劳动场景是何等真切美妙啊!他对农民向往新生活艰苦奋斗的描绘(例如梁生宝买稻种、砍竹子等),对于传统道德伦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惟妙惟肖,充满了人性深情。


他将三秦地域文化、关中方言口语提升到审美层面,细密冷峻而精确,充满生活情趣,新颖而有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受苦的庄稼汉,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行将到来和已经到来时的面貌和心理,被柳青敏锐地捕捉和记录下来。他是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目击者、体验者和创造个性的表现者。 


柳青对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继承了五四以来长篇小说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把外来的、特别是俄苏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拿来,与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相结合,成就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情和中国气派的长篇小说范本。

难怪路遥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可以说,柳青影响了一代代文学人。柳青精神是独立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作精神、吃苦精神。


在当下,柳青精神永不落后,仍然激励着我们年青一代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勇攀高峰!柳青虽然逝世了,但是,他创作的《创业史》留下来了。是他的《创业史》,把中国的长篇小说艺术,推向了新的审美层次,其叙事之严谨和细节之精致,对苦难中人性的表现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令人耳目一新,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时期公认的巅峰之作和红色经典。柳青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陕西的作家,奠定了陕西文学的高度,从延安时期以后,陕西的文学形成了以柳青为代表的作家群,也确立了柳青在陕西文学的高度,他为陕北文学涂抹了浓重的乡土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底色。


如今,乡土题材至今仍然是陕北文学的主流,是陕北作家的主动选择。在这里参观,我还从宣传画廊看到和在现场听到两位70岁多数的老人,讲了柳青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记录下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故事之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慰问、支持与交流


据《柳青传》记载,当年,柳青到北京开文代会和有病在北京住院期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和慰问;


当时,柳青告别大城市,到西安市长安县皇甫乡皇甫村一座破庙里落户创作《创业史》时,受到了时任陕西省委书记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


据刘可凤的《柳青传》回忆,1964年11月,胡耀邦同志任代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时期,他视柳青为同道,同柳青交心,说:“柳青同志啊,你最了解农村情况,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柳青时这样说:“因为柳青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故事之二:找“骂” 


柳青写《创业史》时,为了描写当地农妇骂人的神态,站在崖上端了一盆水倒在人家晾晒的被子上,农妇骂他时,他就拿个本子蹲在旁边观察、记录,后来,被农妇认出,他这才讲明情况,并赔了一床新被子。由此可见,作家对文学的严谨及挚爱。


故事之三:借钱


有一年,胜利十队干部王茂盛和罗湾小队罗昌民在春夏之交要给队里买红芋苗,因为没钱,寻到柳青家里,柳青让媳妇马葳借给每人各100元钱,不要误了农时。


故事之四:编写《三字经》


1962年4月,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皇甫公社各生产队普遍发生牲口死亡现象。柳青停止了《创业史》第二部的写作,同公社干部王培德、胜利大队王家斌一起,检查了全公社各生产队的饲养室,和饲养员们一起座谈,由柳青执笔用七天七夜时间,写出了《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交给全社的饲养员和干部、群众讨论后油印下发。


后来,长安县政府印成插图小册子,发给全县饲养员。同年12月22日,《陕西日报》发表告全省人民书《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柳青得到稿费500多元,他把这笔稿费捐给了村里。


故事之五:夸振武“会办事”


1963年二、三月,村里闹春荒,牲口没有饲料,村里干部找柳青,让他向上级申请救济。柳青说:“咱村闹春荒,没粮,国家也一样啊,咱要自己想办法。”张振武想:皇甫地区产稻子,是细粮,没粗粮,而牲口饲料要用粗粮。振武的家乡泥河村是关中平原的腹地,主产小麦、玉米,但不产稻子。


于是建议在泥河村借玉米,一斤大米换一斤三两玉米,春借秋还,既解决了皇甫春荒和牲口的饲料问题,也能为泥河村民换上大米吃个新鲜。振武委托泥河村三队队长余志明亲自收集社员包谷4000多斤,解决了皇甫村的燃眉之急。柳青听后高兴得哈哈大笑,夸振武会办事。


故事之六: 爱鸽子


一九五三年开春,为了创作《创业史》,也为了能更好地指导互助组的工作,身为作家和中共长安县委副书记的柳青,从常宁宫搬出,迁居皇甫村中宫寺。


中宫寺在神禾原半塬上,昔年曾是一寺院,传说,唐时有一公主在此出家,因此得名。不过,柳青搬迁此地时,寺院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两孔窑洞,柳青一家人就安居在这一两孔窑洞里。沿着窑洞前的一条小路,下到原底,就是汤汤的滈河,就是十里蛤蟆滩了。


而蛤蟆滩里,就住着数百户穷苦的庄户人家。刘乾民的家就住在这里,距中宫寺不远,往东过一棵老皂角树就到,也就小半里路的样子。刘乾民管柳青叫“柳青伯”,管马葳叫“马葳姨”,柳青和马葳则管刘乾民叫“民娃”。那时的民娃常到中宫寺去玩,柳青和马葳很喜欢这个没娘而懂事的孩子。


柳青家每每做了好吃的,总会给他留一些。自然,有了什么好玩的,柳青也不会忘记民娃。一年春天,柳青去北京开会,半个月后,他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皇甫。刚刚放学的刘乾民听说柳青伯回来了,他午饭也顾不上吃,像一只小鸟,一路欢呼着,飞奔向中宫寺。还在塬底下,他就喊开了柳青伯,等上到半塬,上到了柳青家,果然,看到柳青已经回来了。家里来了好多前来看望柳青的乡亲,柳青正在和众乡亲热情地闲谝。见了民娃,柳青惊喜地说:“民娃,你也来啦!看伯给你捎回来啥东西!”说着,便走到院中,还没等刘乾民反应过来,柳青已变戏法似的提来一个笼子,笼子里装着两只鸽子,递到他面前,说:“喜欢吗?伯专门从北京给你带回来的!”这两只鸽子太漂亮了,它们通体雪白,浑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一双玻璃球一样的眼珠骨碌碌地转着,机灵而活泼;见了人,嗉子上下窜动,还咕咕地叫。


民娃高兴坏了,接过鸟笼子,连声谢都忘记说,就转身飞跑而去,回家告诉他爸去了。急得柳青在后面大喊:“民娃,慢点跑,小心绊倒!”刘乾民说,柳青很喜欢鸽子,他在中宫寺居住时,家中就曾养过一群,约有四十只吧。每日清晨,看鸽群飞出,飞过清澈的滈河,飞过青翠的蛤蟆滩,一直飞到终南山下,柳青的心也便随了鸽群,飞到了遥远的天际;傍晚,望着鸽群披着晚霞,从远处飞回,柳青的心中就有一种无言的喜悦涌出。看鸽群飞进飞出,成了柳青写作、工作之余的一种享受,也显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生活无比的热爱。受柳青的感染,刘乾民从此也喜欢上了鸽子,这种喜欢从孩童时期,一直延续到七十岁的今天。而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故事之七:体贴下苦人


“在日常生活中,柳青很能体贴群众,尤其是当地的下苦人。”当地农民刘乾民说。一九五四年的冬天,皇甫地区落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蝴蝶大的雪片,下了两天两夜,整个蛤蟆滩里一片银白。雪大得把一些脆弱的树枝都压断了。这样的大雪天里,一般庄户人家是不会出门的。他们会坐在热炕头上,一边梦想着瑞雪兆丰年的美景,一边有滋有味地吸着旱烟锅,恣意地休息。是呀,一年中,他们难得有这样的享受!但刘远峰就不行。


在落雪后的第二个雪夜里,他身背七岁的民娃去乡上开会,谁让他是互助组的负责人呢!承揽下众人的事,就得为众人出力、负责。更何况,眼下这个刚翻身的贫农,正满怀着对新社会的感情、正满怀着对未来的向往,和王家斌一样,正积极地为自己和大伙儿的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谁又能阻拦住他奔向新生活的兴头呢?


会一开就是半宿,一直到后半夜,刘远峰才背着已睡着的孩子,踏着积雪,返回归家的路。尽管很疲劳,但他依然毫无倦意,精神头很好。雪后的原野上寂静无比,远村近郭,偶尔能听到一两声狗叫,除此,便是呼呼的风声和遍地清冷的雪光。一个人走着走着,刘远峰似乎感到身后跟着什么东西,他猛一回头,不由心中一惊,一只饥肠辘辘的狼,正悄无声息影子一般地紧随在他身后,随时准备偷袭他背在身后的民娃。虽然心中吃惊,但仗着年轻有胆,刘远峰并没有慌张,而是把孩子移到胸前,然后假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大踏步地往家赶去。到家,把孩子放到炕上,他才操起一把铁锨,赶走了那只一直尾随着他,眼下蹲踞在他家门口麦秸垛旁边的饿狼。而此时,刘远峰已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第二天,到村里初级社办公室开会时,刘远峰把自己昨晚的遭遇当闲话说了。柳青听了,吓了一跳。他当下就对王家斌等人说:“以后夜间要开会,一律到刘远峰的家中去开。刘远峰是我们的好同志、好弟兄,他眼下没了女人,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既当爹又当娘的不容易,我们要关心他,照顾他!”


柳青在皇甫蹲点时,还是刘远峰的入党介绍人呢。父子二人对柳青的感情可谓情深似海。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三日,柳青在北京病逝,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这一不幸的消息向全国人民播出时,那天上午,刘乾民和父亲正在稻田里插秧。闻听此讯,刘远峰当下就悲痛得昏倒在水田里,刘乾民也哭成了一个泪人。令他尊敬、挚爱的柳青伯走了,刘乾民觉得他的心中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故事之八:柳青关怀刘乾民


柳青对刘乾民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一次,县上在常宁宫放映苏联电影《幸福生活》,那是一部内部电影,只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才能看。柳青带民娃去了。那时电影还没有普及,看电影还是一件稀罕事儿,刘乾民说,那是他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电影。他当时高兴坏了,事后,逢人就说。当然村里人也很羡慕他。刘乾民结婚后,很快,他的大儿子出生了。


一九七二年十月,刚刚放出牛棚的柳青得知此事后,去他家祝贺,送上了一百元的贺礼。要知道,当时的一百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刘乾民心中明白,这是柳青伯见他日子紧巴,在暗中帮他。


 故事之九:关心通讯员 


张振武是柳青的通讯员。有一件事,张振武记得很清楚:柳青写《创业史》第二部时,腰部右下侧患了一个大脓包,出了脓,下了黄纱条,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打了一个冬季青霉素、链霉素不管用,疼痛折磨了柳青好几个月。当时,在常宁宫和刘文西学画画的一位山东籍学生小陈得知此事,揪心不下,连夜找上门来。他说:“全国人民都等着要看柳青的《创业史》,病把他折磨成这样怎么能完成写作呢?”然后他拿出了老几辈的单方,交给柳青。张振武按照这个单方在西安达仁堂购了药,涂抹在柳青的伤口上,不到半个月,伤口就愈合了,只花了一角三分钱。张振武说:“柳青是高干,又是知名作家,我作为通讯员,一直坚守通讯员的职责:关于柳青的事情,一律不说,不问,不外传。”


1964年,张振武结婚,柳青让马葳送来两条羊毛围巾,张振武舍不得围,至今仍保存着。


故事之十:辞官回村搞创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柳青随解放军从延安进了北京,出任《中国青年报》文艺部负责人。这本该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但他向领导请辞,要回陕西,主管作协的周扬同志,让他出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到西安后,他又向省委提出要到基层挂职,经组织同意,他到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谁承想,他连县委也不待,干脆到皇甫村当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在柳青看来,远离了政坛和文人圈,就可以一心体验生活,完成自己的写作《创业史》计划。

作者简介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福苑小区三号楼二单元102室手机号码15143653851

编辑:农民工文学(今日头条号)

18293355020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