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生在明朝

文摘   2024-11-27 11:23   甘肃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阅读或者写作完毕之后,我常常会想起过去,想起历史,想起传统民俗文化……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那就是我属于“保守派”。保的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在这个艰辛繁忙的时代,保留一份真、保留一份爱、多保留一份情怀;同时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之本——农村,把根留住,把希望留下。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传统文化来说,一个人的姓氏代表着一种遗传密码,代表着族人的来源。悠悠华夏,从最早的风姓开始,到目前为止拥有数万种姓氏,所有的姓氏都是历史渊源流长。


数千年以来,每个姓氏都有出类拔萃的仁人俊杰,为护佑国家,为传承家风,做出了非凡贡献。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我姓朱,我骄傲!从5000年前,从三皇之首的炎帝朱襄氏开始,中华大地上便开始诞生了朱氏,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曾有过不朽的辉煌。诞生过两朝天子,也出现过一代圣人。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一代圣人朱熹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农民出身的大明皇帝,毛主席在读史书的时候,也是大加欣赏之词。下至黎民百姓,对于明代亦是盛赞不断。这一切源于大明全面解除“唐、宋、元”三朝遗留的“佃农农奴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高农民地位,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明朝是盛唐之后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极大发展的朝代,一个国力强盛,四方来朝的时代。盛世之下中国人口接近一亿;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25%,而经济总量占世界,接近1/3。就连四大名著有其三,皆创作于明代,可见文化与国力之鼎盛。


我有一种梦想,如果自己生于明朝,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经历?是当农民、商人,还是当军人或者文人?无论是何种职业,那都是明朝的事,一个可以漫谈的经历。


假如我是明代的书生,当秉承家族传统,苦读诗书。于泾河之滨、向阳平地搭一草庐,不用操心房贷之烦心事。用清澈透亮的泾河之水磨墨练字。迎着崆峒西来之瑞风,写一写黄帝问道崆峒的故事,写一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跋山涉水巡视边关的故事,写一写泾河老龙王的神奇传说,或者再写写智勇双全鲁提辖怒打郑关西的故事,最后一定要写写大明韩王在200多年间,兴修水利,开发近400000亩良田,修建陇东大地的辉煌历史,正本清源,用心传承好平凉大地上的灿烂文化,最后汇聚成一部《泾河演义》。


假如我生在明朝,定要亲眼见识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龙颜风采,布衣皇帝最亲民、也最有才气和豪气。正如其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我还要看一看大明韩王的风采,顺便参观占地近500亩,城墙高二丈九尺,下宽六丈,上宽两丈,以方形青石修砌,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规模模宏大的西北佳苑韩王府。宫殿建筑黄顶红墙,象征朱(红)姓江山、皇(黄)权至上。


如果我生在明朝,心中当怀揣文学梦想,游览美丽河山,与赵时春交为友,把酒临风,挥洒才情,遍访父老乡亲,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才智,辅助赵时春老师把《平凉府志》编辑的内容更丰富、更详尽。山脉、河流、良田、街道、房屋、人物、商贸,文化风俗以及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一个生动鲜活的记述。


假如我生在明朝,期待有幸亲眼目睹韩王贵妃的绝世美貌,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端庄自持。诗云:“韩藩好佛人多化,处处经声处处僧。”久闻她善良大方的孝心感天动地,捐资修筑七级八角浮塔,初一、十五必坐轿到塔院上香拜佛。虔诚之心可见,我要用文字描绘她的风姿,让美丽得以流芳。


如果我生在明朝,一定要去实地调研大明王朝颁布的“商贩一律免税”的好政策。一定要去感受丝绸之路驼铃声远的繁忙,感受西域、草原和中原商贸交流的盛景。南来北往的商人路过平凉休息易货,把平凉城驿站店坊全部挤满,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这里是西出长安第一城,这里是物资丰富的陇东旱码头。


如果我生在明朝,一定要当一个勇敢的士兵,守护好陇山重地和丝路驿站,捍卫好三秦大地。乘坐全世界最大的轮船下西洋,让世界领略大明王朝科技实力和海军实力。威武之师实力雄厚:陆军实力世界第一,军事武器领先于世界,明朝海军独霸世界军舰总吨位世界第一,长城防御工事世界第一。科技贡献力世界第一。故能遵循: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议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废除丞相,创建内阁制,开创世界立宪历史之先河。


如果我生在明朝,一定要去山西大槐树看看,探寻大量民众为什么要移民去大西北和大西南?明代实行移民屯田,凡是开垦荒地永远为开拓者自有,此千古未有之新政。故偏远之地,亦有开发居住,固我疆土。500万移民之后裔至今仍然口口相传“要问我家在哪里?家住山西大槐树”。


故国有明俱往矣,大明距今已六百多年,繁华胜败一瞬间,转眼不见。无论何时,即便生在明朝,也要本本分分做人做事。


谭嗣同在《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一诗写道:“百里平凉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足见平凉环境之优美。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从遗迹和文物感慨明代的辉煌成就,感叹悠悠岁月,如电飞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包容的心态向前看。鉴古思今,为梦而生,促繁荣,共筑伟大的祖国梦。


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我们家族的骄傲。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学习黄帝不畏艰难三上崆峒问道精神,学习赵时春亲身调研编撰《平凉府志》精神,深入挖掘平凉道源文化,平凉烂柯围棋文化和韩王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笔记录好平凉人文和平凉故事,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为大美平凉文旅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实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进而维护民族尊严,实现国富民强而贡献力量。

编辑: 华夏朱子文化宣传中心

微信: 18293355020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