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史系列‖“草峰”地名探究

文摘   2024-12-08 12:20   甘肃  

“草峰”地名探究
作者:一潭秋水

在既没山又没峰且平坦而狭长的今平凉崆峒区东北部较大的黄土塬被怎么称为“草峰塬”这对长期受儒家文化思想统治和影响的大汉民族对文字的运用与地名的命名来说不十分恰当或名不符实!


对于“草峰”一词的来历,一说是古时草峰塬荒草茂盛是牧场之地,故称之。此说对于我华夏千年农耕民族来说有些牵强与不符!


其草峰塬面平坦,土地肥沃,适农耕,于何时放牧!平凉崆峒地处陇山之东,因崆峒山于黄土塬中拔地而起,钟灵毓秀,横亘天地间,有“北戴斗极是崆峒”之说,“崆峒”成为人神共仰之地!历史上曾引得秦皇汉武御驾巡游,因天子临幸崆峒,也给当地留下了诸多历史印记与美好传说。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秦灭义渠后置“北地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义渠县(在今庆阳市宁县)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及货币与文字,施行车同轨,尺同距,分封全国为三十六郡。派大将军蒙恬在咸阳北至河套地区修秦直道。秦“北地郡”统辖西北诸地县域后,秦始皇曾御驾西巡登临崆峒,在崆峒今有金石为证。但秦始皇巡游崆峒路径及作为无史料记载,可在民间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谚语!作为一代帝王,秦始皇西巡北地登临崆峒,所留之名也许藏于当今陇东及崆峒大地。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聚焦二千二百四十三年前的秦朝,在一年之夏,秦始皇带领群臣在“甘泉宫”避暑,欲西巡北地登崆峒,便带臣子乘车辇幔盖走“回中道”沿“鸡头道”登临“北戴斗极”的崆峒。有记史册且今有“秦始皇、汉武帝西巡登临崆峒山的石碑”为证!秦始皇在崆峒获取“治国之道”后,做出了一个惊天大举,决定御驾东巡登泰山封禅,寄希望成为天人共戴的天子“始皇帝”。


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封禅”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封禅的议程该怎样进行,秦始皇便召集来众儒生询问,但众儒生众说纷纭,秦始皇斥退众儒生,决定订制“封禅”方略,进行“封禅”预练......。


秦始皇登临崆峒绝顶,极目远眺东方,北地郡县一片苍茫君臣尽在麾下。秦始皇君臣离开崆峒欲沿今“平庆铁路”的走向巡游北地郡、拜谒黄帝陵,便乘龙辇华盖浩浩荡荡沿泾河东至今四十里铺“瑶峰头”上“龙爪坡”到今草峰塬腹地因路途劳顿,秦始皇便率领群臣草草地御驾演练了“封禅”仪式,又御驾翻越今平庆之交的潘杨涧河,亲临今镇原县中原乡原峰村,原地休憩例行了第二次“封禅”预练后,又翻越洪河及茹河来到了天下第一黄土塬的今西峰区董志塬腹地,秦始皇君臣见眼下塬面开阔平坦,土地肥沃,视野千里,便在此地休整并以席围庐作帐进行了最后一次“封禅”彩排,便乘车辇华盖往“北地郡”而去。


后来也在民间有了“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的谚语!在经过了一代帝王秦始皇西巡登临崆峒后三次御驾演练彩排过“封禅”仪式的地方,从此便有了“草封”、“原封”、“席封”的地方名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为什么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游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遂定治国礼制,以昭示天下为始皇帝!始皇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千百年来,散落在西北陇东黄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迹,犹如那黄土塬松软的黄土般,经过风吹雨淋在不断的流失淤积,一些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现象经过千百年间的世代口传或文字录入会发生变化或纰漏。


就如古时“草封”、“原封”、“席封”演变为如今的草峰、原峰、西峰!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都是在否定之否定的周率中徘徊存在,我们只有对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历史文化、包括地名文化进行不断的挖掘与探究,破解地名符号元素中隐藏的历史文化密码,做到古为今用,只有探索找准地方历史文化的支撑点,才能使地方历史文化大放异彩,为建设文旅康养城市做出贡献。

编辑:平凉第一朋友圈,图片来源于网络,共同宣传地方历史文化。


(本文作者:一潭秋水,地名探究属个人喜好,无哗众取宠之意!)

2024.12.5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