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了梦想——记崇信县木林公社于洪志
一名数学专业的汉族女教师,坚持38年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文字软件产品,开创了我国以国家通用语为核心的中文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先河,使民族语具备汉语在计算机上的所有功能,实现了从计算机操作系统延伸到人工智能领域的梦想。牢牢地为国家守住了一块重要的信息技术阵。
1968年来崇信县木林公社崖窑大队关咀生产队插队的于洪志,1977年幸运地搭上了恢复高考的第一班车,考上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分后配到西北民族大学。
从此,立志从事教学科研、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于洪志在既没有资料、技术,又缺乏设备的情况下,自学计算机技术、藏文,完成了国内第一个 “藏文操作系统”。
1987年,“国际中文多文种信息处理与办公自动化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那时的藏文软件版本很低,但所有看过演示的人都是称赞、鼓励和期望。毕竟,这是一种民族文字与信息科学的结合。现在迈出了第一步,就像登月一样,有了这一步,将来才有可能实现巨大的飞跃。
于洪志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配置了计算机,赠送了藏文操作系统,并进行了20多天培训。
1993年,多名专家在北京起草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中国提案。当时,于洪志因遭遇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颈锥骨折移位,头皮撕裂。出院后,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因为,她深知作为提案第一稿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肩负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使命和责任。1996年10月,藏文编码字符集、藏文字型和藏文键盘布局三项国家标准通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1997年7月藏文编码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会IEC审定,标志着藏文信息处理和交换走向世界,为藏文化的信息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三部委授予于洪志教授“藏文编码突出贡献奖”。庆功会从北京开到拉萨,所到之处,无不为我国藏文信息技术的崛起欢呼雀跃。
于洪志带领课题组,成功地研制了《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系统涉及藏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是一套综合性、跨学科、多层次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列软件。
它的问世在国内外首次实现藏文信息处理学科群,大面积填补现代化藏文研究的空白。1999年10月,西北民族学院的藏文系统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名优产品博览会。
西北民族学院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视窗系统、第一个藏文字处理软件,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甘肃省副省长李重庵、洛桑•灵智多杰为藏文网站开通剪彩。《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藏文信息技术的奠定人于洪志,新时代的文成公主。于洪志在获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后,中南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用各种优厚条件向她抛出橄榄枝。她拒绝了所有的诱惑,牢牢地在黄土高原扎下根。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引进人才非常困难,于洪志用超常规的思路培养能够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
于洪志始终秉承“人员向团队集中,团队向项目集中,项目向学科集中,学科向平台集中”的理念,1997年创建了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从原始创新到集成创新,坚持服务于民族高等教育、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于洪志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一流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年轻教师在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长成才。于洪志带领她的团队在民族地区建立信息技术示范基地,让各民族共享科学技术进步成果。
由她亲自带出的这支队伍,通过国家支撑项目,研发出一批远程教育、数字图书、语言资源监测、舆情分析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共性关键技术。由她亲自带出的这支队伍,用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汉语/英语建立“一带一路”民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聚焦国家战略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被甘肃省列为2019年重点项目建设,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于洪志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们成为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2018,中国计算机学会把女科学家奖---夏培肃奖奖励给于洪志,她的科学研究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任期间,她在课余、假期去大专院校考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于洪志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深爱着的民族教育事业。她的睿智和严谨,使得她作为一位教育一线教师,在工作上绽放异彩;她的坚韧和不懈,使得她作为一位学科带头人,在科研上熠熠生辉;她的认真和负责,使得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作为省政协常委、政府参事,积极建言献策,备受各方尊重。
如今虽年过七旬,依旧为了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教育事业奋力前行。2019年,这一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殊荣。
这就是于洪志,一位崇信县木林公社走出来的女知青,执着、坚守、不变的人生情怀。
《本文由知青岁月编辑组,平凉闫新国提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