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查讨论时,要不递个“低垂的果实”?

学术   2024-11-11 00:00   广东  

今天的写作源自“面对冷场”的思考,不知道对不对,思考过程中夹杂很多不是临床教学的概念,好用,就先拿过来了,以后找到合适的再修改。

教查或者教学病例讨论时抛出的问题没人接而冷场,是很尴尬且有些伤感的,甚至还有点恼怒。


我的问题应该是很重要的临床知识点啊!他们怎么可以低着头,脚趾头抠地板呢?

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彼此是否具有不同标准?重要但太难的东西,为什么要现在学?

关于“什么重要”的定义,本来就是双标的。

甚至不客气的说,开始一次教学查房时有部分的住院医师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熬过这一个小时,不吭声,不应答。理由并不是抵触学习,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下夜班,做实验,主题不兴趣,主题不是自己专业,等等。即便他们知道这个是常见病种和需要考核的临床技能,同时你也指出通过这个病例的教学查房可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若临床教学以“劝学”开篇,那是小看了年轻人的独立和成熟了。

为了破局,我暂借一个“利益接合部”的概念。

接合部,顾名思义,是独立个体之间有小区域的相互接触,从数学上讲,这个接触区域同时属于两个独立个体,是双向的,有双方的共性。在教学查房开始之前,我们有“接合部”吗?我认为是有的,有两个。


首先,我们都有临床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的基线。对于“内外妇儿”的学习经历是其中重要的共同记忆,也就能借来做“接合部”了。如果担心冷场,或者已经冷场,向下探寻彼此都可能知道的。比如“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向下可以到“桡骨远端骨折怎么发生的?”跌倒通常会被提起;如果创伤机制的场景想像也做不到,就再向下,“一般什么人容易这里骨折?”这种开放提问一般会有鼓足勇气说一句的了;这要是还不行,“桡骨远端在哪里?”教查的患者躺在病床,每个人都有两根桡骨的通识,不会再不说话了。

也就是说,“通识”是临床思维维度的“接合部”,可以自下而上的设计,也需要在教查的场景内自上而下的寻找。

其次,教查场景内的人员结构中存在“接合部”。此教查病例的主管住院医师,对患者的了解远多于其他住院医师,而我在准备教案时会再与患者深入沟通一次。这样的话,从“我”到主查住院医师,到其他住院医师之间,会存在一个“信息势差”,“患者”是我与主查住院医的“接合部”,主查住院医是我与其他住院医师的“接合部”。藉此信息势差释放能量,信息随之传递。


信息传递的表象是“互动”,我与他的互动会成为我们这一圈人当中最热烈的,而喜欢热闹的天性不会允许其他住院医师低头看地板,他们至少会回过头看我们。回头就是兴趣的开始,随后开始的就是引导。

引导,递出“低垂的果实”。

低垂的果实,本是一个金融课程里形容获利较容易的行业和产业,我想通过这个概念表达那些递进的不太困难的临床知识,稍微想一想就能想明白原因或者找出来答案。递进,是循序渐进式学习,就像爬楼梯,一阶一阶走,才是稳当的,跨度太大,爬不上去,三步并作两步,也会气喘吁吁。


比如,我们在教查一例下肢骨折时,通常需要提到“肌力”,如果直接问:“谁知道肌力的分级?说一下。”八成是冷场的,除非你的住院医杀出来救场。但是先问一句“这位患者是股骨干骨折,我们除了对骨折进行体格检查外,还需要关注什么?”,开放式提问容易获得哪怕是一点点反馈,“感觉和关节活动度。”然后再问“这两个我们要怎么查体呢?”于是,下肢周围神经检查和关节活动度就出来了;再问下“那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可,主动活动还可以再评估下什么呢?”于是“肌力”就很可能被提出来;“肌力的大小,我们有没有分类呢?”于是,答案一点一点出来了,且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不会冷场。

在这个案例中,体格检查和感觉、运动查体通常是不那么困难的,但逐步递进到“主动关节活动度”之后,就开始复杂起来。肌力是一个节点,临床分级就是下一个节点。当接过话题开始讲,就不会太容易停下来,于是就慢慢开始转动起来。

用“接合部”把住院医师团队激发起来,递出“低垂的果实”把临床思维引导出来。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博翼深蓝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