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品讲义集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咏史怀古诗64篇汇编
咏史怀古类古诗鉴赏
咏史诗即咏史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在诗歌中,往往是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一、咏史诗的基本类型
1、就史事论史事
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诗歌,着眼史事,议论引发,将自己的态度诗化地表达出来。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就是说这样的穷兵黩武的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借史事说今事
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作者以一颗忧天下之心,或表现对当世腐政的不满,或表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将史实与现实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借古说今,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在作品中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这可以说是借古讽今的杰作。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昔对比之中,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自然产生怀古伤今的情结。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从史事描述、意象的选择以及语势的倾向上去判断作者是意在“讽”(讽喻)还是意在“伤”来网]
3、以史事言情志
诗人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人就是采取对古人伟业的追溯,最终引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二、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弄清楚了这类诗歌的类型,再注意各种表现手法,比如,比喻、象征、对比、反衬、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鉴赏这类诗歌。
1、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往往立足于正面写史,通过写史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因此,做好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这是首要问题。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感受到风景、山河的变化,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接着诗人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表现,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者都是刘景升的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2、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代的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一、春秋战国典故19篇
(23-24高三上·浙江嘉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 观潮①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暴,消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②。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③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④,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①观潮:指观看杭州湾的钱塘江海潮。叶丞相:即叶衡,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曾向朝廷力荐辛弃疾。②人间儿戏千弩:《宋史·河渠志》载,钱武肃王筑江堤,为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③属镂怨愤:指吴王夫差不纳伍子胥的忠告,接受越王勾践的假降,赐属镂剑命伍子胥自刎,死后又弃尸江中之事。④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据传,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视听结合,以“半空鸥鹭”勾连出如战鼓擂动般地动山摇的钱塘潮声。
B.“组练”是军士穿的两种衣甲,词作以军队喻潮水,写出潮水的汹涌气势。
C.上阙以“平步”“蹙踏”等动词精练传神地写出吴儿迎潮而上的健勇豪情。
D.全词从吴儿踏浪写到了历史上的吴越之争,意境宏大开阔,语言明快自然。
2.本词下片用三个典故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02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纱庙
唐·鱼玄机①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②。
【注】①鱼玄机,晚唐著名女诗人。②苎萝:苎萝山,位于浙江诸暨的西施出生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到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越国战败后献浣纱女西施给吴王。
B.颔联写西施回眸一笑使吴国军队全部放下武器,突出了西施的美貌。
C.颈联写范蠡功成身退,伍子胥进谏身死,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
D.整首诗既流露出诗人对西施的同情,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4.鱼玄机的诗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请结合本诗分析这一特色。
(2021·浙江强基联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洛阳故城
许浑①
禾黍离离②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③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释:①许浑,晚唐诗人。②“禾黍离离”是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的,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故作此诗。③缑(gōu)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多指修道成仙之处。
5.从题材角度来看,这首唐诗属于 诗。首句即扣“故城”展开描写,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
6.《唐诗鼓吹笺注》评价此诗“于极感慨中却又写的极艳丽,真绝妙文章也”,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有哪些“感慨”。
(23-24高二下·浙江绍兴·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故里
青田山
苎萝山下碧水流,国色芳华本无忧。
耕织浣纱羞沉鱼,施家有女百家求。
夫椒颦鼓震会稽,越王台上树降旗。
旌旗略略催村姑,车辚马萧载入吴。
家国千里钱塘潮,潮涌掩咽哀啼语。
姑苏台馆置别宫,羽衣霓裳捧心舞,
椒花房中带笑看,君王自此不早朝,
倾城一笑亦倾国,铁甲三千可吞吴。
卧薪尝胆辱负重,惑心乱谋赖红颜,
与君轻舟泛五湖,不羡鸳鸯不羡仙。
忽忽二千五百年,春光明照西施殿。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浣纱”“沉鱼”,运用典故,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西施出身贫寒,常浣纱于溪,鱼儿见她倒影,忘记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后以“沉鱼”赞美西施美貌。“倾国”“倾城”,该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这里语带双关,既指妇女容貌极美,又指因女色而亡国。
B.“颦鼓”即是战鼓,指发生战争。唐白居易《长恨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这里运用借代,指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军,越王勾践退守会稽故事。
C.“置别宫”指西施因貌美而得专宠,“捧心”,相传西施因有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这里用对比手法,赞美西施之美。
D.“卧薪尝胆”赞扬越王不敢安逸,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精神。“感心乱谋”肯定了西施在家国艰危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表达对“红颜祸水”说的不同看法,对偏见进行了有力匡正。
8.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西施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历史上传奇性人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表现手法概述本诗塑造了“西施”怎样的人物形象?
(23-24高二下·浙江精诚联盟·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
唐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连台①
清 屈大均②
一笑无秦帝③,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注】①鲁连台:后人为纪念鲁仲连而筑。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终生不仕。游赵国时,力斥尊秦为帝的主张,促使赵国决心死拒。秦将获知,退兵五十里。又因信陵君带兵救赵,秦兵遂去。赵平原君以重金酬谢,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辞而去。②屈大均(1630-1696),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积极参与反清活动。③无秦帝:使秦王不能肆意称帝。
9.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八句主要描写鲁仲连其人其事,末两句引之为同调,表示自己也是鲁仲连这样的人物。
B.屈诗“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一联,写登台所见,意在扣题,议论之中,间入写景,使诗境顿然荡开,同时展示了辽远的历史空间。
C.屈诗“天下士”引括了鲁仲连的一段话,“布衣”又点出鲁仲连的平民身份。这里通过对鲁仲连的歌颂,升华为对古今所有鲁仲连的赞美。
D.两首诗都具体详细地叙写了鲁仲连不帝秦、不受赏的内容,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两诗都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抒发了赞佩之情。屈大均描写鲁仲连的诗句,大有白诗风范,但又独出机杼。请结合屈诗内容做具体分析。
(22-23高二上·浙江名校协作体·开学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怀古
(唐)许浑
宫馆余基①倚棹过②,黍苗③无限独悲歌。
荒台麇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①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②倚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③黍苗:禾黍④忠臣:指伍子胥。
姑苏怀古
(宋)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桅杆。②苏台: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
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诗首联叙登台,直接点题。该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姜诗一、二两句,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刻画了一个清幽的境界,欲抑先扬。
C.许诗颈联“吴岫雨来”“楚江风急”是虚写,“风”“雨”在这借喻晚唐动荡的政治现状。
D.姜夔笔下的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且被作者赋予了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12.同为怀古伤今之作,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1高二下·宁波市奉化区·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屈原对楚地的风物人情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4.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1-22高二上·浙江9+1高中联盟·期中)息夫人①
[唐]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时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题桃花夫人庙
[唐]杜牧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②。
【注】①息夫人;即桃花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国君妻子,楚王喜欢息夫人美貌,于是灭掉息国,强纳其为夫人。②金谷坠楼人:西晋石崇爱妾绿珠,赵王伦专政,其亲信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不许。孙秀矫诏逮捕石崇,绿珠投楼而死。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比较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到花,但花的形象很不相同。王诗中的花只是息夫人观赏、倾诉的对象,杜诗中的花是桃花夫人的化身。
B.表达方式上,王诗以平实的叙述为主;杜诗先暗示息夫人情态,又用设问跌宕思致,再用绿珠对比息夫人,耐人寻味。
C.层次结构上,王诗循序渐进,步步铺垫,层层推进:杜诗则描摹渲染,纵横开阖,起伏跌宕。
D.王诗语言不事渲染,质白朴实,平实中显庄重;杜诗则藻饰丰富,感慨淋漓,变幻间带谐谑,
16.结合诗歌内容,试比较两首诗中息夫人形象及作者所表达情感的不同。
(2023高二上·宁波市五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8.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由。
(21-22高一下·浙江强基联盟·5月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注]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注]唐宣宗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省常德市)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B.颈联与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有相同的情致,都是“高华雄厚”之作。
C.诗人沉浮于湘波之上,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D.此诗风格清微婉约,用词淡远而不艳抹浓妆,抒情细腻低回,含蓄蕴藉而不直露。
20.元朝诗论家方虚谷认为:“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请简要分析此诗所怀何人、所抒何情。
(21-22高一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①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②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多。
东方渐高奈尔何!
(注)①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②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2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两句并未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却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
B.“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
C.“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这一句,只是表达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并未表达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一问句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D.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靡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
22.整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20高一上·浙江台州·阶段练习)盟台夕照
[明]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①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废址光回秋草长。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释】①盟台:即渑池会秦赵会盟处。
23.本诗围绕“盟台”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织成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4.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021·浙江省金华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①,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注】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縻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词,开篇“三千年事”有纷至沓来之势,有苍茫古远的历史之感。
B.“空梁”据传说来用典,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既照应题目,又激发想象。
C.“故人”点明与冯深居的关系,平日经常见面,白天同登禹陵,灯下久坐晤对。
D.词末写春日祭禹赛会的喧闹景象,与寥落凄凉的秋日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2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上·浙江金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
张养浩①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②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③了丞相④。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注】①张养浩: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弃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②伍将军: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③干休:徒然被杀害。④丞相:指秦丞相李斯,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
27.下面对这首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首两句作者写自己居官之时意欲归隐,待过上闲适的生活后,却因思恋官场而心有不甘,道出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B.“直到教人做样看”是说作者于人前故作平静之状,来掩饰内心的纠结,能看出那时候作者的精神还未至自由之境。
C.作者列举出屈原等古人从政得祸的例子,借此慨叹仕途的险恶,表现出作者脱离官场、远祸全身的心理。
D.整首曲词句式参差中见整齐,整齐中而又富有变化,音韵畅达自然,用语平白如话,构成了和谐而婉约的艺术特色。
28.曲子结尾画线句是如何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6-17高一上·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宫怀古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长洲怀古
【唐】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苹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29.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都以评说吴王发端,都运用了 手法。
30.这两首诗表达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23-24高一下·浙江精诚联盟·开学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漆园
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
陆游
酢艇为家东复西,今朝破晓下前溪。
青山缺处日初上,孤店开时莺乱啼。
倦枕不成千里梦,壤墙闲觅十年题。
漆园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31.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中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傲吏”,庄子曾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B.王诗中的“婆娑”,既指树,也指人,表现其因缺少“经世务”寄身小官、与树为伴的失意状态。
C.陆诗中的“酢艋”,是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诗人以小船为家,漂泊东西,可见其身处“逆旅”。
D.陆诗中的“孤店”,指孤单无邻小店,点题“逆旅”“十年题”,是十年前写的诗,点题“旧题”。
32.同样用“漆园傲吏”典故,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下·浙江宁波·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朔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袴襦③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尤④。
注:①燕赵:指河朔一带,宋初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时签订“澶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③袴襦:比喻地方官吏的善政。④严尤:西汉时将领,有智略,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3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此地百姓已经对异族统治习以为常,这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
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愿以两人为楷模,成为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材。
D.本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34.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23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
[清]陈维崧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①,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②。长杨赋③,竟何益?
[注]①战国时期,燕昭王重用名将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②《南史·曹景宗传》载:“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拓弓弦作霹雳,平泽中逐獐,渴饮其血,饿食其肉。”③《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掷帽悲歌发”,突兀峭拔,直抒胸臆,总领全词,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
B.“孤秋独眺”,既点明时令,透出悲秋之叹,“孤”与“独”更强化了心境的凄凉。
C.作者以“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句,用比喻手法含蓄地交代了自己悲愤的根本原因。
D.上阕写秋夜独眺,抒仕进无望、思乡怀家之悲;下阕写登高览景,借典抒“心俱折”之痛。
36.本词多用典故,意蕴深沉,情感丰富。试结合下阕相关词句分析作者情感。
(22-23高一下·浙北G2联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①
伊吕②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②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因辅佐汤王灭夏而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字子牙,晚年辅佐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词人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B.此词上阕以“穷”“通”两字开篇,表达词人对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受到重用的赞美,并暗含了词人对更多士人不被发现、不被赏识、不被任用的命运的同情惋惜之情。
C.“风虎云龙”化用《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四字巧用比喻,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园。
D.整首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38.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兴王只在谈笑中”一句的作用。
二、秦汉典故14篇
(21-22高三上·浙江山水联盟·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汪元量①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繁华流水去。
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②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③,梵王宫宇。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代皇帝恭宗的琴师,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恭宗)赴燕,途径常州,感怀而作此词。②沙门:佛教名词,出家的佛教总称,也指佛门。③梯空:腾空。
39.“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二句化用自刘禹锡的“ , ”。
40.后人评价此诗“旨趣微效、情绪深沉”,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表现了哪些微婉深沉的情感?
(22-23高三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①连朔漠,独留青冢②向黄昏。
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五美吟·明妃(其三)
林黛玉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注】①紫台:汉宫,宫廷。②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③省识:认识。
4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首联气象雄伟,杜甫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气象来侧写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
B.《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中“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与首联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写尽昭君一生悲剧。
C.黛玉诗中“红颜命薄古今同”承“出汉宫”三字,“古今同”将古与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既咏昭君,又是自伤,更是对大观园中女子命运的哀悼,即所谓“万艳同悲”。
D.《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此诗赞不绝口,认为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理由是黛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汉元帝,认为主要是元帝相信画工导致了昭君的悲剧。
42.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评论“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咏史诗亦是如此,这两首诗歌都通过议论昭君出塞,流露出个体的悲叹,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
(2022·浙江Z20联盟·二模)阅读下面元代张可久的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水仙子 怀古
秋风远塞皂雕旗①,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越调·寨儿令 题昭君出塞图
辞凤阁,盼滦河,别离此情将何在!羽盖峨峨,虎皮明驮,雁远暮云阔。建旌旗五百沙陀②,送琵琶三两宫娥。翠车前白橐驼,雕笼内锦鹦哥。他,强似马嵬坡③。
【注解】①皂雕旗:画有黑雕的大旗。②沙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③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内,唐安史之乱时,杨贵妃于此处被缢死。
43.这两首元曲都用到了昭君出塞的典故,但情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的 之情,后者则流露了对王昭君的 之情。
44.两首曲词均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23-24高二下·浙江强基联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①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
清·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②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唯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注]①青冢:明妃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上草白,独明妃墓地上草色常青,故名。②自媒:自夸,即为自己说好话,炫耀自己。
4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画图”句,写元帝从图画里认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暗含对元帝的幽怨;而吴诗“画工”句,则直言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之意,直陈其不屑之情。
B.杜诗“环佩”句,“空归”二字除表现思乡之情更暗含对君王的怨愤;而吴诗“环佩”句因前承“国士”句,表达个人的思乡之情,相对而言少有对君王的怨恨。
C.杜诗“青冢”句,写出了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吴诗“青冢”句,写上天被昭君感动而使其墓草色常青,着重突出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
D.虽然两首诗都选取了相近的意象,但杜诗抒发的是昭君的幽怨以及诗人对昭君的同情,而吴诗中诗人对昭君的情感更复杂一些,且前后有变化。
46.相对于杜诗,吴诗中的昭君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请结合吴诗赏析诗人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23-24高二上·浙江金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石城吊古
(南宋)王千秋①
吊古城头去。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欲问紫髯②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巫觋去、久无箫鼓。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兴与废,几今古。
夕阳细草空凝伫。试追思、当时子敬③,用心良误。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遂但见、吴蜀烽举。致使五官④伸脚睡,唤诸儿、昼取长陵⑤土。遗此恨,欲谁语。
注:①王千秋,南渡初名士,曾流寓于金陵,本词作于南渡后。②紫髯,代指孙权。③子敬,指鲁肃。④五官,即五官中郎将,曹丕曾担任此职。⑤长陵,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集中笔墨渲染寒凉,营造氛围,寓情于景语。“高秋”“晴霜”“落木”等意象极尽寒凉意。
B.下片首句承上启下。“夕阳细草”自带苍凉,与“今古兴废”连贯衔接。“空”字,自然而然引出情感。
C.下片运用典故,肯定了当年鲁肃依据战争形势,策划并确定了以吴蜀联盟方式来对抗曹魏的英明决断。
D.全词手法丰富而生动。以典故贯穿其中,同时兼用比拟、夸张等修辞,生动全面地还原了历史的现场。
48.结合全词赏析题目中“吊”的丰富意蕴。
(23-24高二上·浙江台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唐)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
茂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词人。②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丁年:壮年。④汉武帝逝世后葬于茂陵。苏武归汉,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
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是想象苏武骤然见到汉朝的使者时,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B.首联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写出了古庙的苍幽肃穆,表达了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C.颈联用“逆挽法”,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D.尾联中“空”“哭”两字形象生动, 写出诗人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真实感人。
50.结合《苏武传》,分析本诗颔联描写的画面中所蕴含的苏武的情感。
(22-23高二下·浙江丽水·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班婕妤
陆机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两首诗均写宫怨,源自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西汉成帝的妃嫔,据载,她才貌双全,一度颇受成帝宠爱。后赵飞燕姐妹进宫,独擅帝宠,班婕妤自请退居长信官,服侍太后。因作赋与诗以自伤悼,成语“秋扇见捐”就出自她的《怨歌行》。
51.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起首二句概述了班婕妤始受宠爱,终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B.陆诗第三、四句描绘了班婕妤手持团扇、徘徊玉阶的形象,团扇象征着汉成帝与班婕妤之间美好的爱情。
C.谢诗首句中“殿”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宫中的特定环境。
D.“长夜缝罗衣”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也使人能想见她的寂寞愁闷。
52.后人评这两首诗时说陆诗“情浅语露”,谢诗“意致深婉”,请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20-21高一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南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②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5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冒失出兵、结果一败涂地的古事影射现实,告当权者北伐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作者的忧愤: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老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南宋统治者应立定决心谋求收复中原
C.“惜春长恨花开早”二句,揭示词人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甚至于遗憾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更深一层的描写。
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以比兴手法写出了词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黯淡前途的担忧,其情感不同于一般词作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5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尾句与《摸鱼儿》的下阕均用典,简析其内涵。
(20-21高一下·浙江杭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其二
【魏晋】左思①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②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左思:出身卑微,博学能文。②金张:指汉代金日䃅和张安世两大家族。他们的子孙凭借祖上功业,七代为大官。③冯公:汉文帝时任官,至汉武帝时还只做一个官卑职小的中郎署长。
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以比兴起笔,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为下文汹涌澎湃的情感宣泄张本。
B.“咏史”是咏叹古人古事以抒怀的一种旧题。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紧密融合,以达到言己志。
C.本诗结构严密,“地势”两句是过渡句,由自然景物的描写到社会现象感怀,衔接自然,借物抒情,揭露封建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普遍性。
D.“冯公岂不伟”借“冯公”之典,抒发了出身寒微的贤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同样的典故与情感,与王勃笔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异曲同工之妙。
56.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23-24高一下·浙江嘉兴·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
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
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渭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5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58.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9-20高一下·浙江嘉兴市·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60.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16-17高三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注:①王思廉: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1.在描写人物上,王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时内心的悲苦,杜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后命运的悲惨。
62.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主张好的诗歌要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请结合两首诗歌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
(18-19高二上·浙江浙南名校联盟·期末)(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63.“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写出了长安 的地势与 的景色,并与后面的残破之景、黍离之悲形成强烈的对比。
64.两首元曲结尾划线句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待,时战乱频仍。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大臣、经学家,抗颜直谏,刚正不阿。④刘向: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6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的画面,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忘却了忧愁。
B.颔联写渔舟泛水,燕子翻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音韵和谐;“还”“故”二字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烦闷心情。
C.颈联转入抒怀,反用“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立功”“立言”无望境遇的无奈。
D.尾联中“自”有“任由”之意,诗人并不那么在乎他们的荣华,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巧妙隐蔽地传递了诗人的志向。
66.本诗尾联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很大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从对待权贵高位及国家命运的角度加以比较。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典故22篇
(20-21高一下·浙江台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筹笔驿①
(唐)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儒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相传蜀相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军筹划于此。②罗隐,唐末诗人。生于乱世,少年即负盛名,但仕途坎坷,十举进士不第。③孺子,指蜀后主刘禅。④谯周,蜀臣,曾力劝刘禅降魏。
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诸葛亮抛弃了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分忧,在征讨敌对势力的战争中运筹帷幄。
B.颔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将英雄事业的成败归结于“时运”,透露出作者的历史观。
C.颈联中的“冠剑”用了借代手法,主要指诸葛亮,也泛指刘备、刘禅两朝的文官武将们。
D.尾联归结到筹笔驿,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下水傍驿而流,直抒胸臆,言有尽而意无穷。
68.诗歌写岩下水“多情”,诗人何尝不“多情”?请简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2022·浙江精诚联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①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②!
【注】①河洛:黄河、洛河,泛指中原。腥膻:外敌入侵,这里代指金人。②强对:强敌。
69.本词中的“危楼”意思是 ,“寻取中流誓”一句借东晋 “中流击楫”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中原的豪迈气概。
70.赏析词中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2021高一·浙江金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宋)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②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③小儿破贼: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小儿大破贼。”
7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
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72.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从词的风格、表现手法和情感等角度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
(23-24高一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已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7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点明地点、时间,寥廓的天宇在夜色中与西江融为一体,显得空阔渺远,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登舟望月,由实入虚,回忆古人,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
D.本诗明朗单纯,却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用语自然清新。
74.本诗尾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①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②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④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时年29岁的作者任建康通判,南渡归宋已七年;朝中主和派当权,作者感慨作词,呈送建康行宫留守史致道,②虎踞龙蟠:诸葛亮曾言“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③安石:谢安的字:晋朝宰相谢安,后遭谗被疏。④儿辈:原指谢安的弟弟和侄儿,曾被谢安委派而赢得著名的淝水之战。
75.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愁千斛”,是形容悲苦深重。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他关心国事的深忧焦虑。
B.“兴亡满目”,其中“兴亡”二字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曾经易于成就帝业的石城建康,如今已徒有虚名,只剩一片败亡的历史陈迹。
C.“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是写一叶扁舟在秦淮河上随风飘荡,远处不知是谁吹起了悠扬的笛声,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歇息归隐之意。
D.“宝镜”,被辛弃疾当作实现理想的象征:“宝镜”三句,格调虽悲愤沉郁,但词意却含蓄蕴藉,优美动人。
76.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宋史》本传称辛弃疾“雅(“很、甚”之意)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该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皆为感人的“吊古伤今”之作,试综合分析这两首词,简述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021·浙江台州·开学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②,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③,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①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②台:指凤凰台,南京名胜。③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78.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1高一下·浙江七彩阳光·期中)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7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词人登临送目,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峭拔。
C.下片“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片的优美之景,词人回忆过往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
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化用杜牧诗句,透露了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80.从“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中可见王安石与其它文人相比,对历史兴衰之感有不一样的的理解,请谈谈一般文人与王安石对历史兴衰之感的不同理解。
(23-24高二上·浙江七彩阳光联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①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释:①寒螀:寒蜇(jiāng),似蝉而较小,青赤色。
81.下列对以上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香》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B.《满江红》词首三句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呼应诗题,定下全篇感伤的基调。
C.两首词都以化用名句之法丰富词作内涵,如“叹门外楼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等。
D.两首词都把眼前实景、想象虚景相勾连,都将登临怀古、自叹身世相绾合,笔力雄浑,境界开阔,堪为豪放之作。
82.评论家说:怀古诗多将历史和现实两重时空并置叠映,借此“睹物兴情”(语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请结合两首“金陵怀古”,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23高一下·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宋·王安石
霸祖③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清道光《金陵览胜诗考》载:“征虏亭,征虏将军谢安尝止此,故名。”③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④黍离麦秀:“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8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诗人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B.两首诗只是点出金陵的名胜古迹,写得高度概括,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
C.两首诗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音乐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D.两首诗吊古伤今。刘诗触景生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和对当前国事的忧愤,情感悲怆;王诗认为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有无能为力之感,情感显得相对冷峻。
84.刘禹锡和王安石都以议论入诗阐发道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他们阐发的道理的异同。
(23-24高一下·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②
【唐】许浑
玉树③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桂枝香·金陵怀古》约写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金陵怀古》约写于大和八年(834)前后,当时诗人许浑中进士之后在江南游历,试图以才学为当地权贵所赏识。③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后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85.对《桂枝香·金陵怀古》和《金陵怀古》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香》是一首怀古词,词上片写景,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与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意趣不同。
B.《桂枝香》下阕“念往昔”一句是过片语,一个“念”字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结句又转入当下,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C.《金陵怀古》中,前两联首先描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然后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突出陈朝灭亡、金陵盛衰蕴含的历史教训。
D.《金陵怀古》中,“松楸”指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陈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86.《桂枝香·金陵怀古》和《金陵怀古》都是怀古的作品,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玉树后庭花”这一典故,分析两首作品的思想感情。
(23-24高一上·浙江台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幽
(南宋)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台州籍词人,一生不仕,浪迹江湖。写此词时,南宋小朝廷正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8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开头在气势上虽不如东坡“大江东去”词那样雄伟,但切合后来者身份,且“一番过,一番怀古”自有其感慨深沉之处。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描绘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与东坡词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下片开头三字一句,形式整齐,词人面对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历史遗迹,感受格外深切,不由发出凭吊古迹胜读史书的感叹。
D.此词与东坡“大江东去”词都写到了周瑜,都着重表现周瑜大智大勇、须臾破“曹”的英雄气概,所刻画的周瑜形象并无二致。
88.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赤壁之战的故事,试从详略的角度赏析两词写法的异同。
(22-23高一下·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③庾(yǔ)楼月:庾亮南楼上的月。《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89.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篇登高怀古之作,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以“初肃”二字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上片用“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彩舟”“星河”“云淡”“鹭起”依次勾勒出一-幅明丽之景。
C.《千秋岁引·秋景》上片开头三句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以单纯的自然声气凸显秋声的悠远哀长。
D.《千秋岁引·秋景》上片四五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是秋日常景,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90.两首词的下片均以抒情见长,情感丰富,请加以具体赏析。
(19-20高一下·浙江A9协作体·期中)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令
【宋】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这首词作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之时。宋高宗不想收复失地,与金人议和,放弃金陵,定都临安。
91.从题材内容上看,此词是一首 词;从风格上看,此词当归属 派。
92.本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1-22高一下·浙江金华·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9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既表现了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也表现了他说一不二、盛气凌人的强硬态度。
C.“周雅何曾专美”一句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胜,可与周宣王征伐之功媲美。
D.“夜闻数声鸣鹤”写了交战之夜,鹤鸣响起,运用风声鹤唳的典故,暗示秦军必败的下场。
94.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23-24高一下·浙江金兰联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①
(南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②。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率军于采石矶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诗人作此篇,一说题为《闻采石战胜》。②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楚地风云所阻,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作战。③燃犀处:晋代温峤行军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诗句中怪物指金兵。④香囊未解:谢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
95.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剪烛看吴钩”的“吴钩”是一种兵器,是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典型意象。作者借“剪烛看吴钩”这一细节描写来抒发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B.上阕尾句先用“燃犀”的典故,再用“骇浪与天浮”实写战场的壮阔之景,对周、谢二人大破北虏的事业神往不已,表达大败敌军的喜悦。
C.本词中“小乔初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都衬托了周瑜的年轻有为。
D.“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用衰败惨淡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今昔对比,荒凉、衰颓的意境引发了诗人的愁情。
96.本词的最后两句“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被很多人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9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出语不凡,境界开阔宏大;《南歌子》开篇妙用叠词,音韵和谐,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的状态。
B.《南歌子》“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感叹个人的渺小,作者在《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C.《南歌子》语言晓畅,下片虽有用典,但也不生涩难懂。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海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词人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的英雄,词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真正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98.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1-22高二下·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两首词都作于被贬黄州期间。
99.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怀古》从长江入笔,用“浪淘尽”将滔滔江水与已然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相联系,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
B.《赤壁怀古》善用衬托手法,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面衬托周郎,又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
C.《夜归临皋》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精致地表现了诗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D.《夜归临皋》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滔滔江声,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100.入世从政和出世隐退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人生课题,苏轼这两首词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请结合诗句分析。
(23-24高一上·浙江宁波·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赵翼②
依然形胜扼荆襄③,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④。
注释:①杜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③荆襄:荆州和襄阳。④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10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
B.两诗颔联都涉及历史人物,杜诗明写蜀汉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和曹操狂妄轻敌,不把孙权在眼里;赵诗妙用典故,表面写景,实则隐含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两诗颈联对比强烈,杜诗出句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赵诗出句是缅怀历史,对句是即目所见,将过去与现实对比,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
102.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3-24高二下·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忠武侯
李觏
齐霸燕强旧有基,当年管乐易为奇。何如新野羁栖后,正值曹公挟帝时。
指画二州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
10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柏森森”三字既实写武侯祠周围的环境,也展现了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有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崇敬之情。
B.《蜀相》尾联表现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抱恨而殁的痛惜之情,其中的“泪满襟”的“英雄”既包括诗人,也包括一切致力于匡扶社稷的仁人志士。
C.《忠武侯》首联引用管仲和乐毅让齐国称霸、燕国强盛的典故,表明他们的成功与两国原本雄厚的基础密不可分,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铺垫。
D.《忠武侯》颔联“何如”二字有对照意味,指出诸葛亮出山时面对的形势比管、乐二人当年要艰难许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褒贬之意。
104.这两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3-24高二下·浙江钱塘联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10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都将写景怀人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游览心境。
C.《武侯庙》首联写出剑江的春水汹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只剩余影,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
D.《蜀相》尾联气势恢宏,荡气回肠,感情深沉悲壮;《武侯庙》颈联情景交融,感情低沉。
106.两首诗都是作者游览诸葛庙的所见所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22-23高二下·浙江台州市六校·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0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108.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1高三上·浙江衢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凤凰台①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后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②蛛煤:蛛网尘埃。
10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凤凰台”,照应题目交代地点。“潮回”一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
B.颔联中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严格对仗,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的盎然之景。
C.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写山川永固,王朝更迭,杀伐鼓声,道尽了古今沧桑之叹。
D.尾联把历史变迁与传说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深沉的感喟以及对现实的思索。
110.下列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年百尺凤凰台”一句用典。典出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抒发了凤凰台繁华不再、古今变迁之感。
B.“送尽潮回凤不回”一句,诗人把“潮回”和“凤不回”两相作比,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永恒与无常之感。
C.“春风掌管”“拂”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只有春风吹拂落满尘埃的蛛网,表现凤凰台的衰败,人迹罕至。
D.这首诗是怀古诗。本诗借古讽今,通过写凤凰台雄壮的地势和生机盎然之景,写出诗人登临古迹时的感慨。
四、唐朝典故6篇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1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
11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2020·浙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
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113.首联中“参差”在诗中的意思是 ,颔联中 、 等意象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114.古人评价本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
(22-23高二下·浙江9+1高中联盟·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玉钩斜①
【清】汪琬
月观②凄凉罢歌舞,三千艳质埋荒楚。
宝钿罗帔半随身,踏作吴公台下土。
春江如故锦帆非,露叶风条积渐稀。
萧娘③行雨知何处,唯见横塘蛱蝶飞。
【注】①玉钩斜:古代著名游宴地,在江苏江都县境,相传为隋炀帝葬宫人处。②月观:楼台名,在扬州城北。③萧娘:即萧后,炀帝最宠爱的皇后,隋亡后被突厥所掳。
1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本诗开篇由月观写起,昔日轻歌曼舞之地已成“三千艳质”埋骨之处,“宝钿”“罗帔”随身化为尘土,让人感慨至深。
B.“春江”句转到写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和在堤岸上的柳树。那运河两岸的垂柳,在风露中只有稀疏的几条,颇有往事如烟之意。
C.最后两句,运用典故,写出炀帝和萧后当年的那些荒淫的风流韵事,已无迹可寻,只有横塘上蝴蝶正在翩翩飞舞。
D.本诗前四句着重写眼前景象,后四句是对往昔的想象和追忆,虚实结合,将今昔贯通,造成了时间上的强烈变化之感。
116.首句“凄凉”一词领起全文,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内涵。
(21-22高二下·浙江温州·期中)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①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②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
117.本诗在体裁上属于一首 。
118.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尾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21-22高三上·浙江省三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①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②,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③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客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注】①张巡,许远,唐代爱国将领。安史之乱时,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翕歘: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
1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中,“为臣死忠”是重点。
B.“自光岳气分”七句追叙史事,赞颂张、许二人的崇高气节,“留取声名万古香”语意高迈积极。
C.“后来者”三句言张、许二公名彪青史,但后来人却鲜有继其志者,矛头直指南宋的蝇营狗苟之辈。
D.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有具体形象之美和抽象之美,同时运用抒情,蕴含慷慨激昂的刚健之美。
120.有人说,这首词是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3-24高三下·浙江新阵地联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①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姜夔平时最心仪于陆龟蒙,龟蒙胸怀济世之志,但屡试不第,只好退隐江湖,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1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二句着眼于“无心”二字,写燕雁毫无心机地随着流云,沿着太湖西畔飞去,暗喻词人纯任天然、自然洒脱的性情。
B.“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以拟人之笔写山,山雨欲来之景,原来是群山在商榷着是否下雨,此句可称奇绝。
C.下阕“拟共”二字,将仍在之故地与已往之古人与自己连结起来,拓宽了古今时间之鸿沟,寻求与古人在精神上的沟通。
D.柳本纤弱,风催枝折,故其舞也参差不齐,词人以此苍凉衰败之景暗指南宋朝廷风雨飘摇、国力衰微。
12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22-23高二上·浙江温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
1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全词多处用典,有古人古事,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等;也有化用的诗句。用典使表达含蓄委婉,体现出婉约词的风格。
124.有人说本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1-22高二下·浙江杭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2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126.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127.“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23-24高二下·浙江杭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寒食
【明代】陈子龙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1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言说明了写作原因,作者听说朱明王朝陵寝的破败惨状感到悲伤难禁,内心感触写下此词。
B.词的上阕写景入笔,作者眺望萧索寒冷的景象直到五更,可见作者因内心凄凉而通宵未眠。
C.下阕前两句写到金丝线绣成的盘龙袍和受到风沙侵蚀的油壁车,点明了前朝灭亡的根源:奢侈浪费导致王朝衰败。
D.“宫人斜”古指葬宫娥处,泛指宫人之墓。阴恻凄惨的柳荫下都是前朝宫人的坟墓,怎不叫人悲痛。
129.请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D 2.①称钱武肃王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是“人间儿戏”,通过否定钱王暗讽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抒发了个人的无奈之情。②借伍子胥的愤恨、含冤千古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不善用人。抒发了个人功业上不得志的抑愤之情。③以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灭国、使范蠡得以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批判了统治者不接纳诤言,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失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语言明快自然”错误。全词上阙多用修辞极状潮水的汹涌和吴儿的豪迈,下阕多用典故表达对自身、国家与历史的情感与思考,可见语言风格并非“明快自然”,而是“劲健豪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人间儿戏千弩”中,根据注解②可知,“千弩”是指钱武肃王筑江堤,为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的典故,“人间儿戏”是指将钱武肃王企图阻止潮水前进,情同玩笑,可见作者对其持否定态度,以此暗讽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抒发了个人的无奈之情。
②“属镂怨愤”,根据注解③可知,运用的是伍子胥的典故,吴王夫差不纳伍子胥的忠告,接受越王勾践的假降,赐属镂剑命伍子胥自刎,死后又弃尸江中之事,当然是遗恨千古。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且由此引来了恶意的攻击,受到贬谪,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抒发了个人功业上不得志的抑愤之情,也批评了统治者的不善用人。
③“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根据注解④可知,运用的是范蠡的典故。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灭国,致使范蠡得以携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辛弃疾忆起历史上吴、越之争,联想到眼前国家前途命运不堪设想,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失落,批判了统治者不接纳诤言。
全部七个专题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