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现实梗阻与破解路径

学术   2024-07-24 17:36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张博,女,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三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单元、服务群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丰富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地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且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对标国家关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及实际需求,持续推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和办学资源体系的实践探索,一方面聚焦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和各种技能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人力资源提升、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的价值功能。立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提出继续着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体系、明确服务功能定位、拓展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办学路径机制等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进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有力有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因此,全面总结新时代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挑战,精准提出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学界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政策、实践经验与路径、现实问题与发展前景等方面。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针对农村广大的就业人员和从业人员,以及农民子女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内容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技术水平,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等,也可拓展到服务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或转变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文化基础,发扬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了行业和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教育和科技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其他“三农”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如果将改进乡村社会治理作为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视角,那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应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治理功能。也有研究从城乡统筹发展层面提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实现城乡人才培养的统筹发展,同时塑造农民工市民素养,提升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能力和对城市文化的适应能力,最终在心理上实现对城市的价值认同。

总体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结合农村、农民实际及地区经济特点,仅重视理论教育而轻实践基地建设,在实践环节上没有落到实处,办学定位模糊,导致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不足。我国现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管理主体复杂,多头管理、各行其是、职能交叉,办学主体单一,政策设计碎片化,致使农村职业教育行动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及时协调,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职业教育投入与普通教育投入差距悬殊;产业结构发育不健全,对所需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软环境支持;面向市场办学,学校缺乏服务与支持是职业教育发展低迷的重要原因,农村整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各类教育的统筹协调问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改革发展、完善发展等三个阶段,“三农”问题、城乡公平和城乡一体化问题共同建构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框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在每个阶段都能紧扣时代脉搏,服务于时代发展需要,在乡村振兴阶段,乡村职业教育政策要契合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特质,构建自身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既有研究总结探讨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宏观上有适应环都市经济圈的“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适应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以及适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反贫困型”发展模式,微观上形成了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等办学模式。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双转型的背景,有学者构建了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新时期应在生源、专业、课程、师资、课堂、教材、平台七个方面,落实“七位一体”的“农+”协同育人模式。有学者认为应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目标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增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时代性,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从功能定位、结构优化、要素互动、支持体系、资源流向、内生动力等方面着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产业-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推进“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构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具有本土性的农村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思想体系与方法范式。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从多维化的研究视角,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所涵摄的丰富内容展开了多元化的讨论,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性研究上亟待补充,特别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应进一步探索乡村职业教育的新内涵;在农村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上亟待深化,强化在教育学基点上对地理学、政治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的学科整合;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思维上亟待强化,持续探索中国特色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强化全面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拓展

本文基于海南省澄迈县的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三个模式”探索创新、国家开放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组织实施、河南省兰考“三农”职业学院强化新兴农科专业和涉农专业建设、河南省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化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等典型案例,对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探讨。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内涵在新时代得到丰富拓展

从实施场域来看,开展了以县域为单元和以村庄为单元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探索。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入选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该县构建了以县职校为龙头,省技师学院老城分校、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两翼,乡镇、村(居)成人文化学校为基础,研训中心教研网等为补充的多级职成教育网络体系。同时该县因生态环境独特优越,每年冬季吸引了大量退休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资深专业人员等“候鸟”来该县置业养生。基于这样的特殊优势,该县积极借助“候鸟”资源,发挥“候鸟”效用来充实县域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力量。另外,河南省兰考“三农”职业学院构建体现新农科内涵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科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互动。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来看,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加强了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三个模式”重点针对乡村振兴亟需的人才类型,分别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定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形成了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办学体系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聚焦村庄的创业致富领路人,培养了一批真正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人才。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来看,因地制宜加强了本土特色的教育内容,同时加强了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如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按照农时序化课程,建设了实用新型农业技术、温室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农业合作社规范经营、农产品电商等32个模块化课程包,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线上线下动态更新的学习内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采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的教学方式。搭建“固定课堂”,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现代农业实用知识,训练技术技能;搭建“田间课堂”,深入农村一线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教学,把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落实到社区村庄、田间地头、大棚车间;搭建“空中课堂”,依托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农资经营与管理、创新创业等领域“菜单式”学习内容,支持线上授课培训、远程诊断答疑。“三个课堂”交互实施,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的破解。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形成,提升了创业致富领路人的综合素养。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在新时代得到有效运用

农村职业教育提升了本土人才的素质。国家开放大学扎根基层,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培养一批真正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人才。该校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农民大学生留在家乡的比例平均达到90%。数十万名扎根家乡的农民大学生逐渐成长为新农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整合了外部人力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澄迈县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积极借助“候鸟”资源,成立了人才工作联络站,发挥“候鸟”人才联络站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人才找人才”的方式,让“候鸟”人才与社区、小区及社会组织积极沟通,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不断吸收新的“候鸟”人才补充到信息库。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在培养乡村振兴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带动了学校生源下乡返乡创业。河南省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涉外职业教育+外派劳务+回国创业”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式,将学院优势、学生潜力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将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嵌入乡村振兴并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过程中为村庄发展培养了带头人、领路人,为村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海南省澄迈县的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为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推动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了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通过搭建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类型农业人才,不仅为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人才基础,而且打破了城乡之间人才流动的障碍,使涉农人才在发展新业态的同时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澄迈县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中不仅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村官班”、社区文化教育等,通过树立社区教育品牌,发挥“候鸟”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了县域城乡社区的有效治理。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和国家开放大学在培养“三农”人才中强化了人才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领路人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在新时代得到持续优化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上精准对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实际需求,使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嵌入乡村社会。澄迈县在建设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中主动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相联结,两者形成了互为支撑的发展关系。潍坊职业学院主动回应和服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建设,将形成“需求定向、育训结合、分类施策”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新范式、成为区域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金字招牌”等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这符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现实需求,为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国家开放大学主动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理念,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紧密贴合新时代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目标与实践。

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和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条件不断完善。澄迈县立足县域单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形成了以县职校为龙头,省技师学院老城分校、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两翼,乡镇、村(居)成人文化学校为基础,研训中心教研网等为补充的多级职成教育网络体系,在多元多层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形成了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组织基础。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通识课+‘三农’特色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将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教务等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将教育信息化优势转化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基础。

不断整合内外办学资源,完善政策支持,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撑。潍坊职业学院则通过牵头成立全国农产品电商职教集团、山东省农林职教集团、山东省农林行指委等,汇聚政校行企力量,整合育训一体化的优质学习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体、涉农企业多元参与”的办学体制,形成了优势聚集、融合共享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国家开放大学则发挥“教”和“学”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建立了学校减免和奖励、政府资助与个人自费相结合的农民大学生经费保障机制。

三、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梗阻

我国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深化的重要时期,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积累了经验,但是总体而言,仍然难以充分适应和有效服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农村职业教育是横跨“教育域”“职业域”“社会域”“技术域”,紧密联结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跨界融合性教育体系,但是现实层面这种融合体系的构建仍然不够健全。一方面,当前相关政策虽有一定规划,但还缺乏完善的执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相对较少。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指导和资源保障相对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资金不足和政策空白。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在顶层设计上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整体面临着受重视程度偏低、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和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具体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予以突破和转型。另一方面,社会主体及其力量的参与和整合还不够。农村职业教育的落实主体大多是以县级职教为核心,导致一些社会资本及力量无法整合,与社会团体、校友会、企业等主体进行合作办学的体系尚未有效形成,造成办学模式单一,农村职业教育活力不足等问题。

(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不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体系。从当前情况看,农村职业教育尚未完全扎根乡村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实践与现实的脱节等现实困境,极大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发挥。一方面,在理论教育上未能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开设严重不足。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为了生存,刻意迎合市场短期需求,纷纷逃避对涉农专业的设置,甚至取消涉农专业,忽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化专业化建设特色,走上与城市职业教育趋同的道路,开设如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学前教育、物流、家政管理等专业,服务“三农”的定位越来越模糊。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农林类涉农专业学生招收数量,从2010年的110.4万人下滑到2016年的29.3万人,导致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

一方面,学历教育偏好影响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领域中,有超过90%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用于支持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造成农村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发展程度严重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需求不能满足。乡村地区的教育观念相对保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仍然不高,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改变传统观念,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理念仍存在理论多于实践、“问题”意识薄弱、“二流地位”难以转变、从“为农”偏向“离农”等问题。从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仍是立足于现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格局,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弱化虚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推进与城市职业教育大多雷同、异质化特征表现不明显。

(四)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目前经费支出以政府财政拨付为主,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地方政府的专项经费投入比例仍然不高,这就必然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出现教学设施不完善、实训环境简陋和专业建设、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脱贫地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水平不高,农村的发展动力不足,进而导致投入比例持续下降,出现不良循环。另一方面,社会性经费主动参与投入不足。地方上提供专业、产业一体化的产品,构筑自筹教育资金的积极性不高;在校友资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构筑私人教育资金等方面重视不够。因此,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相对稳定的来源,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捐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财政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难题。

四、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破解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定位”的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挥职业院校作用等要求,明确了新征程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力方向。为进一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效率,应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优化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是制定针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门政策,明确支持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政策措施可以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支持等方面,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增加财政投入,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可以用于农村职业学校的设施建设、师资培训、教材购置、技术设备更新等方面,提高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形成共同推动的局面。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对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促进工作的规范和质量提升。

(二)设置多元化课程

为农村职业教育注入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包括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管理、电子商务等,帮助农民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多样化的就业和创业需求。一是在行业导向方面,根据当地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和就业需求,设立适应性强的行业导向课程。结合农村特色产业,例如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开设相应的技术培训课程,培养与当地产业匹配的专业人才。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创新设计等,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创业技巧,并提供实践机会,如创业实训基地、创业项目孵化等,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三是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开设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促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文化课程、体育健身、心理健康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竞争力。五是在实践与实习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和农民合作,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行业发展现状,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行业合作机制

与当地产业相关的企业和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密切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技术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平台提供实践机会、教材和设备,共同培养适应未来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二是开展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与农业企业合作进行农田耕作、农产品种植等实践活动;与养殖基地合作进行养殖技术实训;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进行农产品加工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技能,并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三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行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通过共享平台的建立,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确保所教授的知识与行业需求保持紧密衔接。同时,行业合作伙伴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培养情况。四是与行业合作伙伴开展深入合作,建立学生就业的推荐机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推荐机制发现符合要求的优秀毕业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专业、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一是提高师资培训水平。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二是引进专业人才与合作教师,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特聘教授,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平台。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可以组织教师培训班、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师资协作机制。四是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项目申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宽教学视野。五是建立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和师德表现进行评估。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措施,如奖励优秀教师、提供晋升晋级机会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通过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资源不足、教师短缺等问题,提供更广泛、更灵活的教育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搭建专门的数字化教育平台,为农村职业学校提供在线学习和教学资源。数字化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机会。二是提供远程教学培训。针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提供远程教学培训,使他们掌握远程教育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远程教学平台的操作、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线互动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是推广远程考试与评估。使用远程教育技术,推广远程考试和评估方式。通过在线考试系统和远程监控技术,实现远程监考,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作业和答题进行自动评估,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师资远程培训。与高水平的城市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远程教育技术,为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提供专业培训。

往期回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三期目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二期目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目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六期目录

学报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1年创刊,是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目前已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刊常设“农村社会发展”“农民问题”“农业经济”“土地问题”等栏目。主要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与转型、乡村治理、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生计与保障、农村土地制度与土地流转、贫困与精准扶贫、农村组织与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农村政治与文化等具有政策性、现实性并有一定学术性和理论高度的研究。

投稿网址:http://njnydxxbskb.paperonce.org/


扫码关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咨询电话:025-84396306

微信号:njauxbsk200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推送优秀学术论文,传递期刊动态,及时发布选题信息,加强编者•读者•作者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