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情深】王志强‖​成人的摇篮 成才的平台——在原272团报道组战友聚会时的发言

文摘   文化   2024-10-28 16:34   山东  
  

成人的摇篮
成才的平台

——在原272团报道组战友聚会时的发言

         

 

各位老领导、各位老战友:
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里,我们272团报道组的战友们(包括部分家属)相聚在九龙江泮、虎山脚下的老团队,看营区,忆当年,叙友情,话人生,大家都有到了家的感觉,非常温暖非常开心。我们之所以有这次聚会,张能宽、唐锋太、王怀仁三位战友功不可磨没,他们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从联系部队参观、召开座谈会到吃、住、行都用心筹划,精心安排,保证了聚会圆满成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专程前来参加我们这次聚会的新闻界的老领导林书春部长、高居东主任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老团队的营区,看了团报道组工作过的房间(团老礼堂的耳房),刚才林部长(曾任团、师、军新闻干事)讲了老团队的辉煌历史和团报道组的发展历程及光荣传统,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春年代,当年报道组火热的工作和生活的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是197412入伍的,在一炮连当一炮手。19763到营报道组,半年后到团报道组,197812提干(二营通信排长没到任)后在团宣传股任新闻干事,19831调31军政治部任新闻干事。19879调济南军区先后任师、集团军新闻干事(报道组长)。共干了19年新闻报道工作。1994年后走上了领导岗位,当过两个团的团政委,师级单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先后荣立三等功八次,二等功一次,被济南军区树为“优秀党委书记”,优秀师职指挥军官。到2011年年底退休。在咱团报道组共计7年的时间(三年报道员、四年新闻干事),这7年正值青春年华,正值成人成才的关健期,也是我人生的转折期。这7年奠定了人生启航的底盘,打牢了成长进步的根基。在座的各位不少经历跟我差不多,刚才每个人都发了言,大家共同感受是感谢报道组这个平台对自己的历练,感恩在新闻成长路上关心扶持帮过自己的领导和战友。大家发自内心的留恋在报道组工作的那段时光,之所以值得留恋和感恩,现在回顾起来,当时的报道组有四个特点:    

      
1.学习研究的氛围浓厚。我记得当时每半月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每一个月搞一次报道线索汇集。学习主要是学报纸、学文件、学上级有关会议精神。通过学习,了解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军区、军师团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这是为了吃透上面的。汇集线索就是为了了解下面的。我们把采访到的情况与上面的精神对表,然后研究其新闻价值,弄清能不能报道,从那个角度报道。通过这样的学习研究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新闻敏感性,特别是使初学者快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当时宣传股长胡桂元特别重视报道骨干的培养,他本人是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很高,他经常参加团报道组的线索汇集会,听完后对每个线索进行点评,对半成品的稿子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1977年全军开展学习硬骨头六连运动,我写了篇一营党委教育干部在学硬六连运动中发挥带头作用的稿子。稿件是个半成品,事例堆切了不少,但缺乏提炼。胡股长看后说稿子抓的问题不错,事也不少,但没有“新闻眼”,这样发出去报社肯定不能用。接着他从主题到观点讲了具体意见,我连夜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把稿子从2000多字压缩到1500字,以“当排头兵,做好样子——三二四一三部队一营党委教育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学硬六连运动不断取得新成效”为题发往报社,解放军报在1977年6月9日二版头条刋出,全文1100字,在团里引起一些轰动,受到张阿墙政委的表扬。作为战士报道员第一次见军报,尝到了学习研究的甜头。1980年7月初,汇集报道线索时,我们想重点突击一下“双拥”的稿子,我们团驻在南靖、平和、龙海三县交界处,与17个生产队定点挂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团里做了大量的助农工作,典型事例很多,但从那个角度报道,一时摸不着头脑。我们就找到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两个文件学习,分析了出台的一系列富民政策,意识到新形势下助民治穷致富是拥政爱民的重点,于是我与张能宽一起采写了:拥政爱民的一项新任务:帮助社队早致富的稿子,反映我团帮助定点挂钩的十几个生产队改变贫穷面貌的做法,在《前线报》7.31头版头条刊用,《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实践证明,学习研究能提高综合素质,能提高稿件质量,能提高成才速度。    

 


 2.传帮带代代传承。我们团的老新闻干事林部长讲了团报道组的发展历程和光荣传统,其中传帮带“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代代传承,荏荏赓续,使报道骨干茁壮成长。我当新闻干事时从老新闻干事手中接过了两样东西:一个全团报道骨干花名册,另一个是全团见报剪贴本。胡股长对我说,见报剪贴本是团报道工作的辉煌历史,报道骨干是全团报道工作的希望所在,你要带好队伍创造新的辉煌。当时团报道组下面还有三个营报道组,都有代号:团报道组叫古田路,一营报道组叫战鹰,二营叫雄鹰,三营叫山鹰,共计17、8个人。当时压力比较大,自己仅参加过一个月的龙溪地区新闻报道培训班,没有多少新闻理论,摸索着写稿还可以,要带这么大的报道队伍感到力不从心。我认真翻阅了团的见报剪贴本,从中看到不仅记载了团队建设的发展史,全团报道工作的成就史,而且记载了全团报道骨干的成长史,这个成长史就是一部传帮带的历史。所以,大力倡导以老带新,互学共进。:就是传承好新闻职业道德,坚守好真实准确的文风,弘扬好拼搏进取的精神。那个时候,师里一季度一通报见稿情况,年底要评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因为,271团有“济南第二团”称号,上军报上前线报头条比较容易。我们仅有个“红四连”等几个荣誉连队,上稿优势没有多大。但我们从不服输,有时靠数量压倒他们,年底常常与271团并列成为师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当时我们相信水平是熬出来的,好稿是拼上去的。大家经常白天到连队到训练场采访,晚上通宵达旦写稿子。1981年年初我团二营担负师新老兵分训的任务,笫一阶段展开后,我带着钟世琳、陈彪住到二营的三个连队,白天跟训,晚上集中到营部研究写稿。有一天采访完营长王小荣己是晚上10点多了,但他说了不少新观点新训法,我们趁热打铁,连夜突击写出一组稿子,直到出操号响了,才复写完毕。钟世琳顾不上吃饭,骑自行车赶往漳州发稿(往返26公里)。此稿登在2月17日解放军报第一版和3月4日前线报笫二版。就是老报道员帮着新报道员出思路定主题选角度,手把手的教写稿。对此,我感受很深。那时的新闻干事施恭生经常帮我们报道员研究报道线索,修改稿子。我刚到报道组时见稿心切,写了几十篇不见稿。73年入伍的老报道员赖初生,不仅给我讲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还一字一句的帮着改稿子,在他的帮助下我写的“把四人帮和孔老二联系起来批”刊登在1977.年1月5日前线报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次聚会临来前我给他打电话(他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聚会),说起此事,他说那个时候,咱们团的报道员都是这样一茬一茬帮起来的。的确如此,我们团报道组互帮互学成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推动了报道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就是带思想带作风,主要带着采访写作。写报道初期采访是一大难题,怎么采访战士,怎样采访干部,怎样采访典型人物,怎样采访团领导,我当新闻干事时经常以会带训的形式给报道员讲讲怎么克服胆怯心理、怎么列采访提纲、怎样挖掘被采访对象的闪光点等等,然后让老报道员带着新报道员去采访。采访后整理笔记,研究思路,布篇谋局,素材不够的再去补访,这样具体的帮带,就能很快使新报道骨干掌握采访技窍,顺利进入新闻写作之门。总之,我们都是通过传帮带成长起来,这个传统是代代相传的。

   
3.团结合作尉成风气。我们团报道组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合作,长于集团作战。我找出了当年的见报贴本,计算了一下,我在团里当新闻干事4年,见各种报刋、杂志、电台用稿151篇,其中解放军报、新华社用稿25篇,前线报用稿71篇,地方报刊电台用稿55篇,没有一篇是署我一个人的名字,全是两个人以上合作的产物。厦门北溪引水工程的报道我们采取集团式作业,80年1月我团报道组集中8个人,在吴龙海处长、高居东干事的统领下集体采写(包括摄影)30篇,前线报三个版面采用了24篇,集中反映了团队官兵在北溪引水工地艰苦奋战的精神风貌。这说明合作出质量,合作上水平,合作能创新。吴龙海处长带着我和居东等人采写的全景式展现北溪引水工程建设的系列报道四篇:《昨天的神话,今天的现实》、《甘泉润鹭岛,四化花盛开》、《勇士引九龙,高唱奋斗歌》、《并肩战北引,鱼水情更深》。由于主题新、角度新、写法新先后被《前线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连载。从1980年1月至6月我团采写的反映官兵参加北溪引水工程的文字、摄影报道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前线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媒体用稿54篇,为宣扬部队积极参加地方重大建设、展现官兵的良好形象贡献了力量。
  

4.做文先做人成为风尚。报道组把讲道德,正人品放在第一位。那时报道员经常下到连队跟随生活和训练,大家都自觉做到拿起笔是新闻报道骨干,放下笔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早上跟着出操,打扫卫生,也学雷锋做好事。在与战士打成一片中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平时要求遵守纪律,树立良好的军人形象。报道员外出都比较方便,但大家没有违规违纪的。另外,报道组倡导不为名利,甘当人梯。老报通员为新报道骨干改稿子不挂名,有时挂名也挂在后面。这方面吴龙海副处长、林书春干事下团采写时为我们做出榜样,他们为报道员改稿从不挂名,既是挂名也挂在后面。记得有一次我写的一篇稿子被林干事改的没剩几个字,在复写时给他挂上名字,但他划掉了才让发。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1984年3月吴龙海副处长带着我们军师团四个新闻干事到东山岛采写31军的重大典型守备17团三连连长林绍波的先进事迹稿子,我们在岛上蹲了七天,吴处长带我们反复研究,反复采写。从主题确立到每个部分的写作、事例的使用,他都定的很祥细,最后形成了一篇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前线报在头版头条,转第二版上刋出。见报后我们发现没有他的名字,一问才知道,报社规定,大通讯不超4个人,吴副处长主动把自己的名字删掉了。他这种不计名利的风尚对我们影响很大。一级跟着一级学,我们团报道组也形成了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成全他人的风气。由于报道组风正气顺,为大家成长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少报道员被提为干部,成了部队建设骨干力量。退伍转业回地方也干的很出色,有的成为名律师,有的成为大企业家,还有的成为厅、县处的领导干部。   
          
           

因此,我认为报道组是成人的摇篮,成才的平台,正是报道组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成就了我们的事业,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当然,在部队也有一种偏见,认为搞新闻报道的很单,当不了领导。实则不然,我个人和不少新闻干事成长经历证明,一个优秀的新闻干事完全可以成为称职的领导干部。因为做新闻报道工作与的做领导工作是触类旁通的,用新闻报道工作的规律当领导抓部队效果俱佳。通过实践,我感到的做新闻报道工作与做领导工作有“三通”:   
 一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是相通的。当领导要会调查研究,摸清下面的情况,取得发言权。我们搞新闻首先要采访,所以调查研究对我们来说是轻车熟路。我当团政委期间,蹲到连队调查研究,一年蹲一半,两年蹲一遍。很快就摸透了基层情况,掌握了领导的主动权。

 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准问题的方法是相通的。搞新闻的第一招数就是会抓问题,抓到问题新闻才有针对性、指导性。当领导只有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准问题,实施“问题导向”,才能驾驭全局,把准方向,精准施策,确保部队建设在破解问题中不断上台阶。这两者思维的方法是一致的。在装步团当政委时,我调查发现连队工作凌乱,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就在全团推广了六连一日生活条令化一张表,收到明显效果,年底团队被军区树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本人荣立三等功。
三是解决问题总结升华的路径是相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写经验新闻基本思路和架构,这与做领导工作正好契合。在坦克29团当政委时按照找准问题、做出决策、抓好落实的闭环式思路抓团队全面建设,年底团队被军区树为抓基层标兵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科技练兵先进单位,上级给我记了二等功。   
         


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当领导,做其他工作也同样管用,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我能从新闻干事直接当团的主官,后来又当师级单位主官比较称职,要感谢老团队报道组,感谢新闻报道工作对我的磨炼。在报道组工作期间,不仅增长了才干,而且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次聚会来了这么多战友,尤其是新闻界老领导都来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入伍的“三代”新闻人相聚,同忆新闻缘,共叙战友情,这充分体现了报道组和新闻报道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转眼近5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现在大到了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但我们战友情谊却越来越厚,正如杜甫的两句诗:行色秋将晚 ,交情老更亲。最后,祝愿我们的战友情谊历久弥新越来越深!祝愿大家幸福安康,万事顺遂!
2024.10.19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王志强,山东寿光市人,1974.12入伍,曾任福州军区31军新闻干事、济南军区67集团军新闻干事,新华社、解放军报、前卫报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出版新闻专著《滴水集》。曾任两个团的政委,三个师级单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菏泽市委常委、菏泽军分区政委。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
2.本公众号已经与360个人图书馆同步,不加注原创无法同步360文库。
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花费时间编辑后将无法推送,请自尊。
4. 了解《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详情,请点:【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启事
5.发稿邮箱:917141698@qq.com。邮箱来稿需要添加主编微信917141698,以便沟通相关事宜。
6.严禁把发到朋友圈、文学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 
7.【军旅原创文学】第二期已经开始筹划,欢迎广大军旅文学爱好者赐稿指导!
8.了解平台情况点击: 军旅原创文学公告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军旅原创文学
本公众号主要致力于军旅领域文学作品的推广。这里是军人、曾经的军人、军(烈)属以及关心军人群体文友的精神家园!【军旅原创文学】公众号平台将以努力为广大军人群体和关心军队建设的作者群体服务为己任,为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鼓与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