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中签率只有23%的情况下,能站上今年广马赛道的跑者们是足够幸运的。
就在昨天,不少人都被广马硬控了。
在北方已经寒风瑟瑟的冬天,来自天南地北的跑者们齐聚广州,享受着这里的“温度”。
60岁的张大爷完赛后成了广马的拥趸,希望明年还能有机会再来跑。
30岁出头的深圳上班族小周成功PB,他说:“专门为这场比赛准备了很久。广州算是自己的半个主场,今年的温度合适,加上市民热情,真乃天时地利人和,想不PB都难。”
有自媒体愿意拿放大镜审视每场马拉松,寻找槽点,可这场广马他们所能找到的,是赛道上令人震惊的、市民自发提供的补给。
有跑者赛后感叹如今的赛事太卷,“要是未来跑者都以广马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其他赛事),估计也没有多少比赛可跑了。”
距离12月8日14点05分关门兔跑过终点,广马的结束时间实际已经超过了30个小时。可就像是找到了圈内的流量密码,诸多平台上关于广马的好评词条仍层出不穷,热度久居不下。
在12月5日至12月8日的广马时间里,从广州的历史文化到广州美食,从组委会推荐的城市画廊之旅到康养之旅,再从马博会到赛道……广马在多维度、多层面都超越了一场传统马拉松本来的意义。
融入进城市的比赛
如何做好一场比赛,如何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再做创新?
我们其实是带着这个问题去到广州的。
这些年,参与过的、报道过的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已然不少,多数赛事,总给以千场一面的感觉,有时候和组委会聊起来,他们甚至也很难给出新的亮点,这无形中也给采写增加了难度。有同事开玩笑说:“咱们去了那么多场不同的马拉松,如果真把起终点拱门上面的字盖起来,你们谁还能把每场比赛分清楚?”
所以,让马拉松拥有记忆点,呈现出一座城市的个性,无疑是主办方想要的,更是其运营方努力思考的方向。
然而,让马拉松融入进城市中,让市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又并非一件易事。大多数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更像是刻意为之,各城市纷纷效法,沦为流水线环节,不会有太多新意,以至于近年来,让人记忆犹新的城市马拉松不多。
今年的广州马拉松似乎是个特例,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城市与马拉松的联动。
无论你打车和司机师傅聊天,还是让服务员帮忙点上一顿广州早茶,抑或只是去博物馆向工作人员领取一套电子讲解设备,当听到你的异地口音,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广马,然后发自内心地送上一句“加油啊!”
所以你不得不思考,广马是如何做到在这个近2000万人口的城市中生根发芽的?
这显然和城市的性格有关。
广州,充满活力。这里是商业繁荣的前沿,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它气候温暖湿润,四季繁花似锦。广州人务实开放,包容并蓄。
从运营方面来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广马不仅在城市中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拥有着暖人心的人情味。就像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赵佗,他对当地百姓的体谅与包容,似乎让这座城市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了温度。
比如,外地的参赛选手们不用再为机票和酒店的涨价而烦恼,组委会联合航空公司和当地酒店共同为跑者服务,只需提供参赛证明,即能享有机票和住宿的优惠;而我亲眼所见的一幕是,一位跑者冲线后向刚刚从指挥中心的走出来官员询问起要走多远才能领到完赛奖牌等相关问题,按常理,官员完全可以将跑者推给旁边的志愿者,但没想到的是,官员不仅细致地给出了答案,还不忘跟上一句“恭喜完赛”……
这样的平淡真实,似乎让广马42.195公里的路途不再那么遥远,变得温馨和舒适起来。
广马的“温度”
众所周知,今年的广马,长跑界的传奇人物贝克勒来了。作为埃塞俄比亚国宝级的人物,贝克勒在本国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在广州,贝克勒变得平易近人,与热情的中国跑者亲密互动。陪同贝克勒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那是因为贝克勒觉得,无论从赛事规模还是专业度,广马都具备了跻身国际一流赛事的水准,所以他很荣幸能成为广马的推广大使。
贝克勒并非客套。从竞技层面看,广马赛出了历年来的高水平,男子前五名选手均打破了赛会纪录,其中来自埃塞尔比亚的德贝莱以2小时06分28秒夺冠,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近两分钟。首次参加广马的中国选手陈天宇,也再次打开210,顺利成为国内男子冠军。
这当然得益于广马的温度。相比去年的高温,今年可谓天公作美,起跑时只有12摄氏度左右,是极适合跑马的温度。虽然官方尚未给出确切的破三人数,但已有媒体估算,广马的破三人数接近2000人。
但我们更愿意表述的,是广马的另一种“温度”。
首先是今年的赛道,在沿用往年赛道的基础上,做了些许微调,尤其是终点,从往年的花城广场变成了海心沙的星光大道。官方的解释是,调整后,选手的最后冲刺赛段更为笔直宽阔,有利于选手创造出好成绩,同时能增加终点的场地面积,可容纳更多选手。
但跑者的感受似乎更强烈一些。“跑圈红人”西装大叔说:“跑上星光大道的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跟明星一样,那蓝色的地面,以及终点前给你欢呼的人们,让我冲过终点后都还特兴奋。”这场比赛,西装大叔跑出了2小时45分01秒的成绩,比去年提高了20分钟。
来自北京的思奇也将自己的首个全马留在了广马,她给出的理由是:“我的首个全马肯定希望能在一线城市完成,但作为新手,北马举办的时候,气温偏低,加上可能会有雾霾,所以我觉得不太适合我;而上马的赛道偏窄,一开始跑不开,怕会打乱我的节奏;最后我果断选择了广马,而且很幸运地中签了。”
思奇很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全马,她说广马得赛道服务很周到,市民太热情,所以也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了。她在赛道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补给,很多市民自发地准备了大量当地特色美食出现在了赛场边,那份热情很难不让人动容。
作为跑步达人的二哈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家乡有马拉松赛事,支持成为她毫不犹豫的选择。过去两年,她都报了广马,可惜未能中签,即使这样,她还报名了去年的拉拉队,为赛场上的跑者们加油打气。今年她则很幸运地中签了,为了这场全年最重视的比赛,二哈努力备战,最终以3小时56分26秒的成绩完赛,这对于一名女性大众跑者也着实不易。
不过让二哈感受最深的却是广马的服务,她说因为专注于跑出好成绩,所以没有太多时间与场边的家乡父老互动,但是在完赛区,她真切感受到了广马的“温度”。广马的完赛包采取男女跑者分开领取,她注意到在女性完赛包中组委会还贴心地准备了女性用品,这让她无比感动。
除此之外,广马的赛后服务区还为88名当天过生日的跑者准备了鲜花;为PB跑者设计了PB钟留影;为每名跑者准备了热茶、绿豆糕和充电宝……这一份份细节的体现,都让二哈为家乡的马拉松倍感动容和自豪。
“我觉得广马和其他城市马拉松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给来参赛的选手们提供多元的文化体验和最细致的服务,帮助跑者体验这个城市的韵味和脉搏,而不仅仅是来完成一场马拉松。“二哈说。
从这个角度而言,广马已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