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500年前,浩浩荡荡的波斯军队发起了对希腊人的第二次总攻。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希腊军队屯军马拉松河谷,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避免亡国之恨。
希腊军中有一善跑者,将领派他去大约237公里外的斯巴达请求援军。去时用了一天半,返回时依然是一天半——善跑者回到马拉松河谷,告诉将领,斯巴达不会出兵。
但历史中,背水一战的故事大多都有不错的结局。虽没等来救兵,但希腊人以少胜多,在马拉松河谷大获全胜。战前,前线官兵与雅典都城有过约定,长时间得不到胜利的消息便意味着失利,为了不让敌人得到粮草、辎重和奴隶,雅典城要被焚烧。
为了尽快将胜利的消息传回雅典,挽救雅典古城,善跑者竭尽全力地从马拉松河谷奔向雅典城。这段路程大约40公里,善跑者抵达雅典城时,后方正准备烧城。他高呼Nenikhkamen(我们胜利了)后,溘然离世。
▲法国画家默森所绘的《马拉松战士》。图片自网络
后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勃朗宁用比上面几段优美得多的文字将善跑者的故事写成了诗,让这总长接近500公里的三次奔跑有了超越奔跑自身意义的精神力量。
1896年,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办。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先生援引勃朗宁的诗歌,将长距离跑设定为首届奥运会的正式项目并延续至今,以纪念那位愿意为人民奔跑献祭生命的善跑者。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图片自网络
如你所知,那位善跑者名唤菲迪皮茨,这个项目叫做—马拉松。
驱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到底是人类本体还是科技?
菲迪皮茨生活的战争年代可没有国际丈量员。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考证从马拉松河谷到雅典城的这一路到底有多远。
事实上,在马拉松登陆奥运会初期,运动员奔跑的距离也一直是飘忽不定。首届奥运会,为了最大程度向历史致敬,运动员从马拉松大桥出发奔向雅典大理石体育场,距离大约是40公里。但一年后的首届波士顿马拉松,赛道总长就只剩39公里了。直到1908年,奥运会到了繁文缛节的英国皇室面前,马拉松的距离才被第一次正式定义为“26英里+385码”。
由于属于新兴项目,这一时期,马拉松纪录频频被刷新。从首届奥运会斯皮里崇·路易斯跑出2小时58分50秒到1920年来自芬兰的科勒赫迈宁以2小时32分35秒的成绩打破纪录,24年间,马拉松世界的最快成绩被刷新了不下10次——单1909年这一年,纪录便被5次刷新。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马拉松冠军路易斯。图片自网络
但更多意义上,这些突破并无太多外力的支撑,更多是依靠人类的内驱力在一个崭新的体育竞技领域寻求生理极限的突破。在那个荒芜年代,有限的历史记载中,只有不多的关于运动员会服用不知道是否有效的辅助药物支撑完赛的记录,更遑论科学训练、康复和医疗了。
运动员的装备也简单至极。主要由皮革鞋面、绉纹橡胶底和棉花减震层组成。什么缓震?哪有支撑?碳板、回弹、第二曲线更是外太空概念。不过那个年代的跑鞋胜在一点,就是够轻。据说冠军跑鞋要控制在10盎司以下,也就是280g左右。
▲1960年罗马奥运会,埃塞俄比亚运动员比基拉赤足夺得马拉松冠军。图片自网络
上世纪30年代中期,马拉松成绩又迎来爆发。1925年,人类首次跑进230以后,马拉松纪录发展的脚步有所停滞,但10年之后的1935年,纪录在一年内被四次刷新,其中最后一次是来自朝鲜的孙基祯跑出的2小时26分42秒,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刷新马拉松纪录的亚洲人。
▲1936年,孙基祯成为第一个刷新马拉松世界纪录的亚洲人。图片自网络
有人把这一时期成绩的突飞猛进归结于钉鞋的出现。这一时期,英国温布尔顿的一家公司开始为顶尖运动员提供定制钉鞋,无论是跑道上还是长距离亦或是越野赛,运动员们都更倾向于使用这款颠覆时代的“黑科技”。
孙基祯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人类把科技点数全部点向了军工领域,马拉松比赛日益稀少,跑鞋科技发展也几乎停滞。直到1947年,孙基祯的弟子苏云博才以2小时25分39秒的成绩再度刷新纪录。
苏云博好似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人类马拉松最好成绩像是坐上了飞升的电梯。从1947到1967年的20年里,纪录被15次刷新。成绩更是从225一下子打开了210——1967年,澳大利亚人德里克·克莱顿跑出2小时09分37秒。
▲1967年,德里克·克莱顿在福冈以2:09:36夺冠,这是人类首次打开210大关。图片自网络
这一时期也是马拉松跑鞋技术大跃进的时期。新材料被大胆地运用在跑鞋上,比如聚氨酯泡沫。这些新材料提供了更好的缓震和支撑。同时跑鞋的外底也得到改进,除了使用橡胶外,还会通过一些底部的纹路帮助运动员预防胫骨应力综合症。此外,跑鞋的楦型设计也有了更多可能性。1951年波士顿马拉松冠军田中茂树就穿了一双大脚趾和其余四趾分开的分趾鞋;而1960年新百伦出品“TRACKSTER”系列运动鞋则第一次提供了多宽度楦头的选择——这双售价高达15美元的跑鞋被誉为全球第一双大货量跑鞋。
▲1960新百伦“TRACKSTER”。图片自网络
到了1967年,就连严肃跑步杂志《长跑新闻》都不得不专门撰写一篇评论,论述跑鞋科技的发展对于运动员成绩的帮助。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是马拉松纪录相对沉寂的时代。从1968年到1983年的25年间,马拉松最好成绩只被刷新6次。这一时期,人类跑鞋的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让鞋子更好看、寿命变得更长以及跑者更不容易受伤上。比如Brooks推出的Vantage鞋款首次大量使用了EVA材质,有效控制脚掌内翻;耐克气垫鞋“Tailwind”则开创了缓震技术革新;而1982年新百伦990将售价定为高昂的100美元,则是拟定价格锚点的营销战法。
▲耐克“TAILWIND”。图片自网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极简理念开始盛行。竞速跑鞋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在于保障运动员舒适、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为跑鞋减重。1983年,亚瑟士第一双虎走(TARTHER)问世,由于使用了EVA中底和全橡胶发泡大底方案,单只跑鞋重量控制在了170g;一年后,亚瑟士又推出了采用网状透气鞋面的TARTHER SPS,进一步减轻了重量;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亚瑟士更进一步,推出了更轻、更弹、抓地更强、抗扭更好的中外底技术,让虎走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有了更强抓地、抗扭和回弹。以亚瑟士为代表的国际一线品牌纷纷努力把鞋面做薄、鞋底做薄,同时添加适量缓震科技和抓地科技提高功能性。
▲亚瑟士虎走系列跑鞋。图片自网络
但同样是25年,1984年之后的25年,纪录被刷新了9次之多,随着2008年长跑皇帝盖布雷西拉西耶跑出2小时03分59秒,人类也从209进入到203时代。
再之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从2011年肯尼亚名将马考在柏林跑出2小时03分38秒到2023年基普图姆在芝加哥跑出2小时00分35秒,男子马拉松6次世界纪录全部属于肯尼亚选手,5次出自柏林,2次来自基普乔格。
这一时期,跑鞋中底材料和结构革新迎来突破。亚瑟士的Gel、阿迪达斯的Boost、耐克的ZOOMX,不仅能极大地提升缓震性能,更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回弹反馈。更重要的是,伴随新的发泡技术,更高的性能并不意味着跑鞋会变得更沉。因此,跑鞋的中底变得越来越厚。这甚至让我们有了在其中再放入一块提升稳定型和回弹性能的碳板的可能性。
这一轮革新在2017年耐克Breaking2破二挑战达到高潮。虽然在蒙扎最终破2失败,但此役过后,传统EVA几乎告别了顶级竞速跑鞋市场,而异形全掌碳板也几乎成为日后顶尖竞速跑鞋的标配。
▲2017年的破二计划跑鞋。图片自网络
这一改变直接加速了人类极限的攀登速度。在此前,马拉松纪录被刷新的幅度始终在30秒左右,但2018年基普乔格直接将人类极限提升了1分24秒。
我们用了很大段的文字来描述人类马拉松极限除了与人的自我内驱、训练康复的科学性有关外,也与跑鞋的科技发展密不可分。这也让“驱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到底是人类本体还是科技”成为马拉松领域永远的热议话题。
这件事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该如何理解科技时代,以及该以何种的姿态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跑鞋技术的包容度或许意味着我们对于科技改变生活的接纳度。
这个星球上的无数历史事件都在告诉我们,不接受改变,结果往往不会美丽。
你相信国人能破2吗?
▲2024年无锡马拉松的“破三”大军.
▲李宁跑鞋发展史
留言区聊一聊
#科技跑鞋对成绩提升有没有明显帮助?#
留言时间截止到2024年6月8日22:00
我们将随机抽取一位粉丝送上奖品
参与者仅限本号粉丝
飞电4 CHALLENGER一双
(固定尺码 配色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