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居易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场必修课,熟人往来更要懂得相处之道。
我们要知世故而不世故,懂世俗而能自保。
熟人之间最现实的6条社交潜规则,越早知道越好。
规则一、办事要找靠谱人,熟人可能最坑人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传统中国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即熟人社会。人熟是一宝,熟人好办事,这就是熟人社会里每个人心照不宣的规则。”
但有时,熟人不仅不会给你带来便利,还最可能坑你。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重庆南川区的居民张先生打算买一套二手房,就想到向从事过房屋中介的熟人陈某咨询购房事宜。
陈某跟他说自己认识很多中介朋友,可以帮忙把购房价格压低,还能办理公积金贷款,能省下不少钱。张先生听后深信不疑,便把购房事宜全权委托给张某,还一下子转了34万元的购房款。
这期间,张先生也时不时询问进度,但碍于是熟人,也没好太催促。
结果却是,陈某并没有任何购房优惠渠道,在他骗取张先生的信任后,就把钱转走挥霍掉了。
最后张先生虽然报警处理,却还是损失了部分财产。
犯罪心理学上,有个“警惕性公式”:面对越熟悉、信任的人,警惕性越低,这也就给了熟人得手的机会。
过度相信熟人,很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毕竟你面对生人还有一点防人之心,减少被骗的概率,而熟人往往会利用你的信任,坑起人来毫不手软。
规则二、落难不讨亲戚家,买卖不去熟人店
《红楼梦》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贾芸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过活,他决定去找开药材铺的舅舅卜世仁赊点儿麝香、冰片,以讨好凤姐,到时候在贾府给自己谋一个好差事。
贾芸向舅舅许诺几个月后就将银子还上,谁知舅舅冷笑着一口回绝,还阴阳怪气地说道:
“铺子里的一个伙计,替人赊了几两银子的货,到现在还没还上。这些银子还都是我们大伙儿赔的,而且我们立了字据,谁再替亲友赊账,就罚20两银子
“况且你要的也缺货,你拿现银到铺子来买也没那么多,我们还得外面鼓捣去。”
不仅如此,他还对贾芸好一顿冷嘲热讽。最后他装模作样留贾芸吃饭,而他的老婆可不客气,直接下了逐客令:“家里只有半斤面了,再买面都得借钱。”
这就是直接告诉贾芸:快走吧,有饭也不能给你吃。
老话说,人穷莫走亲,去了只会给自己和别人都添堵。想想,不无道理。
同样,做生意也不要找熟人,避免消耗人情,钱和情谊不能画等号。
“人情是开路的剑,也是自缚的茧。”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动用关系找熟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