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平时也还好啊,挺懂事的,也知道学习,从小到大,我们没打过他没骂过他,有什么需求我们基本都会满足,怎么就抑郁了呢?怎么就不想上学了呢?
父母经常带着欣慰和掩饰不住的骄傲,当着外人夸孩子,对他寄予厚望。
父母以为这是鼓励,是对孩子的认可。但其实,父母的夸奖里是带有评判的,孩子会感受到其中隐含的前提条件。
这样的夸奖越多,孩子心里越有隐隐的不确定:我表现得好,你们才会这么夸奖我、认可我。如果我的表现不够好,如果我不够优秀,你们还会这么爱我妈?
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上心,孩子也就内化了父母的价值观,把父母的期待内化为自己的期待,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把学习好当成维持自尊的精神支柱。
成绩好,意味着自己就是好的,优秀的,值得被爱的。
成绩不好,意味着自己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是个没用的废物。
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己知道用功,也想好好学习,但往往学习方法是死用功的那种。
而且经过多年的紧绷学习,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就已经学疲了,没什么后劲了。
小学还好,到了中学,学习难度、强度都成倍增加,孩子就容易跟不上。
一开始,孩子还会使劲追赶,但当他发现,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收效甚微,内心就会很崩溃,会有非常多的自责,认为自己太差劲,太笨了。
这时候,单一价值观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学习好坏直接对应着自己这个人的好坏,学习成绩差了,说明自己太差劲,太笨了。
还没等父母说什么,自己就已经自责得不行,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父母看到孩子压力太大,也会安慰孩子:学好学坏没关系,别有太大压力。
但孩子只是头脑上接收到了父母的安慰,长时间形成的价值观,没办法在短期内扭转过来。
他没办法原谅自己。
他会因为自己学习不够好自责,会因为摆脱不了这种状态而更加自责——也许表面上看上去还好,但内心已经溃不成军。
所以,当父母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当学习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很可能就会把高期待、高压力传递给孩子。
孩子的自尊全靠成绩支撑着,就会比较脆,顺利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些挫折,就容易崩了。
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不够好,就意味着失去父母的爱,意味着被父母否定,让父母担心,那自己就什么也不是。
孩子不敢去验证到底是不是这样,只能努力上进,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证明自己是很好的。
但“证明”本身,就说明自己的心虚。
这个“好”不是实心的。
这样的孩子,即便外在看起来很优秀,内心也是很虚的。
他发自内心地不觉得自己好,经常有“冒名顶替综合征”——你们看到的都是假象,都是偶然的运气,如果你们了解真正的我,就知道我是多么糟糕的一个人了。
这样的孩子,
他的心中有很多委屈、愤怒、无力、自责。他会习惯性内耗,做什么事都需要克服很大的情绪阻力。
他会力求完美,总要做到完美才放过自己。他不敢全然放松,放松就意味着堕落,堕落就意味着坠入无底深渊,无人回应。
长年累月,在他的心里,父母的期待已经不是某个具体的标准,而变成了一种心理氛围,一种理所当然的自我要求。
终于有一天,就不想努力了,太累了,躺平了,摆烂了,爱咋地咋地吧,无所谓了。
于是就成了他人眼中的抑郁。
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