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摘   2024-11-08 12:56   北京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

(节选自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

【注】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

1.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衙推官A专勾B当州CD以督生EF兴恺悌之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含义丰富,则耻师焉”“巫医乐师”“圣人无常师的意思各不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意为风尚,与材料乙中道之以政的意思相同。

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中的都是语气副词,二者作用不同。

D郯子之徒与材料乙中能知先王之道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甲通过三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其可怪也欤一句充分展现作者强烈的慨叹之情。

B.材料甲中韩愈以郯子等人贤能不及孔子,但孔子仍谦逊地认为几个人一起必然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为例,来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C.材料乙中韩愈认为刺史县令应该亲自当老师,否则乡里的年轻人没有处所可以从师学习,表明地方官员应该重视当地教育。

D.材料乙中韩愈认为儒学中的德礼应该通过学校教育来推行,并认为要以通晓儒家经典且知先王之道的君子为师,足见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

5.韩愈的散文多针砭时弊,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杭州十四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看在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踮起脚后跟

B.而神明自得         非凡的智慧

C.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交往

D.辄复不省           反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跨出两脚为,与今天的不同。

C.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既望”“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月中叫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

D,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意义不同。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1.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杭州外国语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韩退之送孟东野序

·韩愈

①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②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③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皋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④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清]姚鼐《古文辞类纂》)

[]①此文是韩愈送给友人孟郊的临别赠言。孟郊(751-814),字东野,诗风以奇诡、矫激著称,与韩愈并称韩孟,生平颇不得志,五十岁才任溧阳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B.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C.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D.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假借,和假舆马者中的同义。绝,指断绝,和而绝江河同义。

B.韶,文中与文辞相对,指非辞章类的艺术形式,具体就是指传说中舜时乐官夔所作的乐曲。

C.荒唐,是古今异义,弟子不必不如师”“白露横江”“东海中的加点词也都是古今异义。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同义。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15.联系全文说说韩愈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解孟郊的。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黄山记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厓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猿猱,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有删改)

1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濛濛然B熔银散绵C良久D浑成E一片F青山GH露角尖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干支法纪年、纪月、纪日,本文中癸卯是纪年,《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丁未戊申晦戊申,都是纪日。

B蹑木梯而上中,的用法是表修饰,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用法相同。

C.族,类;迥非一族,就是绝非一类的意思。这与《师说》士大夫之族的意思相同。

D东峰屏列中,可以解释为像屏风一样,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用法相同。

1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虽然入山凡七日,但游记并未逐日记流水账,而主要是记叙前四日的活动,这四日中又重在记四月三日至五日三天的观感。

B在文中出现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作者立在悬崖竟把脚趾露出二分僧惧挽之,以僧的胆怯衬托作者的豪迈旷达。

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这种两边高、中间凹,形似马鞍的形态使作者想起浙江天台山的琼台景观。

D.作者见千万山亦学人奔,不免窃喜,然而俯视脚底深坑、怪峰,又是一阵恐惧,转念又想惴栗无益,不如放慢脚步,缓缓下山。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20.袁枚笔下,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登泰山记》中,姚鼐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佳句。两文写落日,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桂林诸山记

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太守署中,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自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邱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B.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C.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D.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2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寓太守署中与《醉翁亭记》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相同。

B指申时,即午后3时至5时。与黄昏”“人定同属中国古时的十二时辰。

C穆公指秦穆公。死时以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三人均为当时著名贤士,故秦人作《黄鸟》诗哀之,称之为三良

D.根据干支纪年法,乾隆元年是丙辰年。本文写于乾隆四十九年,应该是甲辰年。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之山不同他处。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结尾补叙先前游览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知山水之乐,衬托如今对自然且喜且愕的深切感慨。

C.桂林山奇水秀,山水相映。而袁枚却独写其山,无一语言及水者;就山而言,着墨的重点又在山之洞穴;对世人所推誉的溶洞奇观颇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D.与《登泰山记》的写法相似,本文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叙述其它景点;同时又在比喻素描中间杂以议论,使景色栩栩如生而又充满理趣。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

2)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25.袁枚提倡性灵,即诗文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抒发心灵。本文写了作者游桂林诸山的过程及感悟,文中蕴含了哪些人世道理?请简要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宁波九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材料二: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皆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李白《与韩荆州书》,有删改)

【注】方叔、召虎:都是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畴曩:过去,往昔。侔:相等。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人非B尧舜C谁能D尽善EF谟猷G筹画H安能自矜?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习指全面学习,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习含义相同。

B吐握和《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哺含义不同。

C诸侯一词原来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选文中这里指代了地方高官。

D下车在这里意为官吏到任,这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的下车一词含义不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人应当了解广大的天地以增益自我,所以他游历四方。此外,他还希望能够一睹贤人风采,得到韩太尉的赐教。

B.为了得到赏识,苏辙赞美韩太尉有周公、方叔的风范,李白称韩荆州是国家才能最优秀的人,二人全都极尽阿谀谄媚之词。

C.李白在文中一一列举了王子师、山涛等前代被人称赞的举荐人才的例子,是希望韩荆州也能和那些人一样可以举荐自己。

D.在文章的最后,李白以青萍宝剑、结绿美玉为喻,希望韩荆州能够像善相剑的薛烛、善识玉的卞和那样发现自己的才能。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0.材料二的第23段中,李白是如何向韩荆州推荐自己的?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温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子颖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馀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暮,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

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颖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馀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馀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馀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选自姚鼐《惜抱轩集·晴雪楼记》)

材料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集·登泰山记》)

【注】馀,同军兴,战争爆发。小金川,河名,在四川省西部。迈,冻结。大府,指总督或巡抚。

3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楼之名A若独B为馀C今日道也D然则楼E之记FGH而孰宜为?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用法不同。

B.伐,功也,指功勋、功业,与成语伐功矜能中的词义不相同。

C.封,指帝王筑坛祭天地及四方山岳之神,这里指泰山封禅,以报天之功。

D.居,指停留、停息,与《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中的词义不同。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颖担任泰安知府时,兴建晴雪楼,后姚鼐同他登上泰山时,恰逢风雪后放晴,姚鼐觉得晴雪之名十分应景。

B.姚鼐与朱子颖仰望巨岳,指点旧迹,远眺河山,泰山风光令二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产生在泰山隐居的想法。

C.姚鼐从京城冒着风雪,历经数县,赶来泰安,登山时,云雾障目,冰雪溜滑:可见登山之不易以及内心之坚定。

D.姚鼐与朱子颖从南麓登泰山,沿着中谷,越过中岭,又循着西谷,到达山巅,与古人沿东谷登山的路径不一样。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35.材料一中,姚鼐认为朱子颖远超他人的事迹有哪些?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温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子颖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馀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

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颖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馀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馀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馀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选自姚鼐《惜抱轩集·晴雪楼记》)

材料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集·登泰山记》)

【注】馀,同军兴,战争爆发。小金川,河名,在四川省西部。迈,冻结。大府,指总督或巡抚。

3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楼之名A若独B为馀C今日道也D然则楼E之记FGH而孰宜为?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指前往、造访,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词义不同。

B.烛,指照亮、照耀,与《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用法不相同。

C.居,指停留,与《富贵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广居中的第一个的词义相同。

D.须臾,指极短时间、片刻,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词义相同。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颖掌管泰安时,兴建晴雪楼,后姚鼐同朱子颖登上泰山,恰逢大风雪后放晴,姚鼐觉得晴雪之名十分应景。

B.姚鼐记叙朱子颖先不畏艰险出入险地,后又出方略,毙贼首,定馀孽,凸显了朱子颖勇猛、智慧、淡泊的品质。

C.姚鼐与朱子颖攀登泰山非常艰难,云雾障目,冰雪溜滑,等登上泰山之巅,又领略到了秀丽、肃穆的泰山夕照图。

D.姚鼐与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看日出时,欣赏到了一幅由积雪、云、日、山峰等意象组成的雄奇壮丽的泰山日出图。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40.结合材料二分析,姚鼐与古人登泰山的路径是否一致?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嘉兴·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戊申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茫然,在选文中指旷远的样子,与茫然若失中的茫然词义不一致。

C越长城之限的意思是界限,与崖限当道者意思相同。

D明烛天南意为照亮,名词作动词,用法与非能水也一致。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学者必有师

B.羽化登仙                             闻者彰

C.当其南北分                           客有吹洞箫

D.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因为长句,歌赠之

4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描绘了皎洁月光下水天一色的景象,表达了畅游之乐。

B.选文(二)首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富有层次感地描摹泰山概貌,为后文作铺垫。

C.选文(二)次段叙写登泰山之艰难和登上山顶后所见到景色的雄浑开阔,目的是突出泰山的高峻。

D.选文(二)末段写观日出情景,以日观亭以西诸峰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视线的变化展现日出过程。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湖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寡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自余为僇人[注],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耻辱。

4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A知是山B之特立C不与培塿D为类E悠悠乎F与颢气GHI莫得其涯;

4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三十九年元和四年是相同的纪年法,乾隆元和都是指年号。

B.《登》文乘风雪趁着、就着,与乘风破浪意思一样。

C.《始》文箕踞是指像簸箕一样,与材料一崖限当道者中的,用法一样。

D.《始》文形释是指形体散释,与心凝相对,此处指作者游览西山时感受。

4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指心中所想到的,梦中也一样梦到,透露了作者完全沉醉于山林美酒中的愉悦之情。

B.《登》文中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了泰山色彩鲜明的夕照图,语言简洁明快,描述形象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富特征性。

C.《始》文作者认为西山是怪特的,与其他山形成对比,也与后文登上西山后的感受呼应,且扣住始得二字。

D.《登》文中作者用待日出”“稍见”“须臾”“日出”“回看等词语,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

4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49.《登泰山记》中作者穿插了郦道元的记载,略说古人登山是沿东边山谷进入,又从古谓之天门溪水带出自己所经过的险峻天门。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赤壁赋》)

材料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选自《短歌行》)

50.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    缕:细丝

B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C.顺流而    东:向东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51.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扣舷歌之

A.侣鱼虾友麋鹿 B.锲舍之,朽木不折

C.惑不从师 D.倚歌和之

52.下面关于文体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B.格律诗按照句数,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登高》从体裁上分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每联对仗,句法严谨。

C.歌行体,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短歌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歌行体。

D.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一般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声声慢》属于中调。

53.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石苍黑色,多平方 B小学而大遗

C.人生几何 D.杯盘狼籍

5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第一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这一段侧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B.《赤壁赋》第二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文气随之跌宕。

C.《赤壁赋》第三段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也是作者借之口表露自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D.《赤壁赋》第四段是苏子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且不把问题绝对化。

55.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使小船漂来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56.下面对《短歌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八句,作者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逝,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B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前四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后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C明明如月……心念旧恩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讲愁,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照应第二个八句。

D.最后四句画龙点睛,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希望人才都来归顺,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运用比喻、典故表达了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绍兴柯桥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材料二:

范雎说秦王(节选)

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箕子、接舆: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秦武王举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方十九岁,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

5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AB知今日C言之于前D而明日E伏诛于后F然臣弗敢G畏也

5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跽,挺直身子站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需先挺直身子,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含义不同。

D.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含义相同。

5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正反面结合来劝谏秦王应当废逐客令。

B.材料二中范雎认为臣子固有一死,如果死亡和受辱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臣子就没什么可担心顾虑的了。

C.材料二中范雎指出秦王目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原因在于对臣子们不够信任,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王室覆灭。

D.材料二中范雎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展示自己的忠心,劝谏语言委婉周密,恳切动听。

6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61.自古以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都是治国理政绕不开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李斯和范雎各自论述的侧重点。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金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没而大道,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选自姚鼐《赠钱献之序》)

材料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秦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62.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A敝也B杂之C以谶纬D乱之E以怪僻F猥碎GH又讥之

6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衰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词义不同。

B.折衷,指取正,作为判断事物的准则,也可为调节使之适中,此处为前者义。

C至于泰安中的与《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用法意义相同。

D.五鼓,指五更。古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

6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汉代儒学并非绝对排斥的态度,但认为各家只研究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因而就像相互建筑了墙垣,无法贯通。

B.宋代真儒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代和明代在继承宋代儒学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

C.材料二中苍山负雪把山变被动为主动,像巨人一样富有神韵;明烛天南描绘出初升日光直射到南面天空的壮观景象。

D.材料二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与泰山道中迷雾冰滑照应,写出了气候环境严寒恶劣,姚鼐却依然与友人于日观亭等待日出。

6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6.材料一体现了桐城派文人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即坚定地尊宋。请概括姚鼐极力维护宋儒的原因。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衢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6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忧A而不伤B威而不怒C慈爱D而能断E恻然F有哀怜G无辜之心

6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译为,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意思不相同。

B.所以,译为用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意思相同。

C.方,译为违抗、违背,与《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意思相同。

D.已,译为停止、止息,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意思相同。

6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出使用刑法要谨慎,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应从惩罚之列除去,不能超出道义的界限。

B.作者引用尧不从皋陶执法杀人而同意四岳任用鲸的例子,体现先王宽仁为先,忠厚为本。

C.作者结合”“探讨”“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透彻精辟,耐人寻味。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诗经》《春秋》之义,点题鲜明,同时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密而完整。

7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71.你是否赞同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并说明理由。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恃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选自《荀子性恶》)

材料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节)

【注】①恶:古同“乌”,哪里。②伪:人为。

7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是A则夫强者害B弱而夺之C众者暴D寡而哗之E天下日F悖乱G而相亡不待H顷矣。

7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指果真,与《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意思不同。

B.倚,指站立,与《赤壁赋》中倚歌而和之意思不同。

C.君子,在古代有多种意思,这里是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统称。

D.夷,指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民族。

7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所谓的是指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如果人之性善,就用不着圣王和礼义了,所以人之性恶

B.材料一荀子采用对比、比喻、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驳斥了孟子的人之性善,从而立起了人之性恶的观点。

C.材料二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提醒君子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安心供奉职位,崇尚正直行为,其主要目的仍是劝学

D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的著名观点,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也是《劝学》一文中强调学不可以已的重要依据。

7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76.《荀子性恶》中多次强调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简要分析。

23-24年高一上学期·浙江丽水·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 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其肤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77.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驼种树——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行业之义。

B.故吾不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妨害之义。

C.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子之义。

D.早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78.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7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五亩大的住宅,用桑树种在这里,五十个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80.根据选文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种树方式

种树后表现

郭橐驼


其培欲平


他植者

根拳而土易


已去而复顾

81.《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有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甲文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乙文孟子提倡的治国之道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ADF 2B    3C    4(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 5.都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针对的是师道之不传的不良风气,材料二针对的是学疾日久的社会弊病。都用事实来作论证材料:材料一用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事实,和圣人无常师点明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材料二用当时人才不成、乡风不正等事实,提出推行道德礼教的重要性。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充当衙推官,专门管理本州的州学,督导学生,发扬和乐平易的君子之风。

作谓语,衙推官作宾语,宾语后A处断开;

州学是固定名词,作勾当的宾语,宾语后D处断开;

作谓语,生徒作宾语,故宾语后F处断开。

故选ADF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动词,向老师学习。/有专门技艺的人。/老师。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B.“意思相同错误。风尚。/,教导,训导。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C.正确。大概,表揣测语气。/表感叹语气。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真是令人奇怪啊!

D.正确。代词,指一类人。/结构助词,的。句意:郯子这些人。/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否则乡里的年轻人没有处所可以从师学习理解有误,不是没有处所,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而是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如同或像,表示两者相似或相等;,以……为师;,谄媚。

2,城镇;忠信,忠实诚信的人;……,难道……吗?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不良风气,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以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文章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材料二针对此州学废日久的问题进行批判,从反面例子刺史县令不做表率,里闾后生无所从学的方面论述人才不成、乡风不正等事实,赵德秀才”“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的事迹强调了推行道德礼教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甲: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乙: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不如以道德和礼教为首要,而以政令和刑罚为辅助。”想要推行道德和礼教,没有不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潮州的州学荒废时日已久,进士科和明经科,一百多年间,都没有推荐到朝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官员们没见过为乡贡举子举办的乡饮酒礼,没听过举荐欢送贤才时唱的《鹿鸣》歌,忠孝的行为不受劝勉,这也是本地的耻辱啊。(即使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刺史县令不亲自做表率,乡里的年青人没有可跟随学习的地方。这位赵德秀才:沉稳端方不浮躁,很通晓经学,有文采,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议事说理抵制异端邪说而尊崇孔子,可以作为老师。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充当衙推官,专门管理本州的州学,督导学生,发扬和乐平易的君子之风。刺史拿出自己的俸禄作为兴学本金,多余的部分给学生充当伙食费。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阅读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元  获取

8份高一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3-2024年浙江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3-2024年浙江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3-2024年浙江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记叙文阅读汇编

8份高一期中全套价格50 元
8份高一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二期中全套价格50 元

8份高二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三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全套汇编40元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全套汇编50元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全套汇编50元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份全套一模汇编40元


九份二模汇编5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获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