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解读 | 日本战国版“权游”狂揽18项艾美奖,东方故事出海又有新讲法?

文摘   2024-11-13 20:31   广东  

#信号解读

前沿玩乐家们安利近期的宝藏作品,解读热点现象和时下趋势,分享又real又pro的乐趣体验。

本期分享:电视剧《幕府将军》

全文4715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文末留言就有机会获得鹅厂周边!


最近,一部加入大量日语对白组成的电视剧,在今年的艾美奖上狂揽18项奖项,毫无疑问是颁奖典礼上最瞩目的焦点之一。


“1600年,日本最高统治者太阁去世,吉井虎永夹杂在五大老的政治斗争中,而一艘来自于英国的船只抵达日本伊豆,给战国末期的日本带来了权力天平的颠覆。”


这部《幕府将军》可以说是今年的“亚裔之光”,在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上拿下了8.6的高分,获得西方剧迷的一致好评,并获得成功续订 

《幕府将军》剧组斩获18项艾美奖 

(图源:Disney官网 ©2024 Getty Images)


笔者不禁好奇,是什么让幕府将军取得这样的成功?西方人爱看什么样的东方故事?在国内文化产品呈现出海的趋势时,《幕府将军》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该如何从西方视角论述好一个东方故事?


《幕府将军》正式海报

(图源:IMDb)



本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亚裔文化崛起:文化多样性与题材革新

二、故事背景设定: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异世界冒险

三、叙事改编创新:打破西方中心论,重塑救世者形象

四、角色亮点:女性角色在 “男人与马”中的成长与突破

五、跨文化叙事:打造东西方共赏的东方故事



一、亚裔文化崛起:

文化多样性与题材革新


熟悉欧美流行文化的观众们可能会了解到,西方文娱作品的制作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多样性,采用少数族裔演员正是凸显制作多样性的手段之一。不仅是现代都市背景的电视剧,一些西方奇幻和历史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倾向于选用非白人裔卡司,例如《龙之家族》《夜访吸血鬼》《布里奇顿》等电视剧都选用了非裔演员饰演剧中的主要角色。


而在这个文化多样性的游戏中,亚裔似乎一直相对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中;但在2018年以后,许多亚裔题材和亚裔作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在商业上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功,亚裔题材的西方作品才真正在“多样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进步。


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中的亚裔角色

(图源:Photo-illustration by Lon Tweeten; Getty images)


1、海外影视中的亚裔形象和题材变迁


好莱坞对于亚裔的“阉割”和视觉抹黑(Visual Hazing)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臭名昭著,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华裔女性一般会被描述为“狡猾、神秘和诱人的龙女”;男性角色则是堕落的黄脸丑角。


这种刻板印象直到李小龙电影的流行才被打破。李小龙电影的成功为好莱坞的亚裔电影带来了范式上的转变,武侠电影成为了一种亚裔题材中的常青树,不过这也引导向了另一种有关亚裔的刻板印象,将中国和功夫武术强力地捆绑在了一起。


(左)黄柳霜《龙女》(右)李小龙 

(图源:新浪新闻)


而另外一类流行亚裔题材则是家庭片。移民亚裔家庭片的母题是东西文化冲突和移民的身份认同差异,在早期的亚洲家庭片中,这种文化碰撞和兼容和寻根的母题反应得格外强烈,《喜福会》就是典型代表。而后来的《初来乍到》、《摘金奇缘》,虽然在叙述手段和故事重心有所不同,但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加温和、轻松的基调反映了同一类母题。


《幕府将军》显然并非武侠片,也并非家庭片,我们很高兴看到里面的人物角色摆脱了刻板印象式的刻画,并且亚裔题材中的价值观冲突这个母题仍保留了下来,剧中大航海时代的新教徒价值观和日本传统东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可谓是贯穿了全剧。


《喜福会》剧照

(图源:IMdb)


2、亚裔题材对于西方市场的“奇观”性


但在西方观众市场中,亚裔,或亚洲题材,仍然是具有一定“奇观”性质的设定。《卧虎藏龙》在西方获得巨大票房的原因之一是它在中式武打视觉特效上的创新,这是一种奇观;《摘金奇缘》片如其名“Crazy Rich Asians”,一群有钱又疯狂的亚洲人和家庭和他们的价值观是一种奇观;更不用说《最后的武士》或《艺妓回忆录》这种以一个外来者叙述东方故事的故事。


亚洲文化从一开始就被放置在被观察的橱窗上,作为一种不同的奇观吸引着西方观众,这也是一直以来被亚洲观众广为诟病的一点。


幕府将军剧照

(图源:IMDb)



二、故事背景设定:

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异世界冒险


从上述的角度来说,《幕府将军》并没有脱离出东方主义奇观的框架。它改编自1975年的澳大利亚作者詹姆斯·克拉维尔的同名小说。小说一经出版便占据了当年西方畅销小说榜首,它出奇地成功,还在1980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左)幕府将军1980年版(右)小说封面

(图源:豆瓣)


所以,《幕府将军》的故事究竟是哪些成分吸引了西方观众?我认为有两部分组成。


1、异世界冒险框架


《幕府将军》的故事线则基于历史上的关原合战进行展开,但以主角“按针”(历史原型:威廉·亚当斯)作为主要视角,穿插在另一个主角“吉井虎永”(历史原型:德川家康)的政治阴谋中,让整个故事多了一些异世界冒险的感觉。尤其是前三集,花费了半数篇幅来去描绘按针作为 “外来者”是如何在陌生的日本社会生存和适应的过程。


而这种以外来者作为主要叙述视角的异世界冒险框架,其实也更好地给西方观众铺垫了故事设定,按针适应日本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西方观众适应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的过程。


威廉·亚当斯会见德川家康

(图源:搜狐新闻)


在“异世界冒险”这一部分中,按针所遭受的文化冲击主要包括日本民族在“死亡”和服从方面的态度,按针是大航海时代之后西欧基督教新教徒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代表,永远把握主动性、永远不轻易向死亡低头,也正是这种和价值观让他得以抵达日本;这种“向生”的欲望则与被描绘的日本民族的“向死”的精神产生了冲突、并形成互文对照。


《幕府将军》剧中截图

(图源:网络)


2、17世纪日本战国版的《权力的游戏》?


到了剧后期,观众已熟悉剧情节奏,几大家族的政治游戏也逐渐展开。有相当多外媒剧评将《幕府将军》比作发生在17世纪日本战国的《权力的游戏》。


《权力的游戏》也是美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同类”的《幕府将军》会受欢迎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种“政斗”其实也是电视剧的主流题材。


这两部作品确实有些类似:敌对家族权力和战争、史诗般的历史背景、多面的残暴人物、暴力和NC场景。


《权力的游戏》第一季截图

(图源:网络)


但将两部作品它们之间的差异点要远远多于共同点,《幕府将军》结束的节点设置在大战前夕,观众最期待的关原合战并没有到来。《幕府将军》的高潮不是物理式的破坏,而是平静的,甚至多了一些东方式的禅意。这一点也与剧中一位女性角色——鞠子夫人的塑造有关,这一点将会在后面说明。



三、叙事改编创新:

打破西方中心论,重塑救世者形象


《幕府将军》小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世纪80年西方对于日本文化的印象。


然而,原著从西方男性主角的角度讲述、并且具有“西方救世主”隐喻的作品在2024年看来毫无疑问有些过于陈旧,并且还很可能会遭到亚裔的谩骂和抵制,因此,如何以一种更贴合现代的价值观来讲述一个可能有些老旧的价值观的故事,就成了改编的主要任务。


1980年老版的《幕府将军》是由加拿大改编的,电影也有大量日文对白,但没有被翻译成英文字幕,因此电影将观众置身于与男主“按针”同样的境地:他听不懂的部分,观众也听不懂,这在当时属于电影的“创新性”之一。2024年新版补充了各方视角,这使得信息量和剧本体量更加丰富。


官方给出的人物关系图

(图源:FX官网)


虽然按针是主角,也是故事的主叙述者,但他在《幕府将军》政斗主线中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极其有限,从观感来看他就是战国末期被政治家们所利用的一颗被动的棋子,因此他的角色也从白男救世主降格为一个日本历史的外来叙述者。


尽管从剧情的细枝末节仍然能看到一些白人救世主的桥段,但剧本又会非常聪明地给按针增加各种磨难和吃瘪的剧情,从而降低这种救世主情节可能会带来的傲慢观感。


新旧两版的布莱克索恩·按针

(图源:IMDb)


当然,本剧没有逃出亚洲观众诟病已久的“白男配亚女”的设定。但其实从整个剧情来看,按针和他的日本妻子藤小姐止于情分,他主要的感情线对象还是鞠子小姐,并且,他们之间的感情线铺垫流畅,并且还丰富了鞠子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


《幕府将军》剧照

(图源:IMDb)


白人救世主一直都是西方,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叙事经典套路,而近几年,白人救世主的论调不再像以前受欢迎了,好莱坞也在尝试去脱离这种救世主叙事,其中一个例子便是维伦纽瓦的《沙丘》。


《沙丘》的小说也就是关于一个白人人物(保罗)和其他族裔(土著弗雷曼人),前者将后者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直到他自己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电影维持了原著的设定,在《沙丘2》中,白人领袖堕落黑暗反派,让这种讽刺白人救世主的隐喻更加明显。


《沙丘2》剧照

(图源:IMDb)


《幕府将军》也一样,通过将英雄变成“恶棍”来去除西方中心论的傲慢,只不过《幕府将军》中按针甚至是被刻画地愚蠢和粗鲁,尤其是在首集,按针几乎就是个在不停尖叫、 傲慢和无知的丑角,甚至到了后期,他仍然只是一个被吉井利用的棋子的角色,在这里,这种白男救世主的降格更加直白。



四、角色亮点:

女性角色在 “男人与马”中的成长与突破


《幕府将军》是一个封建统治时代“男人与马”的故事,女性在此类故事中似乎都会遭遇边缘化的命运,成为政治游戏的注脚。但令人惊喜的是,《幕府将军》中的许多女性角色——鞠子、藤、落叶,甚至是花柳地的艺伎都在故事中占据了十足的分量,她们不再只是夫家的附属,而本身就是权力的游戏的玩家。


藤和鞠子

(图源:IMDb)


女性主义在今天的文娱作品中已经不是一个新命题了,欧美影视往往更加注重刻画女性独立成长线。 相信看过《权游》的观众都不会忘记里面塑造的生动立体的女性角色,而《权游》的烂尾之所以臭名昭著,其中一个原因也正是它对待丹妮莉丝的方式让观众不满,直接毁掉了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不知道是否是想挽回这点,它的衍生剧《龙之家族》在女性角色塑造上花费了更多功夫(尽管最终效果可能并不那么如人意)。


《龙之家族》花了大篇幅塑造的双女主的友情线

(图源:IMDb)


说回《幕府将军》,户田鞠子这个角色,无疑是本剧中最亮眼的存在,无论是她的人物弧光还是演员的表现,都给这部剧添加了不一样的质感。剧中鞠子担任按针的翻译,因此在日语和英语对白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戏份,而译者这个角色也象征着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钥匙。


如果说按针是故事的叙述者,吉井是游戏的操控者,那鞠子则是剧情的核心,后半部分的剧情重心围绕她展开。


特别是第5集,编剧用了一整集的时间交代了鞠子的过往,回顾了鞠子作为叛徒家族的独女如何在幸存下来,而这种幸存又如何对她造成了不幸,以至于死亡才是一种奢侈。


鞠子的诗,便是剧中日本“向死”精神的最好注脚

(图源:网络)


而带给剧本张力的不仅仅是她屈折的过往,还有她的天主教徒身份和赴死的欲望之间的矛盾,这种冲突性在大结局达到最高潮,以她的死亡为句点,剧集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事实上,在17世纪的日本,贵族女性被严格限制与家族以外的陌生男子接触,玉子并未和按针的原型威廉·亚当斯见面。鞠子,和其他女性角色成长弧光的丰富,则给这个传统封建男权社会的故事中注入了时代性和新的人文意义,这对于西方观众中是喜闻乐见的。


《幕府将军》剧照

(图源:IMDb)



五、跨文化叙事:

打造东西方共赏的东方故事


倒回开头,在文化产品面临出海的趋势的今天,属于东方的文化产品要如何跨越文化壁垒?如何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从这个点出发,《幕府将军》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提到跨文化交流,也许很多人第一反应的是“文化折扣”理论:文化差异越大,对于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吸引力会大大降低,因此好莱坞以往的文化产品出走全球市场的一个策略就是推广普适性的价值观。《幕府将军》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文化折扣理论的失效?


我想不是的。首先,《幕府将军》的原著在西方就有一定的传播基础,作者克拉维尔显然对日本历史相当了解,因此提供了相对中立和更加细致的刻画,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西方人眼中的日本,而1975年日本经济发展也让它的流行文化在海外开始了初具规模的传播。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对于西方来说并非是完全陌生的。


《幕府将军》的确是一个异域故事,但作为一个畅销文本,作者和编剧在一开始就预判了西方受众可能对于日本社会不完全熟悉这一个特点,布莱克索恩·按针作为主视角的加入正是为了完善这点,如果故事的视点由按针完全转为吉井或是鞠子,可能不会在西方有如此大的受众。并且,日本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十分相似,这也有利于减低西方受众的理解难度。


再者,该剧在2024年的新改编,丰富了众多女性角色的成长故事线,使剧更符合现代年轻西方观众的口味和价值观,而这些内容其实是具有普适性的,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理解。


最后,回到最根本的,或许有点陈词滥调的,但也许是被这部剧的评论者忽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故事的易懂性。《幕府将军》并没有给观众设置太高的观看门槛,其中的对话和叙事其实相当直白易懂,也没有过度铺垫的伏笔,故事节奏明快、主线清晰还没有太多废话文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剧本。


《幕府将军》作为一个能体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品,它其实并没有做多么复杂的改编,相反的,它仍在阐述一些普适性的价值观的普适性,并且将一个故事讲得流畅、易懂,有的时候,这就足够了。



编辑:杨君鹏 郑玮

往期推荐

本文为【未来信号空间站】高校研究员的研究成果

不代表【银河系洞察基地】运营者的观点和立场

图片来源:互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或注明来源


银河系洞察基地
来自IEG市场与用户研究部,捕捉兴趣新鲜事,分享鲜活娱乐体验,传递年轻人真实心态,做你的专业玩乐能量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