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禾,右火。
在秋天,禾苗会燃起一把“火”?
古人为何如此造字,需要去秋天里寻找答案。
金秋时节,沿着黄河两岸循河而上,一路看过去,丰收的图景,如诗如画亦如歌。
A
河水在左 稻田在右
青铜峡市唐滩村的稻田里,还没有大机器进行收割,近千亩稻田,安静地等待着属于它们的丰收时刻。
走在缓缓流淌的黄河水与稻谷之间,不需要言语表达,只需要去看、去听、去感受。
河水充满着安静的情绪,就这样向前流淌着,不疾不徐、不争不抢,遇到河道中央的滩涂、沙洲挡了路,便优雅而含蓄地打个转,回旋着掠过。
放眼望去,大河奔流,滔滔向前,终于无可阻碍。
饱满的稻谷都低着头,向养育它们的大地致敬。
这是一场为了告别而进行的隆重仪式。
经历了春的播种,那时节有深埋在泥土中的期待;经历了夏的生长,那时节有向着天空的挺拔;迎来了秋的收获,这时节有低头沉思的回味。
这是季节交替的延续和绵亘,这是时节更迭的新生与使命。
走进稻田,越往里走,越会感觉到,人也是一株稻谷。
站在大地上,长于天空下,天地之间,需要并保持着一种直立的姿态。
B
成熟在前 收获在后
“轰隆隆”的机器声,像是军鼓密集敲击、骤然拉起的高音符。
这段“高音”的“指挥家”,是22岁的柴黎明。
黑色的外套上,挂着顽皮的稻壳、娇羞的叶片和胆子很大的土屑。
穿过如礼花般飞舞的稻壳、叶片,柴黎明冲上田埂,看着田野里的收割机,大声提醒:“边上的也收整齐,不敢漏了!”
操作机械的收割手没有说话,而是用一个漂亮利索的转身给出了回答:颗粒归仓。
三趟来回之后,收割机停在田埂边,伸出的臂筒“哗啦啦”地把稻谷送到等待装载的货车上,宛如钢琴协奏曲高潮部分的快节奏连弹。
柴黎明跑到货车旁,仰起头,看着好似从太阳上倾泻而下的稻谷,脸上的笑容,如日光般灿烂。
C
手里有粮 心里有账
58岁的徐立信不喜欢站着,喜欢走动;不喜欢说话,喜欢算账。
任由身边的机械穿来驶往隆隆鼓噪,眼前的卸粮筒输送稻谷沙沙作响,远处和近处的村民哈哈大笑着相互打招呼。徐立信都不为所动,抱着膀、眯着眼、踱着步,默默盘算。
“今年雨水多,对稻子是好事多于坏事。你看这一亩地,亩产至少1200斤到1300 斤,我看,还能更高些……”徐立信眼睛里闪动着自信又踏实的光。
“现在一天能收40到50亩地,进程不算慢了。沃得型收割机一天的费用是70元,你看还有用久保田式的,但还是沃得的多。为啥?沃得的整体要比久保田的马力大,速度也更快;收割机的割刀直径要大一厘米,可别小看这一厘米,有时候就是这一厘米,收一亩地就可能少跑一趟来回。再算笔账,一天又能省出一到两台机器的费用,这笔钱不就装回农户的腰包里了……”
几句话,徐立信的角色从熟稔的庄稼把式,跨界到农机专家,再出圈成了村集体的会计。
还不只于此,像徐立信一样的万千农户们,都是手里有粮、心里有账、眼前有希望的耕耘者、劳作者、收获者。
D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最富青铜峡。
青铜峡的稻收,给金秋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2024年,青铜峡全市种植水稻2.56万亩,亩产为630公斤,总产达到1612万公斤,水稻单价1.47元/公斤,产值可达到2369万元。
如何增收,青铜峡农业部门如数家珍——
水稻精量穴播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每穴播种数量,优化种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科学施肥增效: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水稻智能化栽培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精准管理和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机械化作业: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提高收割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成本;
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黄河岸边的青铜峡市,把水和地、水和粮、水和人的故事,用稻谷讲出来,还起了个全国皆知、闻名遐迩的名字——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E
秋之一季 至此始丰
秋天的色彩,从来不是一种。
从空中俯瞰下去,图画就这样铺陈舒展,绵延开拓,从方寸之地,至万里之疆。
绿色浓密深沉,红色绚丽烂漫,而黄色则灿烂充实。
有柴黎明、徐立信一样的农人,在大地上给自己一年的辛勤努力、点滴汗水画上最圆满的句号。
一颗颗谷粒、一亩亩稻田,是大写的“丰”字最生动的落笔。
原来,这才是秋天最丰盈、最充沛、最饱满,也最动人的底色。
这是秋天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这是长河和大地年复一年的组合,这是水流与田野日复一日的配合,这是时节与农人时复一时的融合。
只有在秋天,作物才真正成为农人最默契的伴侣;也只有在秋天,农人才真正成为作物最坚实的依靠。
突然觉得,文章开头的拆字法实在不够深刻:在“禾”的旁边,其实是个“人”字——
那两点,是挥舞着的、高举着的、拥抱着的双手。
秋至此时方始丰!
回顾往期内容
编辑:小观
审核:观哥
排版:宁夏观察
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