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降雨、路面积水、马路“平地成河”、居民出行不便……为解决吴忠市青铜峡市城市内涝、城市雨污混流管道排涝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更有效地利用降雨,打造“雨多可吸、雨少可放”的“海绵城市”,该市使出了“绣花功夫”,用上了“根雕手艺”,蓄好“天上水”管好“地下水”。
A
大块头有容量
直径1.8米的管道
确保排水畅通无阻
青铜峡市永丰路(古峡街-109国道)施工现场,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正在作业,6.9米深的坑道内,一根直径1.8米的排水管道缓缓降落,地面上操作吊车的工人技术动作熟练而精准,仿佛起吊、移动、下落的不是一根重约8.6吨的“大家伙”,而是一块孩子玩耍的积木。
管道落地,才能更直观地看清眼前的庞然大物:直径1.8米,一个成年人可以不低头、不弯腰走进管道内,伸展双臂也不会触碰到管壁。
“随着雨水收集的逐渐增多,管道的直径也会越来越大,到末端的部分,需要1.8米的管径,才能保证收集的雨水畅通无阻地顺利排出,不会出现‘水泄不通’的问题。”负责现场施工的宁夏浩鑫遇通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余风涛介绍,施工前他们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从管道起点到末端,有层次有步骤地增大管径,再通过顶管作业机、盾构机,随时观测配合地下打土钻泥的全过程。同时,为了保证所有管道无缝对接,在连接时每根管道后端都有4台千斤顶,1毫米1毫米地往前顶进施工,保证管道从始发点往接收点顺利、正常运转顶进,严丝合缝、水泄不漏。此外,在管道埋设的始发地方有一个经纬仪,能够保证顶进管道的作业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不会跑偏。
几乎听不到声响,两根直径1.8米的管道“手牵手”般连通,平稳顺畅,甚至连管道外壁蹭上的手掌大小的湿泥都没有震落,余风涛和检查管道的工人擦掉湿泥,继续下一站的工作。
B
社区改造“有里有面”
下雨路面不积水
环境优美像公园
地下施工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地上安居的故事,要听听小区居民的心声。
家住青铜峡市裕民街道银河社区的汪金兰今年68岁,看上去像只有五十多岁。“我们小区环境特别好,各种健身设施很齐全,社区服务也很到位,住在这里特别舒心。”冬日的暖阳照在汪金兰脸上,她的笑容也如阳光般灿烂。
63岁的王生银喜欢每天早起遛弯,在小区里一走就是两个小时。“现在晨练,公园我都不去了,自家小区里有树有凉亭、路面宽阔平整,健身器材也多,越走心情越舒畅。”王生银笑着说,“小区改造前,一下雨地面就会积水,小孩和老人出行特别不便,改造后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踩到水坑了。小区环境优美,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
道路四通八达、广场宽阔敞亮、景观树欣欣向荣、停车位井然有序,还增添了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自从青铜峡市开始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后,银河社区和其他多个小区的成功改造,不但让居民们最直观地享受到了小区焕然一新的实惠和成果,更提升了青铜峡市整体的城市形象。
C
防御城市内涝
拿出“绣花”功夫
为雨污分流打通“毛细血管”
近年来,青铜峡市年降雨量逐年增多,2023年全年降雨量达到200毫米左右,部分城市内涝点最深积水达到30厘米,原有的城市雨污混流管道排涝承载能力明显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雨污分流建设,青铜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谋划相关领域项目并向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申报国债资金,分别实施青铜峡市汉延渠城市分区排水防涝应急能力改造提升项目、青铜峡市罗家河城市分区排水防涝应急能力改造提升项目、青铜峡市城市东区市民聚居区排水防涝应急能力提升项目和青铜峡市惠农渠城市分区排水防涝应急能力改造提升项目,四个项目总计新建dn200—dn1800雨水管道60.88千米,配套建设雨水收集池54座(总容积10300立方米)、检查井1720座、雨水口2900个,还进行了道路破除及路面恢复等。
青铜峡市住建局防洪排涝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何利兵说:“整个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推进全市雨污分流建设,新建的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为2年,可确保青铜峡市在发生50年一遇的极端降雨时不发生较大的城市内涝,切实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保护全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汉延渠城市排水分区汇水面积为4.42平方公里,当降雨等级为1毫米时,就能产生2298.4立方米的雨水,4个排水分区则产生10038.4立方米雨水总量。如何及时地将这10038.4立方米甚至更多的雨水从城市排出,就是对城市防洪排涝的考验。”青铜峡住建局党组成员、重点项目专班主任曹严宁,拿着以青铜峡市为例的排水分区雨量汇总表易涝点工作台账,清楚明白地解释了不同降雨等级下的城市积水面积。
“如何通过考验,我的理解是要拿出‘绣花功夫’,使出‘根雕手艺’,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曹严宁说,“比如路边不起眼的雨水口——井篦,是收集城市雨水的第一道环节,秋冬季节,落叶、杂草会堵塞雨水口,施工时要一个一个清理。路面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检查井,是工人检修、清理排水管道的入口,检查井需要定时掏挖井内和管道内的淤泥,保证管网通畅。”
地下的工程看不见,地上的便利看得见,不但看得见,还要让居民享受到、体会到、感受到。青铜峡,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千年古城,是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引黄灌溉古渠系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青铜峡市用“绣花功夫”“根雕手艺”和对百姓群众的悉心服务,让这座伴水而生的名城再次书写了崭新的“水文章”。
回顾往期内容
编辑:小观
审核:观哥
排版:宁夏观察
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