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眶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直径为2.4厘米的眼球本应舒适地安放,然而62岁的王先生的眼眶尖部却意外地藏着一个3×3厘米的肿瘤。这个肿瘤不仅夺走了他的右眼视力,还不断压迫眼球,几乎要将其推出眼眶。
幸运的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刘仲涛主任医师团队勇于创新,成功实施了宁夏首例神经内镜下经眶入路切除颅眶肿瘤手术,这项开创性的手术,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的巨大创伤,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A
患者右眼失明外凸夜不能寐
一查眶尖肿瘤竟比眼球还大
王先生来自同心县,7年前,当他注意到自己的世界开始变得模糊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将开始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
“我当时以为只是老花眼,或者是用眼过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意识到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要严重。”起初,视力下降并未引起王先生足够的重视。后来,他的视力问题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右眼完全失去了视力,“我开始感到害怕,我的世界变得一片黑暗,我没法看电视,甚至没法识别家人的脸。”
随着右眼视力的丧失,眼球疼痛和外凸的困扰接踵而至,“严重影响外观不说,最难熬的就是疼痛让我夜不能寐。”这些症状终于迫使他走进医院。
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检查,医生发现了问题的根源——王先生右眼眶内及眶尖部位长了一个肿瘤,这个约3×3厘米的肿瘤被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在颅内相对常见的良性病变。然而,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位于眶尖的肿瘤对王先生的眼球造成压迫,导致失明和疼痛。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在早期不易被发现,它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直到体积足够大,开始压迫周围组织,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才被发现和重视。对于王先生而言,这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失,如果当初能及时就医,或许还有机会保住右眼的视力。
手术移除肿瘤不仅能减轻他的痛苦,还能改善他的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眶尖部这个“弹丸之地”结构复杂,且血管瘤位置特殊——紧邻视神经等多条神经和血管,手术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其表面仿佛被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缠绕,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B
传统手术要开颅风险极大
白衣天团“割双眼皮”摘除肿瘤
“患者的肿瘤生长在眼球后方,位置很刁钻,而且这个位置被眼眶骨壁所环绕,病情着实棘手。”面对这一复杂病例,传统手术方法需要开颅,不仅创伤大,还需要牵拉脑组织,经过复杂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手术存在相当的难度和风险。
刘仲涛和他的团队对王先生的病历资料和CT、MRI影像进行深入分析后,精心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微创手术方案。鉴于肿瘤体积较大,术中难以充分暴露,他们决定采用眼眶入路,即通过眼眶内侧进入,利用眼眶内的空间进行手术,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彻底分离并摘除。
要知道,在神经外科领域,切除位于眶尖及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常被视为“重大手术”,尤其是那些与视神经紧密粘连的肿瘤。
该院神经病学中心外科病区的主治医师刘文庆解释说:“眶尖区域非常狭窄且深邃,形似一个倒置的椎体,超过90%的控制眼部的神经和血管都通过这里进入眼眶,并且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紧密相邻。因此,在这个解剖结构极为复杂的区域,即便是微小的肿瘤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症状,尤其是对视神经的影响。”
手术操作空间极为有限,且这是首例此类手术,对医生们来说,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在手术前,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患者头骨的精确模型,用于模拟手术过程。“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它让医生能够在实际手术前,对患者的眼眶结构有直观的了解,从而规划出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操作步骤。通过模型,医生可以预测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刘文庆说。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在患者右眼眶外侧,即眼睑外眦处,精心制作了一个约3厘米大的微创切口,这种切口方式类似于双眼皮手术,旨在最大程度减少外部创伤。随后,我们轻柔地将眼球拨开,制造出约1厘米的间隙,以便暴露眼眶内的肿瘤。这一步骤要求极高的精确度和细腻的操作技巧,以确保眼球不受额外损伤。”刘仲涛详细描述了手术的实施过程。
随后,他将神经内镜置入眼眶内。“神经内镜提供了较宽的视野范围,即便入口仅有1厘米,也能让医生清晰地观察到整个手术区域,无死角地进行操作。”
在神经内镜的辅助照明和放大功能下,医生们运用磨钻和细吸引器等微创手术工具,逐步磨开骨头,细致分离神经,最终历经3个多小时成功完整切除肿瘤。
C
多项医疗技术开创宁夏先河
微创手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回顾往期内容
编辑:小观
审核:观哥
排版:宁夏观察
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