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观察】他在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中加入宁夏“智”造

时事   2024-12-09 16:58   宁夏  

浙江嘉善县,东邻上海,南连嘉兴,北靠苏州,素有“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的美誉,是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宁夏海原县80后李存英在这里开办了嘉善福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善福广电子科技),还在越南开办了工厂,生产的金属零部件覆盖国内外知名品牌手机、电脑、汽车等厂商,年销售额近4亿元。
在上海、浙江打拼了20多年,李存英经历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最终在大都市站稳了脚跟。在创业的同时,他还用大爱回报家乡,带领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




A

怀揣800元离乡

从打工到创业

业务“浴火重生”

年销售额近4亿元

“你的厂区有多大?”

“不大,也就几万平方米吧!”

“每年的销售额有多少?”

“销售额不算高,将近4个亿吧!”

……

11月21日,在与嘉善福广电子科技总经理李存英的对话中,他的回答低调得令人惊愕。

1980年,李存英出生在海原县关庄乡庙湾村,初中毕业后考入原宁夏粮食学校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因家境贫困,每到寒暑假,他就四处打工赚生活费。“最苦的要数做装煤工,一天下来每个关节都像脱臼了一样疼,但第二天还要坚持。虽然一家人都很努力,但我和哥哥毕业后,家里还是欠下了几万元债。”


“走出大山,想去机会更多的城市试试。”这样的想法在毕业后愈加强烈。2002年,怀揣着借来的800元钱,李存英坐火车来到了上海。为了省钱,他在上海郊区找了一间民房的储藏室暂住,每月房租70元。交不起咋办?就帮房东阿婆打水、种菜,一天只吃一个馒头。

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李存英四处求职,处处碰壁。直到3个月后,终于进入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别人不愿意干的活我都抢着干,慢慢积累经验。”李存英说。2003年3月1日,他进入另外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对行业发展、工厂运营有了深入了解,也结识了很多行业内的企业家,便决定开始创业。

2007年,李存英拿出全部积蓄,又借贷融资,成立了上海智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主营电脑配件产品,赚取了第一桶金。后来,又在圈内贵人的帮助下,筹办了表面处理公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4月22日,李存英在上海的厂房被一把大火烧毁,直接损失近4000万元。这一刻感觉天塌了,刚刚盈利的企业背负起巨额债务,是从头开始,还是偃旗息鼓?经过一番挣扎,李存英决定从头再来,投入180万元组建了一条国外知名手机生产线,主动找到这家企业谈合作,通过不断努力,一路做到了华东片区,生产的金属零件组装完就销往全世界。

随着业务的扩展,原厂有点“挤”了,李存英就从上海金山搬到了浙江嘉善,扩厂后又建了17条生产线,主要生产电脑连接器,员工增至上百人。

“没有这把火,也许我不会破釜沉舟。失败了很多次,但好在成功的案例比失败多。如果刚开始就知道创业有这么艰辛的路要走,未必能坚持到现在。”李存英说。

B

创办多家公司

产业扩展到越南

产品覆盖国内外知名品牌

2023年10月,李存英将产业扩展到越南,成立了越南福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他一步步在商海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创办的六七家企业产业链上各有关联,又各具特色,核心业务涵盖电子专用材料销售、金属材料表面处理销售、机械设备研发等,产品覆盖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他特别注重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在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机械设备研发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每隔两个月,我都要去一趟越南。”几天前,李存英刚从越南回来。“近20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实现全智能化的要求,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包括科技领域突破还有一个过程。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中国智造’会走向全球。”

李存英还对未来提前规划:“未来,公司将加大对人才、技术、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等方面的投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快,我们也在扩展更多领域,如半导体、医疗器械等,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

C

反哺家乡父老

带动年轻人就业增收

公司近百名员工是宁夏籍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在李存英心中,那座小山村承载着他浓浓的乡情,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刚到上海打工时,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六百元,到2003年后半年,一个月能拿到两三千元。“我把大部分工资寄回家,那时候农村家庭年收入也就几千元,打电话让年轻人来上海工作,却没人相信那是正经收入。”2004年快过年时,母亲给他打电话,边打边哭:“你不能干违法的事,千万不能,不行就回来。”一番话让李存英哭笑不得。为了多挣钱,他一直没回家过年,但面对“非议”,他还是决定回去一趟。

2004年年底,李存英回到家乡,提着礼物挨家挨户拜访,讲述他在上海的工作、生活,希望有人能跟着他到上海打拼。但好说歹说,只有一个人愿意去。“2005年下半年,我哥也到了上海,然后有其他亲朋、村里的年轻人跟着过来。如今,村里有四五十人在上海、江浙一带安家落户。”李存英说,“我的企业里有近百名宁夏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30%,一些还成长为了中层管理人员。”

“我和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了,但家乡还有很多老人、孩子需要给予关爱。”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年回海原县两次,为关庄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贫困学子送去助学金和节日祝福,为庙湾村70岁以上老人及特困人员送去取暖和生活物资,为全乡残疾人捐赠生活物资,帮助家乡人销售羊肉、土蜂蜜等。还为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及云南偏远山区的学生、大病患者捐赠善款。最近,他又订阅了50份2025年《新消息报》赠送给银川市西夏区华西希望中学。据不完全统计,李存英个人和企业为海原县及社会捐赠的公益金和物资累计超200万元。

在工厂车间墙壁上,挂满了从家乡寄来的锦旗。“感谢李叔叔为我们学校捐赠书本和校服等物品……您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受资助的学生殷雅楠写信感谢道。

创业致富,反哺家乡,热心公益,帮扶乡亲,李存英的故事还在继续……

 新消息报记者 陈秀梅 倪会智 
见习记者 孙郑涛 王强 文/图


回顾往期内容

【宁夏观察】年轻人,不要在“吃谷”中迷失
【宁夏观察】他让4.7万亩盐碱地长出了红高粱
【宁夏观察】福建这家宁夏餐厅很“宁”
【宁夏观察】点赞92岁的他,退休后撰写10部专著
【宁夏观察】张利:我想给宁夏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宁夏观察】重生之我在“世界超市”义乌“带货”2个亿
【宁夏观察】哇喔,挖藕
【宁夏观察】银川适老化改造“焕新”补贴真贴心
【宁夏观察】宁夏残联助力“马骏们”追光逐梦
【宁夏观察】吕志浩:让宁夏葡萄酒更“潮”黄牛肉更“鲜”
【宁夏观察】大雾频频“登场” 出行“雾”必当心
【宁夏观察】“我想打造一个来自宁夏,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宁夏观察】走进六盘山实验室探秘“宁夏智造”
【宁夏观察】全国“村BA”刮起宁夏风
【宁夏观察】宁夏美酒美食打开“老闽”的味蕾
【宁夏观察】青铜峡要“面子”更要“里子”
【宁夏观察】红寺堡“秦腔演唱会”吼出圈
【宁夏观察】解码宁夏首个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
【宁夏观察】宁夏一所高校三位学生英烈
【宁夏观察】大山里的90后守村人……
【宁夏观察】他们“复活”石嘴山瓷器
【宁夏观察】 宁夏小伙凭什么能让“运-20”飞上天?
【宁夏观察】黄河几字弯边,宁蒙联手织“魔方”锁住毛乌素
【宁夏观察】吴夏蕊:把“植物黄金”推广到中亚
【宁夏观察】她在“一带一路”上绣出宁夏故事
【宁夏观察】直击西吉夜捕野猪
【宁夏观察】开在黄河古村落里的音乐周




编辑:小观

审核:观哥

排版:宁夏观察

        融媒体工作室



宁夏观察
深度观察宁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