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上海市各区、校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阅读汇编
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浦东新·期末)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渔家傲”是这首词的 ;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号 。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延续了李清照清新活泼的词风,有一种柔婉之美。
B."路长日暮"用来比喻人生少年,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词末三句话的意思是大鹏鸟正乘风飞向九万里的高空。风突然停住了,我这艘蓬草一样轻的小船该如何吹去三座神山。
D.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空有才华,不能为世人所用,加之长期漂泊,更感到彷徨无计,唯有通过幻想,向天帝倾诉,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嘉定·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饮酒》的作者是东晋的 。
4.对《饮酒》一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人名),诗中的“周郎”指 (人名)。
6.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古物“折戟”引出对历史的感叹。
B.前两句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受。
C.后两句从正面指出东风帮助周郎取得胜利。
D.诗中“二乔”的命运折射出东吴的命运。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静安市北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本诗的体裁是 ,作者自号“ ”。
8.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C.颈联用“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而一场烧了三个月的大火是阻断家书的原因。
D.尾联用“搔更短”和“不胜簪”表现诗人的苍老之态,可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
二、文言文阅读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浦东新·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⑤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⑥之操⑦,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⑧。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①伯牙:古代传说中春秋时代人。②钟子期:传说中春秋时代人。③洋洋:形容浩大的样子。④卒:同“猝”,突然。⑤援:拿。⑥霖雨:连绵大雨。⑦操:琴曲名。⑧趣:旨趣,意旨。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
A.志想象犹吾心也 必先苦其心志
B.洋洋兮若江河 若儿戏耳
C.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其人舍然大喜
D.更造崩山之音 汝心之固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12.两篇文章都选自《列子·汤问》,从体裁上看,两篇文章都是A 。【甲】文借讲故事说明的道理是B ,【乙】文借助讲故事说明的道理是C 。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黄浦·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
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②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其幸甚!
(选自蔡襄《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惮:怕,畏惧。
13.甲诗作者是 (人名)。
14.解释加点字词
(1)衡于虑
(2)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对画线理解正确的一项时( )
A.现在天下存在的疾病,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
B.现在天下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疾病比作它。
C.现在天下存在的问题,我请你把它比作疾病。
D.现在天下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
17.甲诗中作者认为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这一偶然因素,表达 可以造就英雄人物的观点;乙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述 造就人才的作用,证明若想要成就大业必先经历苦难磨练;丙文论述了治理国家应“ ”的观点。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金山·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③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尔也:而已。③圹(kuàng):原野。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委而去之( )(2)兽之走圹也(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0.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想要的就要给他们,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聚集,统治者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B.人民所想要的东西,就把它们聚集起来给人民,人民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C.人民所想要的就要给他们,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聚集,人民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D.统治者所想要的东西,就把它们聚集起来给他们,统治者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21.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B.乙文将论证范围从政治引向军事,提出作者的治国之道。
C.甲诗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D.丙文把“失其民者”与“得其名者”进行对比,阐述了观点。
22.甲诗中的“ ”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乙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丙文中有形象地描绘,这个句子是:“ ”
23.甲诗和乙、丙两文表现的主旨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 ,乙、丙两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要 。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崇明·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24.【甲】文是由 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勾践伐吴( )
26.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B.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C.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D.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27.【甲】文画线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乙】文勾践为了不“忘会稽之耻”,他 、节衣缩食、 、关心百姓,最终打败了吴国。【乙】文越王勾践的故事能够论证【甲】文中 的观点。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嘉定·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8.本文选自《孟子》,它是 家经典著作。
29.翻译下列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章结尾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嘉定·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
②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①。”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②,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豚:小猪。②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喻众人随声传闻。③翕赫:此指轰动、惊动。
31.解释句中加点词
(1) 顾空桑中有土( ) (2)盲者得视( )
3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33.“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的原因是 和
34.下列分析本文主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不应有盲目崇拜的心理 B.人们不应该听信荒谬的传闻
C.人们不要去做祭树拜神迷信行为 D.随意种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企生赴死
桓南郡①既破殷荆州,收殷部下十许人,咨议罗企生②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使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④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⑤之。
(选自《世说新语》略有删改)
【注释】①桓南郡:即桓玄,桓楚开国皇帝。②罗企生:时任咨议参军。 ③市:刑场。④嵇绍:嵇康的儿子。嵇康被诬害处死,但嵇绍累升至散骑常侍。⑤宥:宽恕,赦免。
35.【甲】文选自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史记》,作者是汉代的 (人名)。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已而之细柳军( ) (2)桓又使人问( )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三军的情况意在突出霸上、棘门军队戒备松弛。
B.【乙】文企生引述嵇绍的故事是希望桓玄不要伤害他弟弟。
C.【甲】文结尾汉文帝称赞周亚夫,表现他的开明、识大体。
D.【乙】文桓玄因为待企生厚,杀之前两次遣人问话罗企生。
39.两文都与“拒绝”有关:【甲】文周亚夫的军队“拒绝”随意打开营门,侧面体现了周亚夫(1) 、(2) 的“真将军”形象;【乙】文罗企生宁可赴死也要“拒绝”篡权者桓玄的谢罪求生,表现出罗企生(3) 的精神品质。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静安市北中学·期末)对比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40.【甲】文选自 家经典著作《 》一书。
4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卒得反国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3.【甲】文论证了(1)“ ”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证明了【甲】文中(2)“ ”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3) (用自己的话回答)。【甲】【乙】两文都谈到了(4) 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填一个字)。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浦东新实验中学·期末)【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天时不如地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4.甲诗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作者是战国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6.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47.甲诗中的“ ”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 ;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 。
(23-24学年上学期·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①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②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不谬也。
——编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佐领:清朝八旗兵官名。②就:靠近 ③绠:绳子。
4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故草木不生( ) (2)不谬也( )
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50.(1)首句“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与下文“凿井”缺少必要联系,需要补充一些内容。下列各项中所补充的内容最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
A.驻守城中,往返取水不便。 B.河水人畜共用,不卫生。
C.夏天的河水不及井水清凉。 D.河水不及井水清亮甘甜。
(2)由此看来,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
51.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启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事物之间相互都有联系。 B.善于观察事物才有发现。
C.观察事物应该透过表象。 D.古书记载往往并不可信。
参考答案:
1. 词牌名 易安居士 2.D
【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A.错误,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错误,“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错误,风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故选D。
9.B 10.(1)凭您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每次奏响乐曲,锺子期就总能听出琴声的旨趣。
11.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12. 寓言 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知音难觅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名词,志趣、心意/名词,意志;
B.两个“若”都是动词,好像;
C.动词,放下/动词, 同“释”,释然;
D.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以:凭。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曾: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翻译为“连……都……”。之:助词,的。毛:草。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2)“曲每奏”是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是:每奏曲。辄:就。趣:旨趣。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的“伯牙”做主语,“游于泰山之阴”做谓语和宾语,因此“伯牙游于泰山之阴”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卒逢暴雨”是动宾结构,做状语,其后应断开;句意: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据此断句为: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空:寓言故事是指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寓言故事。
B空:《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越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C空:乙文通过写伯牙鼓琴,锺子期善听琴的故事,说明了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真正的知音,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最后锺子期破琴绝弦,体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不能变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俞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锺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锺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锺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锺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8元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