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兴化寺园亭》是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著名诗作,其内容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感慨与批评。
这首诗通过描绘兴化寺园亭的景象,隐喻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首句“破却千家作一池”,形象地描绘了权贵为了建造一个池塘,而破坏了上千户人家的情景。
这里的“池”,不过是“兴化寺园亭”中的一个局部组成,却已经“破却千家”,足见其整体规模之大。这样看来,那整个的“兴化寺园亭”又不知会“破却”多少人家了。
这句不仅展现了一种极端的行为,也隐喻了当时社会中权贵阶层为了个人享乐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现象。这种行为的背后,反映出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权力的滥用。
在唐王朝时期,园林景观设计是皇家和贵族展示财富和地位的重要手段。然而,当这种设计建立在破坏民众生活的基础上时,便暴露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第二句“不栽桃李种蔷薇”,则是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进一步讽刺。
通常,人们会在园林中栽种桃树、李树等吉祥如意、有实用价值的植物,所谓春华秋实:在春日里人们可以观赏“桃李”的美丽花朵,之后收获“桃李”可以作为食物。
又或者,在这片土地上,原本可以种植不少的庄稼,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但霸占土地的权贵却偏偏选择种植华而不实的“蔷薇”。
“蔷薇”虽美却带刺,寓意外表的美好掩盖不了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暗示了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美景背后,可能深藏的社会问题。
结尾两句“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则描绘了一个季节更替的画面,并以一种哲理的方式结束了全诗。
秋风起时,蔷薇凋零,只剩下满庭荆棘。“蔷薇”花的凋谢,象征着繁华过后的萧瑟。表面上诗人写秋后园中的景色,实际在告诫这些毁坏百姓家园,大肆敛财的人们,终将得到“荆棘满亭”的可悲下场。
在《题兴化寺园亭》这首诗中,诗人贾岛通过对一座园林景象的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异,以及权贵骄奢的现实。
诗人通过日常语言的运用,从周遭事物中提取出对聚敛行为与权力贵族的讽刺主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艺术表现上,以其巧妙而不浮华的风格,在朴素外表下蕴含的深远意义,体现了其独到之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将个人的感慨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避免因个人的一己私欲而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诗人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唐范阳(今河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 唐代诗人,人称“诗奴”。 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