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映碧林,尘嚣中寻找心灵绿洲——孟浩然《题义公禅房》

文摘   2024-11-17 23:37   陕西  

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全诗通过对义公禅师修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幽脱俗、超然物外的禅意画卷,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高僧义公的禅房,就是他坐禅修行的地方。首句义公习禅寂”,直接点明了义公禅师是一位在空寂山林中修筑了禅房,并习惯于在寂静中修行的高僧。这里的”字,不仅表明了义公禅师长期坚持的修行状态,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接下来,结宇依空林”,则进一步描绘了禅师选择的修行之地——远离尘嚣的深山老林之中,这样的环境无疑更加有利于心灵的净化和修行的深入。

接下来的两句,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禅房周围的自然环境。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则是众多深深的沟壑,这样的景致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又衬托出禅房所在地的幽静与深远。

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也象征着义公心境的高远与深邃。孤峰象征着他的精神独立和超然物外,而深壑则隐喻着他内心的深沉与广阔。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则是对雨后禅房景象的细腻刻画。

这里的空翠”指的是雨后清新的空气和翠绿的植物,雨过天晴后的夕阳斜照,树木的翠影映在庭院之中,给人一种清新脱俗清爽宜人的感觉。这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这一联从动的角度描写了禅院的清净爽洁,与前两联静态的描写相得益彰,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尾联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是诗人对义公禅师心境的赞美。

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历来被佛教视作圣花。这里,诗人以莲花为喻,巧妙地赞颂了义公禅师的心境如同莲花一般纯净无瑕,不为世俗所染。

同时,这末尾二句也巧妙地点破了写景的用意,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禅师的高洁胸襟。

整首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而意境清远,给人以淡人心魄的艺术享受。

此诗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诗歌艺术的特点。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更能深刻体会到他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启示:

在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中,他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诗句,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幽静谧的修行场所。

义公禅师选择在空林之中结宇习禅,其屋宇四周环境优美,一峰秀立,众壑深幽,夕阳和雨后的翠绿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氛围。诗中通过描绘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形象,隐喻了义公禅师内心的清净与超然。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处具体禅房的写照,更是一种心灵境界的追求与表达。它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至关重要。

所谓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意思是说:不要过于在乎你的得与失,一切随缘就好,这样,你的心境就不会有大起大落。

只有内心达到一定的宁静与平和,才能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干扰,保持自我本真的状态。

为了达到这样一种心灵的静谧之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会独处与内省。

在忙碌的日常中找时间静下心来,哪怕是片刻的沉默与闭目养神,都有助于我们回归内心深处,审视自我,理清思绪。

培养对自然的感悟能力。

像义公禅师那样选择依山傍水的居所或许不易实现,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城市的一隅,比如公园、植物园等绿地,找到自己的一片森林,一片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你可以暂时放下心中的负累和些许执念转而倾听风声、鸟鸣和大自然的呼唤,感受四季更替带来的不同景致变化。

修炼个人兴趣与爱好。

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刺绣还是阅读写作,这些活动都能让人沉浸其中,忘却烦恼,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保持一颗慈悲为怀的心。

对待他人和社会持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涵养心灵的重要途径。

《题义公禅房》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即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这对于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财富和生活智慧。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今湖北襄阳人,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长安应进士不第。后游历东南各地,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其诗清淡,擅长山水景物描写,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诗词歌赋话文史
品诗词,读文史、看奇趣典故,探寻千年古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