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读杜甫《小至》—— 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美好

文摘   2024-12-20 23:56   陕西  

冬至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它不仅标志着寒冷冬季的来临,更是古人对时间流转、自然更替深刻理解的象征。

杜甫的《小至》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创作此诗通过对冬至前后时令变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独特感悟。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天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1小至:冬至前一日。

2】葭(jiā):初生的芦苇。

3】琯(guǎn):古代管乐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句诗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诗人用天时”与“人事”相对照,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但也是阳气开始萌动、春天即将到来的预兆。这里,诗人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隐喻人生和社会的变化,体现了他深刻的哲学思考。

接着,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这两句进一步细化了冬至节气的具体表现。

刺绣的女工们因为冬至后,白昼的日渐增长而可以多绣一些五彩的丝线;而葭管中的飞灰则是古时根据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相应律管内的灰就随之飞出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冬至所带来的微妙变化。

岸容待腊将舒柳,天意冲寒欲放梅。”这里转而描写自然界中的植物。岸边的柳树似乎已经做好了迎接春天的准备,只待腊月过后便开始发芽;山上的梅花则不畏严寒,勇敢地向寒冷发起挑战,准备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通过这两种植物的形象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使面对困境,也要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而对于未来的希望,则应如柳树般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一句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则是全诗情感表达最为浓烈之处。诗人感叹道:尽管眼前景象与故乡并无二致,但由于身处异地他乡,内心依旧充满了思乡之情。


诗人让孩子们将手中杯子斟满酒,告诉他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快乐,比如一起举杯畅饮。这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调整和慰藉,以及他对家人团聚美好愿望的向往。



《小至》不仅是一首关于冬至节令变换的简单诗文,更反映了诗人杜甫当遭遇命运多舛的处境时,应该如何对困难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并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从而让今日的我们,依然可以从诗中学习到宝贵经验

朝时期,冬至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皇帝会亲自主持祭祀天地的大典,朝臣们也会放假庆祝,甚至还可能有赦免囚犯仪式活动。所有这些关于传统习俗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节气的认识,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小至》以其优美流畅的文字、深邃隽永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时光,在耐心的等待中,去把握每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这首诗中获得启示,学会用更加积极的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诗人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移家成都时,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而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诗词歌赋话文史
品诗词,读文史、看奇趣典故,探寻千年古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