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杜甫写尽了人生的遗憾!

文摘   2024-12-12 22:14   陕西  

可惜    杜甫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开篇便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

花飞,即花朵在春风中飘落,这一自然现象本是季节更迭、生命轮回的常态,但诗人在此却发出了有底急”的疑问,仿佛是在责怪花朵为何如此匆匆凋零。而诗人实则借景抒情,流露出自己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惋惜。他渴望春天能够放慢脚步,让美好的时光得以延长,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更是对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此句承上启下,由对自然界时光飞逝的感叹转向对人生经历的回顾。


诗人回忆起往昔那些欢乐的时光,却发现那些美好岁月大多发生在少不更事的年少时期,而非心智成熟、更能领略生活之美的壮年。

诗人在这里的描写蕴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逝去青春的怀念,那时的快乐简单纯粹,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二是对当前境遇的淡淡哀愁,即便是身处曾经的欢娱地”,也因岁月流逝、心境变迁而难以再现昔日的欢愉。这种对比,加深了诗句的情感深度,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阶段不同体验的深刻反思。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和岁月的无情,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解忧之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情感寄托物,被认为能宽慰人心,所谓“小酌怡情”,能让人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而,则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记录生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非常重要方式。


诗人此处表明,在人生的旅途中,当遇到不如意之事或感到心情郁结时,不妨借酒浇愁,以求得一时的心宽;另外,还更应通过吟诗作赋来排遣心中苦闷忧愁,激发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层面的慰藉,一种则是精神层面的升华,二者共同构成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应对哲学。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的情绪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潜)相联系,表达了对他生活态度的理解与向往。

陶渊明自古以来就以其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著称,其诗文中多有体现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乐的思想。

诗人自言吾生后汝期”,意味着自己虽然生于陶渊明之后,但在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却与之有着深刻的共鸣。这不仅是对陶渊明人生观的认可,也是对自己内心向往的一种表白,展现了诗人虽身处尘世,却渴望像陶渊明那样,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远离纷扰,享受生活的美好。

然而遗憾的是,他生于陶渊明之后,无法与之共饮共论。这里既有对前辈诗人的敬仰之情,也有对自己时代的一种哀叹。



诗人杜甫文中提及的陶潜”,即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巨匠,独特的隐逸诗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是东晋末年杰出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名字元亮,世人尊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曾经断续短暂为官,但最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天后便弃职归隐田园。而成语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出自陶渊明的故事(《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使他成为中国“田园诗派鼻祖。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质朴自然著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唐朝时期,有不少诗人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盛唐时期的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和常建等中唐时期韦应物柳宗元等的文人。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一种生活选择,更是一种哲学追求,其作品如《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深刻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人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移家成都时,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而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诗词歌赋话文史
品诗词,读文史、看奇趣典故,探寻千年古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