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胡令能的诗作《咏绣障》,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述,将一幅绣障(即刺绣屏风)展现得栩栩如生。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绣工们高超的技艺,而且通过艺术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
咏 绣 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首句“日暮堂前花蕊娇”以静态写物。这里的“日暮”和“堂前”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绘了在一个宁静而美好的黄昏时刻,堂前的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
这不仅是绣障上取样的对象,也是对绣女们工作环境的一种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绣女们的手艺显得更加精致和生动。
接下来的次句“争拈小笔上床描”,则以动态描绘人物。
这句诗描绘了绣女们争先恐后地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的场景。
这里的“争”字,形象地表现了绣女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热爱,她们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拈”字则显露出她们轻灵、优美的动作。
结尾两句“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则是对绣障之美的夸张描写。
绣成的屏风被放置在春天的花园中,竟然引得“黄莺”飞下“柳条”,误以为是真正的花朵。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不仅展示了绣工们的技艺之精湛,也赋予了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动人的情趣。
诗人胡令能的《咏绣障》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诗中没有直接描述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的情景,而是通过对绣女们工作状态的描绘和对绣障之美的夸张表达,来映衬出绣工们的技艺之高超。
刺绣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拥有至少二三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技法多样,用途广泛,既包括生活用品的装饰,也包括艺术品的装饰。这些丰富多彩的刺绣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咏绣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领略了唐朝绣工们的卓越技艺和中国古代刺绣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胡令能对于美的热爱和对技艺的尊重,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诗人简介:
胡令能:唐朝贞元、元和时期人,早年家贫曾为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因喜好《列子》,又受到禅学影响,后隐居莆田。其诗浅显易懂,富有生活情趣。存世仅有四首,见于《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