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规则进行了调整
希望大家看完文章后多点“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这样才不会错过每一天的精心推送
《农场视界》精彩你的精彩
十多年前,安晓军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两年前,他决定放下年入百万的事业回到家乡,全力发展白茶产业。
安晓军爱读书。少年时,他在家中一本明嘉靖二十一年的县志上看到:“茶园,在县东南六十余里泼粥山北麓,其山产茶。”泼粥山是哪座山?一丝好奇在安晓军心中升起。
高一那年,因家中遭遇变故,安晓军辍学到江苏经商。工作中,安晓军渐渐爱上喝茶,尤其觉得有款白茶,口感最佳,泡再久,不苦不涩。
经朋友介绍,安晓军认识了当地白茶种植园的负责人,了解到其祖籍是河南信阳。安晓军的家乡河南省舞钢市有山有水,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朋友看到他的爱茶之心,建议安晓军回乡“试一试”。
这时,安晓军想起多年前看到的关于茶的记载。2004年,安晓军在杨庄乡灯台架山林区找了三分地,栽种了3000棵茶苗。三年过去了,无人管理、任其生长的茶苗成活率达到了60%。
安晓军有点意外。2007年,他又在尹集镇张庄村种了约九亩茶苗,聘请专人看护,用他的话说是“开始比较上心了”。
2010年,茶青有了。采摘后,安晓军拿到江苏,参与当地的茶叶评比,一举拿下了金奖。
安晓军惊喜万分,“这事儿有戏!”
安晓军来到舞钢市农业局,找专家请教。但是,舞钢当时主要种植的仍然是传统农作物,专业人才“不对口”。安晓军又到江苏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请教。
茶树喜湿怕涝,要种在山上;喜欢弱酸性沙砾质土壤,不喜欢黄粘土……问清了茶树的生长习性后,安晓军心里有了数,回到舞钢找合适的林地。
舞钢林地很多,但很多是生态保护区,动不得!有些临近一级水源地,不能碰!
一晃,四年过去了。安晓军带着舞钢市农业局土肥站的专家徐进玉考察到庙街乡灵珑山时,发现山下是葛庄水库,灌溉水源有了;山朝向北方;土是沙瓤土,pH值略高一点,可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调节。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林地!”安晓军喜上眉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在灵珑山上种植一些粮食等农作物。后来,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农村没了劳动力,很多山地只是种植一些树木。灵珑山几乎成了荒山。
安晓军找到人头山村委和庙街乡党委,提出想流转山地种茶的想法。荒山闲着也是闲着,乡亲们很愿意流转。
2015年,安晓军一次性支付村民30年的土地租金30万元,承租了100亩山地,开始种白茶。因茶园在灵珑山,安晓军为它起名“灵珑山白茶”。
2016年下半年,安晓军开始着手规划、选址、建厂;2017年,茶园第一次有了收成,收获近90斤干茶。
2018年,茶园收获了300多斤干茶,收入100多万。安晓军干劲更足了。2019年,茶园扩建二期工程。2020年,二期扩建完工,开始茶旅小镇的建设。今年,安晓军的茶园收茶900多斤,收入近400万。
“只能搞差异化、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种植项目,白茶种植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安晓军说,“我这是跳出农门,又回到了农门。”安晓军说,带领乡亲们致富是他的“终极目标”。
安晓军创新带贫模式,带领乡亲走上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发展之路。
安晓军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对无能力的贫困户“保起来”;提供就业岗位,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扶起来”;实施承包责任制,对有劳力无田地贫困户“帮起来”;签订种植合同,把有田地的贫困户“带起来”;签订代管代种协议,开展企地合作共建,让村集体经济“增起来”。
这几年,安晓军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白茶500多亩。最多时,安晓军的茶园年用工1万余人次,扶持9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9万元。今年,安晓军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现在家门口有活儿干,能顾家,工资又有保障,再也不用去外面找活了。”人头山村葛庄组村民李德福正在茶园砌水沟,干劲儿十足。
现在,集种植、观赏、采摘、加工、旅游、研学为一体的“茶旅小镇”正在打造中,九龙山茶乡景区已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审,5栋茶园民宿建设完成。
走在今天的红石崖,道路宽敞整洁,水流潺潺,茶园葱绿,民宿别致,老百姓笑意晏晏。
主编▍沐青
编辑▍谈丁
免责声明:
“农场视界”(xh-ncsj)由四川省农副食品流通协会打造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欢迎微信(xhgzwx1)对公联系协会秘书处,并关注、分享平台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号部分图文、视频来源于互联网或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仅供行业交流、参考,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承担信息引用产生的法律责任;非常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