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21

健康   2024-10-08 14:43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21

2018年8月20日

【课前开示】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听闻此经,对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龙猛菩萨说:“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为办此二故,应当摄受慧。”见与不见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为了成办此二者,应当受持智慧。也就是说,能见到的今世之功德,与见不到的来世之功德,都来源于智慧,而智慧要依靠闻思获得。极少数人没有忘失前世智慧,稍微忆念一下就恢复了;但大多数人,由于受胎障遮蔽,已经忘失了前世智慧,这一世还要努力闻思才能获得。

大家在最初学佛之时,就要树立正确的见解。否则,后面的修行会很困难。《首楞严经》中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在因地没有树立正确目标,最后得到的果也是迂回曲折、不正的。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教当成一种形式。否则,学佛很久乃至一生,也学不到佛教的精髓,可能只会学到佛教的一部分或形象而已。因此,学佛之初就依靠正确的引导而树立正见非常重要。

建议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尽量空出一些时间学习佛法。其实,学习佛法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在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获得无量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应该对闻思佛法感兴趣。若不闻思,可能皈依多年以后,仍然不懂佛教的基本见解、行为和修法,非常可惜。

前面已经讲了佛陀的九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嘎达亚那、阿那律、优波离和罗睺罗。今天讲阿难尊者。

  • 阿难尊者

·多闻第一

前面的九大弟子,在佛陀在世时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唯有阿难尊者是在佛陀圆寂后才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他在佛教当中以“多闻第一”著称。历史上说,阿难尊者不仅今生广闻三藏,而且生生世世都广闻博学,这与他的发愿力等众多因缘有关。

·名字由来

“阿难”在藏文中是“根噶沃”,意为“皆欢喜”。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一种说法是,阿难降生的那一天,刚好是佛陀的成道日,大家都非常欢喜,于是将他取名为“阿难”。他是白饭王(净饭王弟弟)的儿子,提婆达多的亲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在印度电视剧《佛陀》当中,他们也是这样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阿难长相非常庄严,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谁看到他都非常欢喜,所以被取名为“阿难”。

有些人的长相的确很有吸引力,能令任何众生见而生喜;而有些人,只有部分人见之欢喜,部分人见了则非常不欢喜;还有一些人,大家见了都不欢喜,一看见他就不开心。其实,人的长相与前世因缘有很大关系。

·今生与往昔经历

阿难八岁出家,于31年间做佛的侍者,直至佛陀圆寂,他也在身边,《佛陀》电视剧中也是这样讲述的。对于阿难尊者在佛教历史上是何等人物,大家应该是了解的。

《妙法莲华经》中说,往昔有二人在空王如来前发菩提心:一位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由于他非常精进,现在已经成佛;还有一位是阿难尊者前世,他非常广闻,但尚未成佛。尽管如此,他一直护持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如来的教法[1]

  • 恒常精进

从阿难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来看,精进修行非常重要。当然,广闻博学也很重要,但若只有广闻而没有坚持修行,就会像阿难尊者一样——佛陀都已经成道了,他还是一个凡夫侍者,佛陀涅槃后他才获得阿罗汉果位。因此,精进与否差别是很大的。

有些佛教徒,虽然智慧不太高,但由于非常精进,获得的修行境界也相当不错;有些人虽然具有智慧、广闻博学,暂时各方面都比较不错,但由于不能恒常精进,最后可能会倒退。我熟悉的佛教徒当中就有这种情况,有的居士或出家人,虽然智慧很不错,但无法坚持学修。

包括我身边讲考班的道友,有些人刚开始不是特别有智慧,但因为一直很坚持,最后也获得了相应学位。当然,学习不是为了名声,但获得学位也是某种成就的证明。虽然在胜义当中不成立,但在世俗层面,这也是由精进所获得的超越他人的成果。

·不放弃

由于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的恒常精进,现在已经成佛。希望大家也不要轻易放弃修学。大多数人放弃的原因,要么是心情不好,要么是身体不好,要么是特别忙,要么是遇到了一些阻扰。麦彭仁波切说过:不要放弃修学,不要让违缘有机可乘,要获得文殊智慧的加持,增上一切顺缘。

因此我们要发愿:在生生世世当中,都不要因为小小的违缘而放弃修行。人生在世,谁没有遇到过违缘呢?连人们公认的菩萨、高僧大德,在修行和弘法利生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违缘和不幸。但他们一直在坚持,最后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西方很多科学家、领导人,最赞叹的就是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有些伟大的总统在就职仪式上是这样说的;很多科学家也说,这些精神是支撑他们持续研究的动力。

我想,把《维摩诘经》拍成电影还是很好的——当然,这不是为了赚钱。以后如果举办金刚娱乐法会,我们可以找十个人来扮演佛陀的十大弟子,他们面对维摩诘居士时都很不好意思。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告诉阿难:“你应该去维摩诘居士那里探病,看看他的病情如何。”

  • 关心病人

连佛陀都经常让弟子们去看望病人维摩诘居士,我们也应该效仿。如果身边有道友生病了,应该去看望。今天,我在法师会议上也要求堪布堪姆:如果自己身边的人生病了,要去探望、照顾,或想办法解决其困难。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生病时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当然,如果病人在各方面都没有担忧,也不必去看,可以让他好好休息。如果今天这个人来,明天那个人来,对他来讲,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有些人是的确需要照顾的,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如果病人实在不愿意见任何人,你们也不要到他的门口去哭啊闹啊。他本来就身体不好,外面还有很多哭声的话,只会让他的病痛更加强烈,以此而示现什么也不好说。还有一些病人,会在生病过程中给来访者讲一些教言,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阿难陈白佛陀:“世尊,我不敢承担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重任。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起以前,世尊示现身体有小病,需要用牛乳治疗,我就持着钵,来到大婆罗门家的门口站着等候。”

当佛陀让阿难尊者去探病时,阿难尊者跟前面几位一样,也说他不敢去。

有些注释中讲,佛陀当时示现的是风病。在藏医当中,风、胆、涎是三大根本病。大多数风病能依靠牛奶治疗,中医也说牛奶、羊奶能治风病,还有人说马奶、骆驼奶有同样的疗效。

现在我们佛学院到处都是卖牛奶的。如果身体缺少钙等营养,或者患有风湿病,就可以喝一些牛奶。以前我们藏地的老人,如果身体特别衰弱、气力不足,就喝一些牛奶。没有提炼酥油的牛奶要更好一些,因为酥油是牛奶的精华。

现在市面上的一些牛奶,质量怎么样也不好说。以前有报道说,有些牛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藏地的牛奶应该没有这种情况,而且牦牛的生活环境也很好。像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奶牛都是在饲养场里喂养的,很少在野外散养。藏地的牦牛都是吃山上的草,喝清泉水。据说,这样的牦牛产出的奶更富营养。

以前我们去印度的时候,看到那边的牛跟藏地的牛很不一样,印度牛更像汉地的奶牛。当时,我们在印度待了好几个月,大家都比较想念藏地。有一天,一个喇嘛看到了印度的奶牛,就非常欢喜地说:“你看你看,我们的牛在那里啊!”我们过去一看,那头牛跟藏地的牛完全不同,是大城市里的那种奶牛。我们就开玩笑说:“你可能太思念家乡了,这不是藏地的牦牛,是印度的牛。”

  • 示现生病

实际上,世尊生病是一种示现。《大宝积经》中讲:佛陀说自己背痛,也是为了让众生认识到病苦;因为众生看到佛陀生病就会想到,连佛陀的金刚身都会生病,那我和其他众生的身体就更不用说了[2]

有些上师、成就者也会示现生病。有邪见的人可能会想:“他也会生病,看来他没什么修证,那我修行肯定也没用了。”由此而放弃修行。有清净心的人就知道,具大功德的上师、成就者们,是为了众生而示现生病的。他们看到大成就者生病,就会想到自己的有漏身体并不可靠,从而对轮回增上厌离,对行持善法更具信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大成就者示现生病是很有意义的。

当时,阿难尊者持着钵,来到了大婆罗门家。唐译中说,阿难一大早就整理法衣,来到了婆罗门家[3]

  • 《佛说乳光佛经》中的故事

《佛说乳光佛经》中也有这个故事,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有简略讲述。《佛说乳光佛经》在汉文《大藏经》中有,是法护法师翻译的,你们方便的时候看一下。藏文当中也许有,但我没有找到。

经中提到的这个婆罗门,也是需要佛陀教化的有缘弟子。他是一个大家族的首领,有五万眷属,非常有威望。但他很吝啬,不愿布施任何东西,甚至在其豪宅的院子上方罩了一张网,防止飞禽来吃粮食。

那一天,婆罗门看到阿难尊者来化缘,就比较尴尬——不给他牛奶吧,别人会说他吝啬;给他的话,他毕竟是婆罗门种姓,供养释迦佛的弟子,可能会招致同门的不满。于是他就耍了一个小聪明:在他喂养的母牛中,有一头是特别野蛮的,他就对阿难说:“某个地方有母牛,你自己去取奶吧!”他想:“如果阿难去了,不仅得不到牛奶,还可能被狂躁的母牛伤害甚至杀死。”

现在我们佛学院也有一些牦牛,你们不要亲近它们。听说有些牦牛喝了供护法的酒,很厉害的。有的道友经常到牦牛旁边去念“嗡嘛呢巴美吽”。你不要想超度它,它把你“超度”了都不好说。

一般来说,野牛、野狗都千万不能亲近。有些道友特别爱玩狗,看到野狗就逗它,但是等它朝你冲过来的时候,你就“哇”地跑了,这样很危险的。

大家要学会保护自己,注意野猫、野狗、野牛、“野人”,这些都有危险性。首先你要观察,看它是不是野的,一般是可以看出来的。但也有些动物看起来比较温顺,接触一会儿它就突然生嗔恨心了。

我去西班牙的时候,听说那里每年都有很多人在斗牛中丧生。在他们看来,这样死是很光荣的,人们还会为其举行各种仪式。但我们这里可没有什么仪式,如果你被牦牛害死了,只能把你送到尸陀林,给你念一些“嗡嘛呢巴美吽”。

刚才讲到,阿难尊者要去母牛处取奶,路上遇到了那个婆罗门的五百个弟子,他们正在诽谤佛陀:“佛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且要度一切众生超越生老病死,可是现在,他连自己的病都无法超越,还需要牛奶来治疗,那他怎么度众生呢?”

这时,维摩诘居士来了,他对阿难说:“你赶快走,不然别人会说我们的……”他们之间有一些对话。

阿难听了维摩诘居士和那些婆罗门的话,心里有点怀疑:“我亲近佛陀这么长时间,难道并没有领会佛陀的密意吗?或者是我听错了?那我还要不要去取牛奶呢?”

这时,空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维摩诘居士说得对,佛陀不会生病,但佛陀为众生而示现了生病,所以你还是要去取牛奶,这对佛陀的身体有利。”于是阿难就去取牛奶了。当他来到那头狂躁的母牛面前,母牛不仅没攻击他,还对他特别恭敬,跪在他面前用人的语言说:“我平时是吃草喝水的,如果我的奶对佛陀身体有利,你就直接取吧!”母牛的小牛犊也非常欢喜,同样跪在阿难面前说:“为了供养佛陀,我可以不喝母亲的奶。”就这样,阿难顺利取到了牛奶。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佛陀有没有喝这些牛奶,经中都没有明显宣说。由于当时的牛犊会成为将来的乳光佛,这部经就以此而命名。

  • 放下傲慢

佛教中有很多类似的示现,大家要好好思维。

在闻思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理性的思维,而不要一直觉得自己的分别念就是对的。在某些时候,我们的分别念也许是非常片面、狭隘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某个大学毕业的、有博士头衔、有“大师”的名号,就自然而然生起了傲慢心。其实,即使你在世间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当你放眼宇宙也许会发现,自己的智慧离究竟真理还有距离。

因此,大家应该放下名声、地位等所有外壳,以普通求学者的身份来寻求真理,这样才能获得最究竟的智慧。否则,傲慢的皮壳会直接障碍知识的获得。总之,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以谦虚、恭敬、欢喜、公正、客观的心态接受真理,这很重要。

刚才我简要讲了《佛说乳光佛经》中的故事,这部经将维摩诘居士和阿难尊者之间的事情讲得比较清楚。了解了整个故事情节后,今天的内容应该很好理解。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这时,维摩诘居士来了,他对阿难说:“唯!阿难,你为什么这么早就持着钵站在这里呢?”

有注释中说,出家人日中一食,只有中午才出去化缘,阿难这么早就在婆罗门家门口等着取牛奶,必有原因。

现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的出家人,都是早上去托钵乞食。他们乞食后,回到寺院用早餐,再将其余食物交给居士执事整理,供僧众中午享用。我去过的个别地方是这样,当时我也详细了解了一下。不知现在有没有中午乞食的,斯里兰卡是不是这样?前段时间我想去斯里兰卡,结果没有去成。

这里讲到,维摩诘居士问阿难:“这么早你在这里干吗?”其实维摩诘居士来得也挺早,他可能经常关注出家人在干什么,很厉害的,大家都比较怕他。现在他是生病了,所以待在家里,没有生病的时候应该跟很多人有交往。人就是这样,一旦生病,交往的人就少了。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我说:“居士,世尊的身体有点不适,示现生病了,需要用牛奶治疗,所以我来这里化缘。”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维摩诘居士说:“停!停!阿难,你不要这么说。如来的身体是金刚之体,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所有的恶,并具足一切善,怎么会有疾病和烦恼呢?”

维摩诘居士说:“住口!住口!阿难,你不要这么说。”藏文当中只有“莫作是语”,没有“止!止!”其他有些版本中有[4]

维摩诘居士不让阿难说如来生病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如来身者,金刚之体”,如来的身体是不坏的金刚之体。

窥基大师认为,这是从报身角度讲如来的身体不坏,后面还会从法身角度来讲[5]

金刚具有不摧、不坏、不变等七种功德。《大般泥洹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是不坏身,是金刚身,非秽食身,是则法身当作是观。”如来的身体是常住的,不会毁坏,就像金刚一样,不像人的不净身由污秽食物滋养。总之,法身也好,报身也好,都是不会被摧毁的。

第二、“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佛陀在三个阿僧祇劫中励力修行,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所有的恶(包括自性罪、佛制罪及其习气),并具足了所有的善,还怎么会有疾病和烦恼呢?

  • 疾病之因

一般来说,生病的原因,要么是暂时的四大不调,要么是自己造作的恶业成熟所致。如果某种恶业成熟了,善法对治力又极其微弱,身体就会生病。而如来没有这些因缘,是不会生病的。

身体特别不好的人,可能是往昔造的恶业比较多。有些病,吃药也不能缓解,打针也不起作用,按摩也不起功效,用艾灸也不能好转……尽管每天都在用各种方法治疗,但身体却越来越差,自己也很失望,就怪医生:“你怎么不好好治病啊?我花了那么多钱,身体还是没有好!”其实这也不能怪医生,应该怪自己,如果你像如来一样,断了所有的恶,就不会生病了。

坚意论师在《入大乘论》(此论为印度一部建立大乘为正法的重要论典)中说:“如来身者,犹如金刚,诸恶已灭,岂有疾乎?”如来的身体就像金刚一样,他早已断除了所有的恶,怎么会生病呢?

  • 无病之因

·行善

行持善法会感召无病。《入大乘论》的长行文部分讲到,婆拘罗比丘将药果供养同梵行者,结果于九十劫中身常无病,最后一身活到八十岁,也是一辈子没有生过病[6]。可见,供养僧众药物非常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对其他众生布施药物也很好,也会感得生生世世身体健康。

南怀瑾居士说,他年轻时遇到过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辈子没生过病;还有一个68岁的老人,从来没做过梦,他问南老“什么叫梦”,南老可能也没办法回答,感觉说了他也不一定能理解。

总之,世间的确有这样的人,一辈子没得过任何病。

·得圣果

另外,得到圣者果位也就不会生病了。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这个教证经常被引用,我在藏文微博里也发过。意思是说,圣者已经断除了死、病、老这三大苦;因为这三苦是由业和烦恼所生,如果没有业和烦恼,就不会有这三大苦。《宝性论》中还说,如果看到圣者生病、死亡和衰老,要知道这是他们在众生面前的示现[7]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不要去化缘了!阿难,不要诽谤如来,不要让外人听到你这样的粗言,不要令有威德的诸天和从他方净土来的菩萨听到你这样的话。

“粗言”是指阿难说佛陀生病的语言。

有些人对自己的上师没有信心,或信心太过激,听说上师生病了就伤心地哭闹,“上师马上要圆寂了,马上要死了!”甚至手抓胸口、撕扯头发。这些人可能是把上师当成凡夫人了。

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有一段时间在住院,当时阿秋法王也在住院,年龙佛母达热拉姆也在住院。有个人就跟我讲:“你们不是说这些上师很了不起吗?他们怎么连自己的身体都保不住?你看各个法王都在不同的医院里住院。”我说:“医院里也有很多众生需要度化,上师们依靠生病,可以度化很多众生。”从我个人的见解来看,上师们示现生病的确是有目的的。

当然,这是有信仰者的想法,没有信仰的人就不一定会这么想。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上师在佛法专业方面是有功德、有特长的,他们会灌顶、会讲密法、会讲窍诀。但在其他方面,上师们跟我也没有什么差别。”

在东西方,也有一些人具有视师如佛的信心。他们明白,如果上师是跟自己一样的凡夫,那他的能力、智慧和加持应该跟自己一样;但实际上,上师所具有的有形无形的加持、度化众生的能力等,都与我们截然不同。

事实的确如此,有些上师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也要吃饭,也要睡觉,很多行为都跟普通人一样;但实际上,他内在的境界、智慧与普通人完全不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所谓上师,一方面与众人相同,一方面又与众不同[8]。如果缺乏信心,仅凭理论或分别念来判断,就会觉得所有上师都跟普通人一样。不用说世间人,连声闻行人也认为:佛陀的身体是有漏的,不值得恭敬顶礼,应该顶礼的是佛陀的智慧。总之我们应该清楚,佛陀与其他人是不相同的。

维摩诘居士告诉阿难不要诽谤如来,不然,有大威德的天人、清净刹土来的菩萨们听到多不好啊!其实,天人和菩萨有天耳通,他们可能早就听到了。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分福德都不会生病,何况是具有无量福慧资粮、胜过所有圣者的佛陀呢?

转轮王与佛陀有一些相同之处,比如长相庄严、寿命绵长、身体无病、无有垢染等。他们以少分福德都能感召身体无病,何况是多生累劫中积累无量福慧资粮,完全胜过世间所有圣者的佛陀呢?他怎么会有疾病呢?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你回去吧!阿难,不要让我们受这样的耻辱。

维摩诘居士说:“你干脆回去吧!阿难,不要让我们感到惭愧,受这样的耻辱——你对别人说‘如来生病了’,还到处化牛奶,让人多不好意思啊!”

现在有些人,以寺院、上师的名义去化缘,这也是佛教徒的耻辱,特别令人不好意思,而且上师可能根本没让他们去化缘。我是没有什么侍者的,但身边的人经常跟人说:“堪布的家里要一块地毯,你能不能做一下?”“堪布最近眼睛不好,你们能不能提供一点眼药水?”“最近他好像吃得不太好,你们能不能做一点泡菜?”虽然事情很小,但我会很烦的。因为小事如此的话,大事也不好说,只要有权力、有能力,肯定会经常跟人开口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我读小学时,有一位老师说过:“小时偷针,大时偷牛。”

汉地也有一些人,经常代表某个寺院、某位上师去化缘。有时是侍者跟上师一起去,侍者说:“我们的上师很了不起,他是某尊佛、某位圣者的化身,他现在特别需要一辆车。”——他虽然可以幻化出化身,但走路还是很不方便。还有的侍者说:“上师很需要在某个城市买一栋别墅,不然他弘法利生会特别不方便!”有些上师身边比较得力的助手或居士,也会以别人的名义说上师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有些人比较容易哄,听了那些人的话就很激动——“为了上师长久住世,我一定要出这个钱,没有问题!”那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他把银行存款都供养了,但现在看来,结果并不是很好。

佛陀在世时,阿难应该是最懂佛陀意趣的人,可他到城市化缘的时候也犯了一些错误吧。你看维摩诘作为一个居士都说他:“你不要做耻辱的事情,多不好啊!”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不懂上师的密意和佛教教义,就不要以上师和佛教的名义去化缘。有些上师身边的人还是挺好的,从来不跟别人说上师需要什么。而有些人就经常给熟悉的人打电话,说这个地方需要什么,那个地方需要什么。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上师,是不需要依靠什么泡菜、咸菜、酸菜等等来维持生活的,大家也没必要为此化缘。否则,上师看起来多可怜啊!大家在这方面还是要注意一下,不然就会像这里说的——“使我等受斯耻”。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

如果外道婆罗门梵志听到此语,会这样想:“佛陀不是人天导师、大医王吗?他连自己的疾病都无法治疗,怎能治疗一切众生的身心疾病呢?”

我觉得,这部《维摩诘经》将很多烦恼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作为佛教徒也要反观自心。你看阿难尊者,有时也不是特别了解佛陀的密意。一方面可能因为他显现上是凡夫人的缘故;另一方面,佛陀的意趣的确很甚深。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仁者,你快悄悄地离开这里吧,不要让人听到。

“仁”指仁者阿难,“可密速去”意为你快悄无声息地离开吧,不要在这化缘了。

有时候,我看到化缘的人也会当场遮止,在课堂上也经常说,所以很多人都看不惯我。有人对我说:“你阻挡了别人的财路,将来很危险啊!在这个时代,如果你妨害了别人的利益,谁都不会对你客气的。”

不管怎么样,我的初心是为了佛法,而且我大多数是针对自己说的。传法这么多年,身边也有一些不如法的人和事。不管是自己身边人的行为,还是其他人的行为,都会令人生起厌离心,就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所说的一样。所以,很多行为的确让人觉得不是很乐观。

当时维摩诘居士说得也对——“化缘的人你赶快离开,佛陀不需要这些!”以后,大家看到有人为上师、为道场化缘,也要劝一下。即使是居士,也可以劝来化缘的出家人:“那位上师不一定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正法、是利益众生,他想要的是遣除众生相续中的黑暗。在真正有成就的上师看来,外在的物质就像不净粪一样,不会去执著的。”

总之,大家不要到处帮上师化缘、募捐,说上师要开法会,或者要为上师做什么事情。我遇到过一位老法王,他现在已经圆寂了,当时我问他:“你们寺院有没有人经常去汉地?他们去汉地对寺院很有利吗?”他说:“他们去汉地对他自己是有利的,对寺院——可能也有利吧。”所以,为上师或寺院化缘的行为,也许只是对化缘者自己有利而已,对其他人有没有利不好说。

你们以后如果听到有人用我们的名义化缘,千万不要相信。三十多年来,佛学院这么多建筑,包括经堂,从来没有派人到外面去化缘。维摩诘居士说了阿难尊者,间接也说了很多上师的弟子。有些人说:“上师需要苹果6、苹果7,需要目前最新的那一款苹果手机……”我听到这些,感到特别不可思议,上师们需要这些干什么呢?

希望上师们也不要不高兴,还是应该想一想佛法,对吧?当维摩诘居士说阿难尊者的时候,阿难也没有生气。另外,作为居士,也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劝阻一些不如法的行为。

下面讲法身方面。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你应当知道,阿难,诸如来的身体是法身,不是依靠欲界思维而产生的。

有些注释中说,如来的身体不是依靠普通食物来滋养的,藏文译本也是这样讲的。

《华严经》中说:“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佛陀的法身恒时寂静,没有二取,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也会显现各种各样的相。所以,从佛陀究竟的法身来讲,是不会有疾病的。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佛陀为世间最尊贵、最超胜者,已经超越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佛身为无漏,诸有漏已经灭尽了。

佛陀的身体是不坏身,是无漏法。

何为有漏法呢?《大乘阿毗达磨》认为,与有漏六门相连的法为有漏法,“有漏六门”指增长诸烦恼杂染之因: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相续、漏随顺和漏所因。《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说:有漏法是指,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增长一切有漏烦恼之有为法。

佛陀的身体完全没有这种有漏法,故为无漏法。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佛的身体是无为法,不堕有为法。

藏文译本中说“远离有为法”,唐译中说“是无为身离诸有为,出过众数诸数永寂”,都表达了佛身远离一切边、一切相、一切有为法的意思。

《大般涅槃经》中说:“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以能护持正法的因缘而成就金刚身。

总之,佛陀的身体不是有为法,而是无漏无为法,是不坏金刚身。

  • 护持正法

前面《大般涅槃经》的教证说:“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这部经中还有一个公案,一位持戒比丘经常弘扬佛法,遭到破戒比丘的嫉妒,他们想杀了说法比丘。当时的国王为了护持正法,就去保护说法比丘,与破戒比丘作战。但由于破戒诸恶比丘势力强大,国王在作战中遍体鳞伤。说法比丘赞叹国王是护正法者,并说以后他的身体将成为无量法器。国王命终转生阿閦佛国,成为阿閦佛的第一弟子。这位国王就是佛陀因地中的一世,说法比丘则是迦叶佛因地的一世[9]

总的来讲,如果全力以赴地护持正法,即使这一生不能战胜恶法——因为末法时代的恶法势力非常强大,连国王都无法对抗——以后的生生世世也会有弘扬佛法的机缘。

  • 不动摇的信心

人生是很奇妙的,每个人的因缘和前途都具有不确定性。在离开人间之时,有些人的境遇合乎预期,有些人则完全相反。但不管怎么样,当自他身上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时,大家都不能冲动,应该用智慧和理性来对待。

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上师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很多人的信心就会动摇。这是很不好的。按理来讲,不管你是哪个教派的,学的是什么,都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当自己的法师、住持发生一些事情时,你的心态就不会改变。

不过,很多人的信心的确容易改变。当一个人比较成功、有名声、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时,人们都对他特别恭敬;一旦他失去了以前的声势,人们就对他非常不恭敬,甚至会诽谤。

另外,每一位弟子,在上师在世时就要经常思考:“一旦我的上师不在了,我应该怎样护持他的教法?”你对上师的身体是无法护持的,但可以护持他的法身慧命、他的智慧,令其延续下去,这是他真正的不坏身。在这方面做诸多考虑和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一旦上师离开世间,哭是没有用的,那个时候就应该好好护持他的正法。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这样的身体,怎么会有疾病?怎么会有烦恼?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世尊,当时我特别惭愧。我在想,难道我并没有真正亲近佛陀而听错了佛陀的话吗?

按理来讲,侍者应该懂得上师的密意,但这时,阿难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这时,我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阿难,这位居士说的千真万确,但佛陀出现于五浊[10]恶世,示现生病之法,目的是度脱众生。去吧!阿难,去取乳汁,不要感到惭愧。”

对于空中的声音,窥基大师和鸠摩罗什大师都说不知道是谁的声音,有可能是天人或佛菩萨的声音。如果他们都不知道的话,我们就更无法确定了。

有些注释中说,“斯法”在梵文本中是“贫法”,指示现疾病、需要化缘[11]

本来阿难还在犹豫,心想:是不是自己依止佛陀的方法错了?窥基大师在唐译注释《说无垢称经疏》中说:“我虽为侍,心智远佛,不能知佛。”阿难说:“我虽然当侍者很长时间了,但自己的心好像离佛很远,不知佛的密意。”

有些弟子也是这样,依止上师很多年了,却并不清楚上师心中所想,不知道上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像阿难尊者,多年做佛陀的侍者,还是不明白佛的密意。如果连他都这样的话,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身体亲近上师并不代表真正亲近上师。

空中的声音对阿难尊者进行安慰,阿难就继续去取牛奶了,不然他会空手而归的。接下来的情节,就如《佛说乳光佛经》中所讲,阿难遇到了母牛,也得到了牛奶。

  • “示现”之义

大家要理解“示现”的意义。《十诵律》中说,有一次,佛陀病后初愈,阿难尊者跟随佛陀去应供。阿难发现斋饭没有煮熟,担心佛陀消化不好,就去捡木柴,把饭又煮了一下。这时佛陀看见了,就问:“阿难,你在干什么?”阿难说:“饭没有熟,我再煮一下,不然对您身体不利。”佛陀听了,并没有遮止他,而是说:“善哉善哉。”[12]

从这些细节上看,好像佛陀的生活与普通人一样——虽然他是金刚身,但吃夹生饭也会影响消化。所以,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佛弟子,要在方方面面懂得取舍。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世尊,维摩诘居士的智慧、辩才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不敢向他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就这样,佛陀的五百位大弟子,都向佛陀说了各自的因缘,讲述了维摩诘居士对他们说过的话,都说:“我不敢向维摩诘居士探病。”

以上讲了佛陀的十大弟子不敢向维摩诘居士问疾。这十大弟子只是代表性的,另外还有佛陀的五百大弟子,当佛陀要求他们去问疾时,每个人都说不敢去,并讲了各自的因缘和维摩诘居士当时对他们讲的教言。

但这些没有在经中逐一介绍,因为十大弟子的故事都已经那么多了,再把五百个弟子的故事全部讲一遍的话,《维摩诘经》的篇幅就太长了,可能好几年都讲不完,只讲了有代表性的几位弟子。我们举行密法灌顶的时候,也是先由一些人代表性地接受加持物,之后再一一地传下去,看来这个传统是自古有之的。

但我想,如果把五百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应该很精彩。我们也许会听到以五百种教言对治五百种烦恼的方法,时间长一点也没事,我们可以慢慢讲。

维摩诘居士还是很厉害的,不单是前面的十大弟子不敢去看他,另外的四百九十位佛弟子都说不敢去。可见,居士当中有很厉害的人,作为出家人,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们这些居士给我跪下来,你们是在家居士!”好像居士是很下等的人一样。在别解脱戒当中,居士的身份确实没有出家人高;但在大乘教法当中,地位高低主要以修行境界为准,如果居士的境界很不错,他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弟子品》已经讲完了。在梵文和藏文本中,《弟子品》与后面的《菩萨品》是合为一品的;而在吴支谦译本、玄奘法师译本等很多汉文译本中,这两品是分开的。但二者差别不大,只是分品方式和品名不同而已。

大家学习本经,既要从研究的层面去理解,也要从信仰和修行层面去理解,这样才能全面通达经义。如果仅从研究层面理解,就无法通达与信仰相关的内容;如果仅从信仰层面解释,也不一定了解不同版本的说法和严密的逻辑。因此,希望大家以各种方式全面接受这部经典。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维摩诘所说经 

18 维摩诘所说经 

19 维摩诘所说经 

20 维摩诘所说经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