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籍作家吴越先生11月9日在北京逝世,甚是怀念。
吴先生是我未曾谋面的一位博友。
早在还没微信的年代,闲暇时喜欢写写的我也赶过一阵子时髦,写了几年博客。就是在那里,结交了一批博友,“往来”较多的有缙云中学出去的语文教学名宿笨根,壶镇中学的校友传义,以及壶镇老乡吴越先生。那时他们当中年轻的也已七十来岁,可谓是忘年之交。可他们却喜欢与我文书来往,并不吝指教,还慷慨地把自己的作品寄赠予我,甚至是托亲朋好友当面送达,尽管他们都在其他城市甚至远在京城颐养天年。
其中,吴越先生是一位最年长最为资深的专业而又“业余”的作家,因为他不但没有正儿八经的文凭,更未接受过正规的文学创作培训。他于1932年5月12日出生在缙云壶镇,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他的一系列头衔就可窥见一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制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协荣誉委员、联想集团顾问、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浙江括苍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他的从业履历与作品内容涵盖文字改革、拼音、方言、新闻、戏剧编辑、科幻、科普、历史、法律、电脑编程、文学创作等等。其中三卷五册20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括苍山恩仇记》竟是在劳改农场的田边地角完成,让人难以想像。
目前手头有吴老先生赠予的两部书籍,一是《括苍山恩仇记》,二是《缙云县方言志》。
《括苍山恩仇记》早年在老家就有名气,中学阶段曾经读到过一小部分,对于小说中所描写的发生于家乡本地的一些场景很感兴趣,对于其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倍觉亲切。也是通过博友文告,知悉2014年著作再版,在交流中与先生谈到了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与喜爱之情。吴老先生在出版后第一时间,就签上大名给我寄了过来。
吴老先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文字改革出版社工作时,就已着手编写《浙江缙云方言初探》一书。可惜五七年的一场风波,让他身陷囹圄。再次翻出书稿,已是二十一世纪。先生自感年事已高,眼看缙云方言出现明显向普通话靠拢的“现代化”趋势,且有许多年轻人已不会讲方言,甚至根本听不懂祖辈相传的方言,不禁着急万分。
曾经有过一次与吴老先生见面的机会。吴先生晚年还想着把《括苍山恩仇记》搬上荧屏一事,合作事宜据说已与省内外的机构谈得差不多。先生那次是来丽水学院,讨论合作并从学生中物色演员等等,就住我单位边上的莲城宾馆。先生说到时候再看情况,有时间的话可见上一面,也算是了却多年来“线下交流”的愿望。遗憾的是当时正在北京学习,终究未能如愿,成了一件憾事。也不知道拍摄的事为何没了下文。
今年3月,吴老先生还回过家乡一趟。行前他说,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回家,是告别之旅,不想一语成谶。
今年3月最后一次回乡 给中学生开讲座
吴老先生为人正直、古道热肠,说话从不拐弯抹角,因此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反右期间“口无遮拦、锒铛入狱”那些事我不了解,可几年的博友生涯中,吴老先生的博客多次被封,不得不改头换面才能与博友们保持联系,是亲历亲见的事。
一生坎坷,终于功成名就。
吴老先生是中国文坛的一个传奇,也是缙云人民的骄傲。
吴越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