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一词,似乎耳熟能详,但其确切含义,或许很多人却不一定能搞明白。
瘫痪,是神经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体征之一,它是指个体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通俗地讲,主要是指人体主动运动的能力减弱或丧失,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欲动不能。它不同于疲劳、困倦。
瘫痪可分为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及肌源性等类型。
神经源性根据损害部位,又可以分为:中枢性,周围性。中枢性包括大脑、脑干、小脑、脊髓损害导致的瘫痪。周围性主要是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瘫痪。病因有中风、肿瘤、外伤、炎症、变性、代谢性疾病等等。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是指神经-肌肉接头之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无力与病态疲劳,主有要重症肌无力,Lambe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等。
肌源性瘫痪则是因骨骼肌疾病所导致的运动障碍,主要有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等。
根据瘫痪累及的不同部位,又可分为:
单瘫:一个肢体瘫痪
偏瘫:一侧上下肢瘫痪
交叉性瘫痪:一侧肢体瘫痪+对侧脑神经损害
截瘫:双侧下肢瘫痪
四肢瘫:四肢同时瘫痪
根据瘫痪严重程度,又可分为完全性瘫痪、不完全性瘫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