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母校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校史馆的文章,看到关于缪天荣教授的文献资料,其中有关他和高徒王光霁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刚进校那年发生的一件陈年旧事。
缪天荣,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发明人,国产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的首位研发者,我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1976年,他在温州医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眼科光学研究室,1978年招收了首批研究生。
给我们讲眼科学那年,教授已经七十多岁,由于双手抖动厉害,他在讲台上授课时,只能由他的助手,我们班一位游姓同学的哥哥,拿着粉笔站在一边负责板书。
王光霁,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教授。曾任温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附属一院、二院眼科主任,眼科光学研究室主任,视光学系主任。
缪天荣教授和他的首届研究生
前排左一王光霁
1968年王光霁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分配到平阳县山门区顺溪公社保健所工作。因与缪教授长子同学关系等因素,天资聪颖却生不逢时的卫生所小医生较早就被求才若渴的大教授所关注,得以进入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眼科进修半年,并成了缪教授的“地下研究生”,经常得到辅导。据说,为了把王光霁“挖”到手,缪教授曾经搭乘拖拉机前往卫生所,请求所长放人。恰逢那天卫生局长下乡视察工作,在当晚的饭局上,教授与局长大人东拉西扯谈天说地,甚是投机。可当话题切入“放人”的主题时,两人当场翻了脸,不欢而散。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王光霁才名正言顺地成了缪教授首批五位研究生之一。
1981年,得到浙江省将举行公派留学生考试的消息时,缪教授第一时间推荐即将毕业的王光霁参加考试,并顺利考取了公派留学。离开温州赴美国时,缪教授和他的夫人吴性慧教授一起把王光霁送到汽车站。1983年留学归来,缪教授又亲赴上海把他接回温州。为了使他能安心学习,在王光霁留学期间,缪教授还时常抽空去探望王光霁病重的母亲。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缪天荣教授真可谓慧眼识珠,爱才如命,且全方位无微不至,情同父子。
而我所亲历的这件旧事,则从另一个角度,真真切切地诠释了这种大爱。
1983年秋冬季节,我进入温州医学院的第一个学期。一天下午下课后,与同学们一起回宿舍的路上,看到了学校行政楼前围着一大堆人。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低着头,双膝跪地,,一言不发,后面站着几位年轻人,表情肃穆。其中一位搬来一张椅子想请老人坐下,被老人拒绝了。从看热闹人群的窃窃私语中,听到了大致原委,老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眼科专家缪天荣教授,身边几位是他的研究生。因为学校原先的一些承诺未能兑现,几经交涉始终得不到解决,才采取了在院领导办公的行政楼前无声抗议的举动。
当天晚上,学校最为热闹的地带,同学们从宿舍到教室、食堂必经之地的宣传栏里张贴出了一张“大字报”,细述了下午事件的来龙去脉。原来缪天荣教授是为其爱徒,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王光霁的生活和工作待遇问题,包括住房以及附属医院给予一定量的床位用于临床科研等等。好像校方有过承诺,却迟迟没有落实,才致文质彬彬的老教授采取了如此“过激”的行动。
当我们下了晚自习再次路过宣传栏时,“大字报”已被一条当年流行的标语口号所覆盖。很快,学生们又用白纸写了血红色的“欲盖弥彰”四个大字盖了上去。黄昏中老教授那佝偻的身影,显然已让血气方刚的学子们激情澎拜,义愤填膺。
这个事情第二天也就在无声无息中过去了,宣传栏上又出现了新的一期“正常”内容,我自然是不会去关注其后续了。
后观王光霁教授一路的工作、生活经历,学校对其显然是非常地支持与器重,而王教授对温州医学院眼科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与世界一流院校的紧密合作与交流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光霁教授,浙江温州人,1968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分配到山区卫生所从事全医科和眼科工作。1978年考入温州医学院眼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眼科学家缪天荣教授。1988年与瞿佳教授等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视光学系并任首任系主任。上世纪80年代在哈佛大学眼科研究院学习研究眼科4年多,回校后曾任温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附属一院、二院眼科主任,眼科光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毕业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获博士学位,留校任副教授,后升为正教授,同时开业从事眼视光临床工作。30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国眼视光学教育的拓展和国际交流,全力推助温州医科大学与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缔结姐妹学校关系,促成两校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项目,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建成美国视光学院临床实习基地,并正式聘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多位教授为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的院外教授。王教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至今仍经常回国讲学,为中国学生和眼科工作者出国学习交流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