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新鲜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同时,它还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分泌激素和排泄的作用。
呼吸系统的解剖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叶、段、亚段)、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及肺泡等组成。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除包括气道、肺与肺泡组织外,还应包括胸廓、各种呼吸肌及肺和胸廓的血供、淋巴、神经支配等。
气道
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通常将气道分为上、下气道。上气道由鼻、咽、喉组成,是气体进入肺内的门户。主要功能除传导气流外,尚有加温、湿化、净化空气和吞咽、嗅觉及发音等功能。下气道主要由气管、支气管、支气管树及肺泡等组成,根据功能不同,又分为传导气管(气管、支气管树)和呼吸区。
1. 气管 是个管状结构,上端起于环状软骨,通过颈部向下延伸入胸内,在胸骨上、中1/3处分叉为左、右支气管。气管分叉部即所谓隆突。成人气管平均长度为10~13cm,直径为2.0~2.5cm。气管由16~20个U形软骨环组成,开口部向背面,由富于弹性的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气管虽有U形软骨支撑,但仍容易受外来压力影响,通常受压50~70cmH2O即可引起气管萎陷,如颈部肿瘤、血肿压迫常引起气管狭窄。在人体气管内外压差达10cmH2O时,可使气管容量有42%~56%的变化。
2. 支气管 气管于第T5~6之间,相当于胸骨角水平分叉为左右支气管。在成人,右支气管较左支气管短,粗而陡直,平均长2.5~3cm,与气管纵轴夹角为20°~30°。左支气管细,长4~5cm,与气管纵轴夹角为 40°~50°。因此插管过深、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或吸入异物时易入右主支气管。3岁内的儿童左右支气管与气管纵轴夹角基本相等,约为55°
3. 支气管树 左右支气管经肺门进入肺内后反复分支,分别叶、段、亚段、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等共约23级。终末支气管以上不参与气体交换,为传导气道;呼吸性支气管以下为呼吸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从12~19级气道内径虽从1.0mm减小到0.5mm,但其整个横断面积明显增加,已是大支气管横断面积的30倍,气流阻力也相应减小,仅占气道全部阻力的10%左右。因此应用较高压力克服气道阻力来进行通气,而不至于造成肺泡的损伤(表1-7-1)。
4. 支气管腺体 气管与支气管相似,均由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组成。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其间散在着杯状细胞,能分泌黏液。支气管分支越细,杯状细胞越少,至细支气管时黏膜仅为一层纤毛上皮和极少的杯状细胞。
正常情况下,气道分泌物有助于维持气道正常功能,减少气道水分丢失,维持纤毛上皮的正常运动,形成黏液毯,并通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对吸入的病原体起抗感染作用。病理情况下,黏液腺分泌过多,以致纤毛不能摆动,黏液不能排出;过量黏液还可能阻塞细支气管,使气道引流不畅而发生感染。
5. 支气管的纤毛 上、下气道除极少部位,均分布有纤毛。纤毛从黏膜的纤毛细胞上长出,纤毛顶端有厚约5µm的黏液毯。纤毛在较稀的液体中摆动,速度可变。黏液毯向上方移动的速度为2.5~3.5mm/min,能有效地将颗粒和病原体等排出气道。
肺与肺泡
1.肺 肺是有弹性的海绵状器官,形状似圆锥形,位于纵隔两侧。上端称肺尖,下端称肺底,内侧称纵隔面,外侧称肋面。右肺三叶,左肺二叶,外被胸膜、叶间裂相隔,每叶肺又依支气管和血管的分支,再分为肺段。
2. 肺泡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为多面型薄壁囊泡,总的表面积可达70m2。肺泡的平均直径约内0.25mm,实际大小因呼吸深度而异。
胸廓
胸廓是由12块胸椎骨,12 对肋骨,1块胸骨和肋间肌构成的骨性结构,肺、气管、支气管、纵隔等重要器官均位于胸廓之内。胸廓具有足够的坚硬度以保护其内在的重要器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在呼吸动作时起类似风箱的作用。在吸气时,胸廓与肺可在前后径、横径、长径三个方向增大体积,有助于吸气动作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