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年的新传考研真题中,措施类的题目是非常常见的类型,属于高频考点。
在去年的真题中,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自杀报道的伦理应对措施、网络舆论的“巴尔干化”现象,探讨舆论撕裂、极化等问题的治理措施、平台型媒介的治理措施。
暨南大学考察了算法推送传播的治理措施、品牌传播的治理措施、网络生态传播的治理路径。北京邮电大学则考察了网络传播的治理措施、专业媒体应对平台挑战的措施。还有很多其他高校的真题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措施类题目。
针对措施类的题目,首先我们要深入理解题目所涉及的传媒政策或行业背景,明确当前的问题所在。接着,从多个角度(如政府、媒体、受众等)分析可能的应对措施,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根据分析的结果,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确保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在回答具体措施时,往往需要有部门制定的政策作为答题语料。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4年有关部门发布的传媒政策新规,帮助大家更好地答题。
链接:https://www.cac.gov.cn/2024-06/14/c_1720043894161555.htm
内容概要:《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旨在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工作机制,保护公民人格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该规定明确了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即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恶意炫耀、负向提问等违法和不良信息。同时,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以及网络行业组织在治理网络暴力信息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适用答题方向:网络暴力、互联网生态治理、网民个人权益
考场应用:
背景引入: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从恶意诽谤、造谣传谣到人肉搜索、网络欺凌,这些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还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一旦形成,往往难以迅速消除其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网络暴力信息的治理,已成为维护互联网健康生态、保障网民个人权益的迫切需求。
现存问题:当前,网络暴力信息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网络暴力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追溯和打击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网民缺乏网络素养和法律意识,容易在情绪化的驱使下参与网络暴力,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此外,一些网络平台在内容审核、用户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也为网络暴力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具体措施:
·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是有效解决网络暴力的根本途径。根据《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信息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为打击网络暴力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 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络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和道德意识,是预防网络暴力的基础。通过普及网络素养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尊重他人权益,自觉抵制和反对网络暴力行为。
· 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对网络平台进行规范管理,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不良信息。社交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言论的审核和管理,对发布网络暴力言论的用户进行警告、禁言、封号等处理。
· 推广正面信息和网络文化:积极推广正面信息和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以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意识。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网络交流平台,为网民提供健康、正面的交流环境。
链接:https://www.cac.gov.cn/2024-09/30/c_1729384452307680.htm
内容概要:《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旨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该条例明确了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数据处理安全制度、重要数据处理安全要求以及跨境数据安全管理等内容。
适用答题方向:网络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网络平台的义务责任
考场应用:
背景引入: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价值不可估量。然而,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一方面,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事件频发,给个人、组织乃至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数据的滥用和非法交易也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因此,制定一部全面规范数据处理活动的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存问题:当前,网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数据处理活动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增加;二是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意识薄弱,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和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网络平台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 明确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必须依法进行,且仅限于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范围,不得过度收集或滥用个人信息。这一原则的确立,为数据处理活动设定了明确的边界,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止信息泄露。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数据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通过制定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方式依法向个人告知,并取得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应集中公开展示、易于访问并置于醒目位置,内容明确具体、清晰易懂。对于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并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应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取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强化网络数据处理者的义务。
链接:https://www.cac.gov.cn/2024-09/09/c_1727567886199789.htm
内容概要:《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旨在明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提供指导和参考。该框架提出了包容审慎、确保安全、风险导向、共治共享等基本原则,并明确了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加强伦理规范引导、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主要任务。
适用答题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与挑战、技术应对与综合治理、科技伦理规范
考场应用:
背景引入: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ChatGPT等,极大地推动了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然而,这些技术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与挑战。例如,模型算法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误判;数据安全问题可能侵犯用户隐私;系统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网络攻击等。此外,AI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带来了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如算法偏见、就业替代等。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现存问题:当前,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二是伦理规范引导不足,导致AI技术的滥用和误用;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无法有效约束和规范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AI技术的健康发展,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具体措施:
· 加强伦理规范引导:制定完善的伦理规范体系,明确AI技术的道德边界和应用范围。加强对AI技术研发和应用人员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此外,建立伦理审查机制,对涉及伦理问题的AI项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技术的合规应用。
·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AI技术的法律责任和监管要求。加强对AI技术的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促进AI技术的全球治理。
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鼓励和支持AI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提高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推动AI技术与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AI技术的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https://www.cac.gov.cn/2024-04/23/c_1715545670217049.htm
内容概要:该通知旨在集中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问题,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专项行动将重点打击自媒体账号利用造谣传谣、恶意营销、色情低俗等手段博取流量、谋取利益的行为,并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账号进行处置。
适用答题方向:虚假新闻、新黄色新闻、自媒体乱象治理、新闻伦理规范
考场应用:
背景引入:近年来,自媒体行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各类自媒体账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追求点击率、关注度和商业利益的过程中,一些自媒体账号逐渐偏离了正常的内容方向,开始采用各种无底线手段博取流量。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新闻伦理规范,破坏了网络空间的良好生态,还可能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现存问题:当前,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谣传谣。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吸引眼球,故意编造虚假信息,甚至恶意传播谣言,严重误导公众;二是恶意营销。部分自媒体账号通过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三是色情低俗。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获取流量,发布色情低俗内容,污染网络环境;四是标题党现象。为了吸引点击,自媒体账号常常使用夸张、惊悚的标题,导致信息内容与实际严重不符。
具体措施:
· 加强监管力度:中央网信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自媒体账号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账号进行依法依规处置。同时,建立健全自媒体账号信用体系,对违规账号进行信用扣分、限制功能等处罚。
· 强化平台责任:要求各大自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举报投诉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用户举报。对违规账号进行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 提升公众素养: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秩序。
· 推动行业自律:加强自媒体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推动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自媒体账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共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链接:https://www.cac.gov.cn/2024-05/22/c_1718054910848581.htm
内容概要:旨在加强互联网政务应用安全管理,保障互联网政务应用平稳健康运行,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该规定明确了互联网政务应用的基本原则、安全管理要求、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监督考核等内容。
适用答题方向:政务传播、网络和数据安全、网络空间治理
考场应用:
背景引入: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各级政府纷纷推出各类互联网政务应用,如政务服务网站、移动APP、小程序等,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在线办理、信息查询、互动交流等功能。这些应用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民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政务服务,还促进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然而,随着应用的广泛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等安全威胁不断升级,给互联网政务应用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
现存问题:一是安全意识薄弱。部分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二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政务应用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技术防护能力不足。部分互联网政务应用在系统设计、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抵御外部攻击。
具体措施:
· 提升政务应用网络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政务应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政务应用网络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普及《互联网政务应用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务应用网络安全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 完善政务应用网络安全制度:根据《互联网政务应用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政务应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原则、措施和责任。定期对政务应用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应用系统升级以及引入新技术新应用,也应当在上线前进行安全检测评估。
· 加强政务应用网络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政务应用网络安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政务应用的安全状况。对政务应用的网站、APP、公众号、小程序等部署安全监测工具,确保有效检测、预警和处置安全威胁。
· 加强政务应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培养政务应用网络安全专业人才。举办网络安全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提升其网络安全素养和技能水平。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