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刷视频,发现自己关注的“福泰成”账号发布了一枚徽章的视频。这枚徽章色彩艳丽,有红星、齿轮、党徽等纹样,上面用蓝色繁体字分两行写有“吉林市建华陶磁工厂”的字样。此徽章应属于解放后的吉林市无疑,但是“建华”厂名却让现代人倍感陌生。
据史料记述,吉林市的陶瓷工业分为土陶和日用瓷器两大门类,其中日用瓷器工业出现得很晚,在解放前此类商品始终依赖外部输入。伪满后期日本曾谋划过在巴尔虎门外兴建陶瓷厂,但最终没有落实。待到吉林市解放后,当时驻吉解放军直属营后勤部为了确保军需和民用,决定筹建陶瓷工厂。后勤部长邓宏经寻访,最终启用新地号居民王宗录技师(曾在海城的陶瓷厂工作),在昌邑区辽宁路27号(原日本人开设的五家小工厂旧址)组建了“后勤部直营陶瓷厂”,利用巴尔虎门外发现的一些矿石及舒兰水曲柳七道河的粘土为原料,开始了生产。
1948年末,因部队南下,这家陶瓷厂移交给当时的吉林省工业厅,厂名随即改为吉林省建华陶瓷工厂。1950年6月24日,因吉林市成立了工业局,省属的建华陶瓷厂又被移交给吉林市工业局领导,厂名也变更为地方国营吉林市陶瓷厂(位于今阿里山花园小区)。
当时工厂在吉林北山开采“风化长石”,在九台县开采硅石矿,联通舒兰的粘土,原料一度在省内即可解决,怎奈省内原料“铁”含量较高,后来开始从外省采购原料,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从那时起,吉林市也彻底结束了日用瓷器依赖外地输入的局面。
尽管此枚徽章上把“瓷”写作了“磁”,由以上历史记述仍可确认:建华工厂就是吉林市陶瓷厂的前身。不过,因不能确认徽章上“吉林市”三个字是与厂名并列——表达“在吉林市的吉林省建华陶瓷工厂”之含义,还是表达“吉林市建华陶瓷工厂”的含义,尚难确认其制造年代是在1950年6月24日之前,还是之后,毕竟移交吉林市后,是否马上更名并舍弃“建华”,目前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