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民国照片:佐证修建吉敦铁路带来的蛟河镇崛起

文摘   2024-11-12 09:29   吉林  

近代时期铁路的兴建所引发的时代洪流,往往会冲破旧有的社会格局。比如中东铁路的修建,吉林城在清代形成的经济中心地位就逐步被哈尔滨和长春取代,即便有了吉长铁路,也因身处支线地位,少了回天之力。同样,一些城镇也因铁路而崛起,一如今天要讲的蛟河镇,就是因吉敦铁路的修建,借助位于火车穿山越岭(张广才岭——威虎岭)前的蓄势地利,成为重要的中继站,并应近代发展的天时,逐步取代了额穆镇的区域中心地位,成为吉林地区东部的县域政治经济中心。

溯源如今的蛟河市辖区,原本属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在额穆赫索罗站(今敦化市额穆镇)的佐领衙门管辖,额穆赫索罗为满语词组,额穆赫为“水滨”、“河边”之意,索罗是“十人戍所”之意。虽然按名称看,管辖人数并不多,但这个佐领衙门实际管辖的区域却十分广大,不仅包含了今天蛟河市的大部,还管理敦化、五常部分区域。

清光绪八年(1882年),敦化率先置县,张广才岭以东隶属敦化县,岭西为吉林府辖区。就在此前后,在蛟河、拉法河、嘎呀河交汇处附近,自然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镇店,因地处蛟河之畔,故而得名蛟河街。“蛟河”据说是满语词汇的音转,我看到过“有狍子的河流”、“乞丐”、“有气泡的河流”等多种解释。尽管初现繁华,但这里偏离了传统吉林至宁古塔的驿路,在当时还算不上重要的地点。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设置额穆县,县城设在额穆索罗站,蛟河划归额穆县,为其治下第二警区。由于晚清时,蛟河街以东的奶子山地区发现了煤矿,较之前的林业,蛟河地区又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是苦于交通不便,煤矿资源尚无法大规模开发。其实在当时,交通桎梏经济发展已是整个长白山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进入民国后,吉林东部开发被提到议事日程,可惜国家积贫积弱,加之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直到1925年时,才达成妥协,由中华民国政府交通部与“满铁”签署建造承包合同,开始计划修建吉林至敦化的铁路。按路线规划,吉敦铁路绕开了传统的驿路,没有让额穆县城“踏上”追赶时代的列车,反倒成全了威虎岭前的蛟河镇。

1926年6月吉敦铁路正式开工,1928年6月15日铁路修到了蛟河(《满洲开发四十年史》)。相比吉敦铁路线上的其他车站,当时的吉敦铁路工程局在蛟河镇是“下了重注”的。尽管这里在当时只是有着3千左右人口的城镇,却建造了和敦化站一样壮观的“洋楼”站房。另外在车站周边的宽坦之处,还建设了机务段、车务段、工务段事务所,修建了2万加仑的水塔,以及甲、乙、丙、丁四种不同规格的砖造“官舍(宿舍),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铁路运营体系——这种“基地”配置,是沿途各个车站都不具备的。

在吉敦铁路竣工后,蛟河镇借铁路的便利,逐渐成为吉林东部的重要货物集散地,尤其是煤炭矿产也借势迅速实现了现代规模化开采,产自周边的木材、粮食、煤炭、林特产品由此运出长白山。资源的规模化开发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持续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在此谋生兴业。由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蛟河的经济体量很快就超越了当时的县城额穆镇。

1933年敦图铁路竣工,由长春向东,经吉林可直达朝鲜北三港——平行于中东铁路东线(滨绥铁路,)的第二条铁路干线成型。为方便办公,11月(另有记载为1932年、1934年),伪额穆县公署从原驻地额穆镇迁至蛟河街。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额穆县改称蛟河县,蛟河镇至此华丽转身。

时光荏苒,如今的铁路虽在国民经济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已然不会像当初那样可以左右一座城镇的衰荣,但面对前进路上的跌宕起伏,任何因素又不能随便忽视——天时、地利、人和,您说哪个因素不重要?——都马虎不得……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辛野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吉林乌拉永昌源
以我们的视角,介绍东北的物产和文化,分享心得和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