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人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上篇)

文摘   其他   2025-01-25 23:39   广东  
新观察系列#总1214 
有幸受邀,参与科技一个关于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听取了企业情况的初步介绍以后,有几点粗浅的想法先和大家做了一个交流现将首次调研座谈中的即席发言实录,分上下两篇发布如下,此为上篇。

 
2025年1月10日成稿
首先,要顺应人文化发展大趋势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我觉得我们朗迅科技的经营决策,应该说是极富远见的。你们对于产品或谓技术路线的选择,或是在产业链、供应链条中的定位,确实是体现了企业的长期主义,抓住了要害。我觉得现在说起来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主要的是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竞争,说到底还是要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最后到底是谁才能够站到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制高点上,国运的昌盛、民族的复兴,党和国家前途的“宝”,其实都押在了这里。

但是,在我们强调科技、看到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以后,新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他们有一部代表作,名字叫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他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和我们学习的小平同志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所不同。在消化了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后,我写了一篇述评,文题是一句设问:《人文是第一生产力?》我的意思是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种认知,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跟生产比起来,你是用什么样的科技来引领的,那就是第一性的;而在这种科技工艺下形成的生产过程,倒是一个结果了,是第二性的。同样道理,跟科技比起来,你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支撑的,那就是第一性的,而在这种制度框架下研发的科技成果,倒是一个结果了,是第二性的。

但是,制度后面都有制度文明,就像我们的法律制定得很完备,但法条后面都有法理。包括我们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为,都会产生行为的后果。但这种行为是谁去驱动它的,谁去支配它的,那都是思想意识,都是价值观。所以我才说,跟制度第一生产力比起来,弄不好人文、思想、意识、精神、价值观,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精神信仰层面的东西,在特定条件下也会是最主要的。就像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开始就是一批人,认为旧中国是贫穷落后的,所基于的制度安排是不合理的,要通过革命去改变它。有了这个理想和信念以后,然后就去做了,最后还真做成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所以,看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们注意到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问题。现在朗迅的生产经营顺风顺水,在成长型百强企业中数一数二。在这么好的发展背景下,居然会关注到在“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很多人来自于不同组织文化的机构或单位,然后现在社会上又有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冲击,怎么样才能把这支队伍带好,怎么样才能把我们这个企业做成百年老店,为此需要进行文化的整合,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这个感受对我有很强烈的启示:我过去提出,在本世纪以前,近现代以来各国的现代化,主要就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你把这三堂课给补上了,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就必定会实现。就像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四十年,经济是一定会起飞的。再要进入到21世纪的现代化,虽然还要继续完成“老三化”的后续任务,但光靠这点本事是不够用了。

相对而言的“新三化”,第一个就是数字化或者叫数智。我是比较强调文字的“字”微调为智慧的“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方面要有数字信息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另外一方面,这种科技一定要转化应用到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领先的数字信息科技也就是“数”,再加上各行各业、各个垂直领域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也就是“智”,那这个国家就全面了,肯定具有超强的竞争力和战斗力。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科技和产业的博弈赶超,最后也都会聚焦到这一点上:谁能更加胜任愉快、从容应对数智化大趋势的挑战?

第二个就是生态化或者叫绿色化。人类社会繁衍至今,今后世世代代,总得可持续发展。但如何做到可持续,必须得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这一人类社会共同的挑战。当然这个也有争议,特朗普就不信这个东西,他作为“还乡团”回来,还会退出巴黎协定。但总的来看,人类共识还是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第三个就是人本化或者叫人文化。不是只把经济总量做大、只把物质财富做多,你就赢了,你就是老大。还要看你是怎么发家的?有没有可持续性?它最终的后果会是什么?就像我原来在北大荒插队务农,听老乡说钱是怎么赚的?五个字:“坑蒙拐骗偷”;赚了钱以后又是怎么花的?还是五个字:“吃喝嫖赌抽(大烟、毒品)。这种没落的价值观,虽说只是“极而言之”的绝对化描摹,但如果我们有朝一日把经济总量搞到世界第一了,但人家并不是像仰望星空一样的来看待你,也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来尊重你,并不认为你走的这条道路,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家共同选择的正确道路,我觉得这也不能算是什么真正的成功。

所以说,我们关注人文化大趋势,加强普遍的人文重建,确实是太重要了!不要说你这么一家企业,我们还有多少领导干部,也都没想深想透这个问题。什么价值观,什么人文精神、什么理想信念,关心这些有个鸟用?!人文化表面看是一个中性的大趋势,实质上我们今天强调它的内涵,肯定是特指哪些积极向上、温暖向善的东西。

我觉得朗迅立这个课题做研究,是优秀成长性企业崛起中的清醒,是坚持长期主义观点的居安思危。你们的现状是爆发式的增长,大量的项目投资,大量的人才引进,因此更具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符合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底层要求。企业毕竟和政府机构、纯公益组织都不一样,它摆明着就是要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如果说你的营收上不去,从业者的工资收入上不去,就很难聚集和优化配置人才。在这一点上,你确实还得按照人性、常识和规律来看待。但为什么有的企业走得远,做得大,而且能够越来越强,那肯定是有比一般的经营生财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就是软实力,也就是企业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得首先承认企业组织的文化,那就是你底层基座的东西,比如说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应当是最基本的。价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要靠遵章守纪,要靠爱岗敬业,要靠埋头苦干,要靠拼搏奉献。有劳有得、多劳多得这些底层逻辑必须要坚持,但同时还要有一些更高远的东西去引领它。如果没有必要的引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会被反噬。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新华社记者带着“我们有没有和怎么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到各地采访,我在分析面临挑战时就讲了一个事,即所谓的“三个留不住”:第一个是“钱留不住”,挣的那么多的钱,都觉得不安全,想办法转移到国外去了;第二个是“人留不住”,社会精英、有点本事的人包括高水平的专家或者是有能耐的企业家,都把自己的身份转了,“润”出去了。我说这两条还都是表面现象,关键和要害是“心留不住”,就是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颗“中国心”没有了。机遇当然是有的,但也不是白送的,要看我们能否抓得住,能否真正做到上下同欲、万众一心。人心散了,一地鸡毛,这个事情就比较难办,那机遇也就不是我们的,反而成了人家的了。国家不能如此,企业那就更不能如此了。企业有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摆在那里,那是很现实的底层逻辑。

底层和高层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是个需要琢磨的问题。工业化社会以后,有个工业文明的底层逻辑。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流程,是高度分工,同时又是密切合作的。在每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就业者,都要养成和这种深度分工合作关系相配套的规则意识和职场责任感。反观国内的那些坑蒙拐骗的小伎俩,难道和我们工业文明和工商文化的不到位无关吗?朗迅的主业是半导体测试,它一定是一个包括设计、封装和测试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不但是最后的总测试,设计和封装环节都有嵌入,这种有分有合、统分结合的系列测试,怎么来认识到我们作为努力要成为世界一流测试基地的企业,那需要多么的专业、专注,需要怎样的责任心;需要对标准的敬畏和执业的严格,这些在我来看,都是我们这个企业底层的人文素养,要很好总结,发扬光大。

要说高层的话,我们要把朗迅办成“百年企业”、“跨国公司”,而且是替代进口的,国产化的。我看你们提出的“三化”取向之中,就有这一条。国产化就是要有民族自豪感,要填补国家的空白,最后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攀登全球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一定要把握好,它们还是有区别的。首先和基础的,是底层的东西;然后和引领的,才是高层的东西。黄埔军校不光学什么战略战术,学生还要有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有革命的英雄主义。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北伐战场上,包括整个抗日战争,既是我们国家那时候的精英,但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人却是最多的。但是到最后国民党自己腐败了,拢不住人心了,被共产党取而代之,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高层的引领要有,但必须以底层为基,并且恰当地融合,一体纳入到我们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接下篇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刘亭随笔”)

刘亭随笔
“刘亭随笔”,是刘亭研究员分享思想随笔、发展时评的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