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①:夏目漱石集大成之作,一个人厌世价值观的始末

文化   文化   2024-09-02 06:30   浙江  


在日本现代文学的长卷中,夏目漱石孑然屹立,当之无愧地成为开辟新文学的先锋人物。

鲁迅、芥川龙之介等一众文豪都曾受到他作品的影响。

在生前,漱石就得到了批评界的赞美和读者的喜爱。而今,离世百年后,他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与国人心目中的鲁迅并肩。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605天,共读的是第367本书——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心》

《心》

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之前,我们就曾一起共读过他的处女作《我是猫》,作者通过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讽刺。

而本周,我们则要共读夏目漱石的另一部讨论社会中的孤独感与人性的作品,也是夏目漱石的写作生涯后期的巅峰之作——《心》

夏目漱石出生于1867年(应庆三年)2月9日,是家中第八个出生的孩子,本名夏目金之助。

夏目漱石

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经逐渐没落,双亲并不期待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他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和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

十岁时,他总算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然而这样幸福的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和,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意。

母亲在他十五岁时离世,夏目漱石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外宿生活。这些童年遭遇影响了他的心境,也奠定了他小说里的黑暗厌世基调。

在夏目漱石的求学时代,日本百废待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在兴建之中。

然而,从中学到大学,漱石的经历颇为曲折,1881年春天,年仅十四岁的漱石进入中学两年后就开始瞒着父母辍学。

他入读了一所非常严格和传统的古汉语学校——二松学舍。漱石在这里待了一年,学习中国历史、孔孟思想和唐诗宋词。

在二松学舍期间,他加深了对汉语典籍的理解,成为了一个年轻的古汉语学习者,此后一生没有间断过汉文学习。

古汉语如同一条暗河,一直潜流在漱石的写作中,影响着他的中文诗歌和日文散文,使漱石的语言更具内涵。他的笔名便是出自《晋书》中的“漱石枕流”。

然而年轻的漱石学习古汉语,其实是背离社会潮流的一个选择。

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举国齐力建设现代国家,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蔚然成风。

校园里,学生们热烈讨论赫伯特·斯宾塞的《生物学原理》、研究进化论,这些和孔子的《论语》相离甚远。

1890年秋,23岁的漱石通过了入学考试,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就读英语文学方向。

关于学什么,漱石曾一度纠结。自孩童起,他笃爱阅读胜过一切,在中学的时候曾想过学文学。当时在大学读化学的长兄大助,非常照顾漱石,也深受漱石爱戴,可惜长兄并不支持他学文学。

夏目漱石

据漱石说,他对文学的热情被长兄批评:“文学不是一门手艺,只是一项才艺!”彼时盛行儒家所提倡的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兄长所言有弦外音,即文学不能算作“有用”,漱石因而动摇。

在高中第三年选择学科偏重时,他选择了法语和科学,主修建筑。后来,在一篇题为《失败》的采访中,漱石解释说这个选择颇为轻率:

“我总是格格不入,我也确信,这样的我是不会为这个世界接受的。

除非,我选择的职业是社会所需,人们将低头鞠躬,乞求得到我的帮助,不管这个我是否相配。

我知道,建筑师不会有衣食之忧。此外,我喜爱艺术,心想也许可以在建筑中发现实体美和艺术美。”

不过,随后他听取了哲学专业同学好友的批评和建议,还是改学了文学。

“彼时,我梦想建造一个金字塔那样壮观的建筑,当时学哲学后来成为文学博士的米山打消了我的念头:‘以日本目前的国力来看,你不可能造出你想象的那种名垂青史的宏伟建筑的。文学则另当别论。如果你致力于文学,你是有可能写出可以影响千秋的名篇巨著的。'

我选择建筑时,算计的是一己私利,但米山说的是造福世界。我觉得他说得对,于是改了方向,改学文学。我觉得不需要再学日语和汉语了,因而选择了英语。”

三年后,夏目漱石毕业升入研究生院攻读英国文学,并担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教师。

1900年开始到英国伦敦留学,1902年回国。回国后一直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的英文科讲师。

没过几年,三十多岁的漱石创造力开始大爆发,仅用16个月的时间就一跃成为日本的文坛新秀。

此时,漱石的文学生涯起航了,而且极为多产。

他在发表连载小说《我是猫》的这一时期,一共写了11个故事,其中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少爷》和《草枕》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一再连载。

《我是猫

此后十年更是夏目漱石的创作高峰期,即使被神经衰弱的旧疾折磨得相当痛苦。

但他一旦提笔,就欲罢不能,饭前饭后,学校家里,晚上写到深夜,他的妻子镜子说,漱石写作时毫不费力,饶有乐趣。

漱石的一生,幼年时是极其不幸的,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求学时承受着“招致洋文化”带来的剧痛和麻痹。

他的作品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出现的诸多现象,连同在这社会转型中期人性的诸多表现,进行了冷彻的观察和细致入微的讽喻式的批评,对日本和整个世界都影响极大。

我们本周共读的《心》则是夏目漱石晚期的作品,日本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都收录这篇小说的精华部分,凡是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日本人,应该不会有人没读过这篇小说。

小说的故事发生背景在明治时代,这时日本已经开始文明开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如此背景下《心》的伟大之处就是戳中了日本近代文明开化的痛点。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通过殖产兴业,加速了资本的累积。

通过文明开化,学习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全方位地效仿西方国家,背离从前以儒学为本的封建教育理念,同时也逐渐迷失了民族从前的文化。

夏目漱石说:“这种变化使日本突然失去了自我本位的能力,被外部力量强行介入。”

如何看待传统与未来?如何处理若即若离,但却如血液般附着在身上的过去的文化、道德、知识、理想?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未来?处在时代中间的人们又该如何在自我与他人、私利与无私、罪恶与救赎间抉择?

这些问题不断拷打着小说人物的内心,也敲打着读者们的内心。

这部影响巨大的作品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内心的变动,夏目漱石又有怎样的思考?

敬请期待本周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一凡

电台主持人。在北方小城安静盛开,认为唯美食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沈佳
视频编辑:缪梦涵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人读完1000本名著】 每天15分钟,每周共读1本书,这里是一个拥有“百万”家人的读书平台。 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也是打开内心最便捷的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