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白居易是应试达人

百科   2024-11-09 07:21   北京  


贞元十年(794),白居易的父亲生了病。五月二十八日,父亲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对全家来说,这是个大变故,没有了父亲的俸禄和身份,家业如何延续是个难题。护送棺木回老家安葬的话要花一大笔钱,为了节省费用,白居易三兄弟和母亲商量之后,决定先把父亲暂时埋葬在襄阳县东郊,等以后经济宽裕些再迁葬到故乡去。

母亲和三兄弟带着一众奴仆回到符离的田庄。兄长年过四十,有家小,加上自己、行简和奴仆、婢女,近二十口人只能靠这个田庄的收入维持生活。如果遇到水旱灾害,经济就会变得紧张。

父亲逝世前的最高官职是检校大理少卿、襄州别驾,可以门荫一子当个八九品的小官。家人商议之后,决定让长兄白幼文守丧期满后去办理门荫手续,届时他的俸禄可以帮忙养家;而二十二岁的白居易和十九岁的白行简,两人年轻而且头脑聪敏,应力争考取进士,这才是出仕的正途。

白居易知道,不能再如从前那样悠闲了——从前的他也并不浪荡,但毕竟有父亲这棵大树可以依靠,做事不紧不慢。如今家事如此,更要努力攻读。他只好收心,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作文。他白天念诵诗赋,模拟考试方式写作诗、歌、箴、表等各种“杂文”;晚上背诵和默写儒家经传。

在家中苦读两年之后,贞元十二年(796)秋冬,三兄弟结束守孝。哥哥去京城办理门荫手续,被授予浮梁县主簿的九品小官,负责管理县府文书、监督用印、办理纸笔等杂事。符离家中,二十五岁的白居易帮助外祖母、母亲掌管家事,照顾弟弟,监督奴仆打理田庄。他意识到肩头有了压力,无忧无虑的青春生活结束了,要考虑未来的出路。好在,外祖母、母亲为了让他备考,把田庄的杂事揽过去处理,他和弟弟行简可以安心攻读,准备考举人、进士。

白居易在学业上比较争气,所作诗文颇有功底。秋天,到宣城参加宣州的解试,所作《射中正鹄赋》《窗中列远岫诗》被宣歙观察使崔衍取中,冬天就能以“乡贡进士”(举子)的身份前去长安参加“省试”。弟弟行简来信,他也通过了河南府的解试,冬天将与哥哥在京城会合。


如今的大唐朝廷已没有太宗、高宗、玄宗朝的荣光,帝都长安城比起从前来也黯然失色,已三次陷于敌手。如白居易这样来京参加进士、明经考试的举子(各州解试选取的“乡贡”)、生徒(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州学和县学选取的合格考生)有两三千人之多,进京赶考时一般都带着一两名仆从,或者投亲靠友,或者寄居旅社、寺观,或者租个小房子。同时,还有两三千名有当官资格的“选人”汇集在京城。他们或是有为官资历的“前资官”,或是之前三年考中进士或之前七年考中明经的“有出身人”,因为“守选”期满所以前来参加吏部铨选考试,考试合格之人方可被授予官职。所以每到冬春,长安可供出租的房舍都比较热闹,许多寺观也都出租空余房舍给士子、选人居住,经常能看到士人在大街小巷呼朋唤友的场景。

白居易在长安没有能依靠的亲友,便租住了一处小房子,然后到尚书省贡院门口观摩悬挂在那里的家状范本,按照这个范本检查自己所写家状的籍贯、三代名讳的格式。小心核对之后,连同州府发给的“文解”(证明考生的籍贯、身份、学习和考试情况)一起呈送尚书省,由户部核查后登记在册。

举子都渴望能考中进士、明经,成为有资格当官的“选人”。可是,每年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和生徒有一两千人,仅能取中二十来名及第进士,录取率极低;有资格参加明经考试的人有两三千,能录取约百人,比进士好考一些 。只是,明经的声誉远不如进士。在官场,进士背景的官员更容易升迁为中高级官员,所以有才华、有背景的士人子弟大都期望考取进士。

白居易一边备考,一边按照惯例参加考前的各种仪式。贞元十六年(800)农历元日,举子们都入宫,与各地进贡的物产一道在含元殿前列队,由皇帝亲自检阅。这对上上下下各色人等而言都是走过场而已。


白居易知道,自己要走仕途之路,最好的门径就是考中进士。中和节后,汇集京城的生徒、举子奉命到国子监履行考前的最后一场仪式:众人拜谒孔子像,听学官讲课,学官当场点名让一两名举子回答问题,然后一起吃顿大餐。之后几日,就要准备进考场。

进士省试要考三天,每天一场考试,第一场考写作诗、赋、箴、论、表、赞这类“杂文”两篇,合格者才能参加第二场帖经考试,考十道经文填空题,通过的话才能参加第三场时务策考试,考五道策论 。策论、帖经全取中为甲等;策取中四道、帖过四道以上为乙等及第。

考试第一天,白居易天蒙蒙亮就赶到尚书省的礼部贡院排队等候,要自己带着照明用的蜡烛、吃饭的餐具、取暖用的木炭,用于在里面照明、烧小灶煮饭煮水。早有士兵用木棘把贡院围起来,守卫各处,以防闲杂人等靠近贡院。考生依次排队入内,吏员挨个检查考生的衣服,以防夹带小抄作弊。一旦查出,本人、保人都要受到处罚。

进入贡院,中间是庭院,两侧长长的走廊下是一个个隔间。众人按照自己的号码寻找小间入座,拿到考题之后就可以开始答卷。考生可以从白天一直写到夜晚,在三根大蜡烛快烧完时交卷。当然,一些人白天答完之后也可提前交卷。白居易按照考题要求写了《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顺利通过第一场考试。之后两天他也顺利完成。

十几天后,礼部在南院东墙公布及第进士榜单。天色朦胧时众人纷纷骑马、坐车前去观看,快到那边时人们闹哄哄传扬黄纸之上写着的进士名字。一共录取了十七人,白居易位居第四,二十九岁的他是本年岁数最小的进士,足以对亲友夸耀一番。

几天后,皇帝按照惯例下敕,在曲江赐“闻喜宴”招待众及第进士,座主、朝廷官员参加,新及第进士意气风发地与众人作揖、寒暄。宴会结束之后,白居易和一众同年进士去慈恩寺的雁塔题写名字。他们推举一名擅长书法的进士,将每个同年的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大雁塔的墙壁上。其中若有人日后升到卿相的高位,好事者会把该人的姓名改为朱笔书写,以示荣耀。白居易当然也心怀期待,希望以后也能留下红色的名字。他们在雁塔题名时,吸引了不少围观者,多年后白居易还对此十分得意,追忆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几天后,礼部把新及第进士的名单移交吏部,白居易等进士到吏部参加“关试”,考核书写三篇判词(一说两篇)。这只是走个过场而已,然后就正式成为吏部登记在册的“选人”,有了做官的资格。因为“选人”众多而官职有限,玄宗朝出现过数万选人来京参加吏部铨选考试而最终只有一两千人被授予官职的事情,落选的“选人”议论纷纷,容易形成舆论风潮。于是朝廷改革铨选制度,规定新及第的进士、明经以及任期届满的低级官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资历“守选”若干年后才能来京参加吏部铨选考试,考中才能被授予官职,实质就是让“选人”能错开时间轮流来京考试。这样每次考试的录取率比较高,可以平息选人的抱怨,也免得众多选人频频入京花费太多。


按照制度,新进士需要“守选”三年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通过考试才能当官。当然,也可以在州郡官员举荐下参加吏部的“科目试”,或者得到朝廷中高级官员和地方的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等主要官员的举荐,参加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考取这两位考试的“选人”不必遵循守选时间的限制,可以提前出任官职。可是,要得到官员的保荐并不容易,考试的录取率甚至比考进士还低,竞争格外激烈。也有的“选人”不愿浪费时间守选,便去地方寻求给节度使当幕僚的机会。节度使一般都会上表朝廷给自己的幕僚挂校检员外郎、试校书郎之类的官衔,同样可以积累资历,工作几年以后如果有得力人物提携或有幸为皇帝所知,也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为了早点出仕为官,白居易要寻取朝廷官员或地方都督、刺史等主官举荐参加吏部科目试或制举,得经常与各地的亲友、同年联系,寻求得到举荐或去地方当某个节度使、都督、刺史幕僚的机会。他有时去长安与同年祝贺座主高郢升为太常卿,有时回洛阳与同年聚会,寻求河南府官员的援助。冬天,他去滑州、邯郸拜会官员,寻找资助和机会。

幸运的是,贞元十八年年底,白居易得到官员的举荐,可以参加第二年初的吏部“书判拔萃科”科目试,如果考中就能被提前授予官职。这个考试需要书写三道判词。为了准备考试,他赶到长安,借宿一间房舍专心备考。

他把历年的考试题目、判词范本都找来研读,针对为政之道、婚姻家庭、科举教育、丧葬礼仪、军事、品行、犯罪行为等各类事宜,分门别类摘抄资料,汇集了一本私人资料集,然后以此为基础,针对能想到的各类案件一一撰写判词,共作了一百道判词(后整理为《百道判》) 。他反复练习撰写各种主题的判词,不断修改、背诵,这样,等考试的时候无论拿到什么题目,自己都不必担心。

这时,他认识了也在备考“平判入等科”的士子元稹,有了交往。

等到贞元十九年(803)初,考试那日,白居易、元稹等几百人鱼贯进入吏部的考场,写作“毁方瓦合判”等三篇判词。数日后公布榜单,白居易考中“书判拔萃科”,而吕炅、王起考中“博学宏词科”,元稹、李复礼、吕颖、哥舒恒、崔玄亮考中“平判入等科”,这八个人随后都将被授予官职,不必如其他选人那样“守选”。

随后,白居易、元稹、崔玄亮、吕炅同一天被任命为从九品上的秘书省校书郎。对白居易来说,秘书省校书郎每月有一万六千钱俸禄,这笔钱可以支撑一大家人的生活,比田庄的收入更稳定。兄长在浮梁县当主簿,月俸只有一千零五十个铜钱,远不如自己。当然,在地方当官还有职田所得的米粮以及一些灰色收入。父亲去世后,白家兄弟过了近十年紧凑的日子,现在,终于有了大的改善。从此,他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年底白居易就将三年任满。按照制度,六品以下的官员任满以后仍需“守选”数年,才能再以“前资官”的身份到吏部参加铨选考试,考试合格后才有可能被委派新的官职。按照这种“守选”的制度,一个九品小官要是老老实实等待“守选”,恐怕二三十年都在七八品的低级官位上打转,难以成为中级官员。

白居易当然不想闲待着“守选”。这年二月,皇帝宣布年底要举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科考试,有认识的中高级官员举荐他参加,元稹也得到举荐。于是,五月白居易退租常乐坊的小院,在更僻静一些的永崇坊华阳观租下一处房舍。永崇坊与元稹家所在的靖安坊相邻,环境清静,适合读书、备考。

制科要考三篇“时务策”,白居易按从前的习惯分类摘抄资料集,按制科考试的要求模拟写作各种主题的“策”。因为宫中、朝中局势变动,制举考试的时间一推再推,一些受到举荐的选人见迟迟还不举行考试,便回家去了。白居易、元稹等人还是坚持在京等候,忙着练习撰写策文、背诵文章。

元和元年(806)正月上元节热闹之后,十九日太上皇顺宗驾崩。国有大丧,制科考试又一次推迟,白居易只能继续等待。初春,他在华阳观中揣摩考官可能出的时事题目,用一个多月时间,按照应试的规格撰写了七十五篇“策”(后编辑为《策林》),涉及朝政各个方面。

直等到四月,朝廷才确定制举考试的日期。十三日这天,几百名被举荐的士人入宫参加考试,皇帝亲自接见众人,最后白居易、元稹等十八人考中,都是一时俊杰。

四月二十八日,白居易被任命为京郊盩厔(zhōuzhì)县(今西安周至县)的县尉,官阶为正九品下。长安下辖诸县称作“畿县”,畿县官员靠近京城,能受到京兆尹乃至朝臣、皇帝的关注,县尉任满后常能调回朝中担任拾遗、监察御史、大理评事等清显官职,被视为升官的捷径之一。

虽然白居易的仕途比好友元稹慢了一步,但是在外人看来,他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之后又在几年间分别考取科目试、制举,越过了“守选”,如今成了畿县县尉,仍然比大多数进士要幸运。

(摘自《白居易传:诗人的七座花园》,有删节)



复制下方链接,

至浏览器打开,

或发送至对话框点击打开,

即可购买低折图书

https://shop104494569.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f37yjjsby46pva?alias=3f37yjjsby46pva&from=wsc&kdtfrom=wsc&app_share=wechat&shopAutoEnter=1&is_share=1&from_uuid=1917319657&goodsImg=https%3A%2F%2Fimg.yzcdn.cn%2Fupload_files%2F2024%2F10%2F31%2FFiVnxHiFo-X0T24vD3Agc--wMAHp.jpg&sf=wx_sm&share_cmpt=native_wechat


 │作者简介│

周文翰,艺术和建筑评论家、历史学者、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2002年至2008年任文化记者,2008年至2010年赴南亚和南欧考察博物馆、建筑和文化。

现从事文化研究、艺术策展和写作,先后在北京、深圳、佛罗伦萨等地策划多个跨界艺术展览,主要作品有《孤星之旅:苏东坡传》《不浪漫:赵孟頫传》《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中国艺术收藏史》等艺术史、园林史、艺术博物学专著,《岛上花园》等译著。先后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阅读北京之“2019年请读书目”、2023年度豆瓣读书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类)等荣誉。


周文翰艺术家传记系列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

原点阅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全国科普阅读推广联盟会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为读者提供客观、理性、多维、优雅的阅读产品,展现科学的迷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