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一张地图,至少需要用几种颜色才能区分不同区域?

百科   2024-09-10 07:21   北京  


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并从事地图着色工作的佛朗西斯·格里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多么复杂的地图,只要用4种颜色,就可以区分有公共边界的国家和地区。
佛朗西斯觉得这中间一定有着什么奥妙,于是写信向其胞兄佛德雷克询问。佛德雷克对数学造诣颇深,但绞尽脑汁依然不得要领,只好求教于自己的老师,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奥古斯都·德·摩根(Augustus DeMorgan,1806—1871)。
摩根教授怀着浓厚的兴趣,对此苦苦思索了几个昼夜,觉得无法判定佛德雷克所提的问题是对还是错。于是便写信给挚友,著名的数学家威廉·哈密尔顿(WilliamHamilton,1805—1865)探讨。哈密尔顿才华横溢,当时以发现“四元数”(一种在复数基础上扩展的新数)而饮誉欧洲。

摩根在信中希望哈密尔顿要么能证明“如果一张地图,图上任意分成许多部分,要求有共同边界的两部分涂不同颜色,那么只要4种颜色就够了”,要么构造出一个需要5种或更多种颜色的图来。
然而,智慧超人的哈密尔顿两者都没能做到。他耗费了整整13年心血,终于一筹莫展,抱恨逝去!
哈密尔顿去世后,又过了13年,一位颇有名望的英国数学家阿瑟·凯莱(Arthur Cayley,1821—1895),在一次数学年会上把这个问题归纳为“四色猜想”。并于次年,即1879年,在英国皇家地理会刊的创刊号上,公开征求对“四色猜想”的解答。从此,“四色问题”不胫而走,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但上述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征解消息发出的同年,一位半路出家的数学家肯普,发表了一个关于四色定理的证明。这使曾经出现的一时轰动很快平息下来。人们普遍以为“四色猜想”已经成为历史。不料过了11年,即1890年,一个名叫赫伍德的青年,指出了肯普在证明中的错误。从而使这一沉熄了10年之久的问题,又激发了热议。与此同时,赫伍德匠心独运,利用肯普提供的方法,成功地证明了用5种颜色能够区分地图上相邻的国家。这算是在向“四色猜想”进军中第一个重大的突破!
赫伍德关于“五色定理”的证明其实并不难。首先,他对问题加以简化:
即把下图(a)上的每个顶点,换成围绕顶点的一个小区域。很明显,如果图(b)能够用5种颜色染色,那么图(a)也一定能够用5种颜色染色。所以今后我们就只讨论顶点是3个国家界点的地图。
现在转到证明本身。设f2是边界只有两个顶点的国家数,f3是边界有3个顶点的国家数,……显然,国家总数目
f=f2+f3+f4+…
由于f2这类国家有两个顶点,因而有两条边界,从而这类国家共有2f2条边界。同理f3类国家共有3 f3条边界。如此等等。
又由于每条边界都连接着两个国家。从而,边界总数目e满足:
2e=2 f2+3 f3+4 f4+…
对于顶点总数目v,同理有
3v=2 f2+3 f3+4 f4+…
由上两式得:3v=2e
根据欧拉定理知道:
v+f=e+2
消去e可得:6f=3v+12
即 6(f2+f3+f4+…)=(2f2+3f3+4f4+…)+12
化简为:4 f2+3 f3+2 f4+f5=12+f7+2 f8+…
由于上式右端不小于12,因而左端必有一项大于0。
这样,赫伍德便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每张交点有3个国家相遇的地图,至少有1个国家边界数不多于5。”
接下去赫伍德用了数学归纳法:
证明:当国家数f=2时命题显然成立。
假令f≤k时命题成立。即对所有交点有3个国家相遇,且国家数不多于k的地图,可用5种颜色染色。
则当f=k+1时,根据前面讲的,这样的地图必有一个边数不多于5的国家。不妨令A就是这样的国家吧!
很明显,与国家A相邻的国家和区域,不外乎3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a)是有一个国家与A有两条边界,(b)是与A相邻的两个国家,本身有共同的边界;(c)是最常见的,不存在环形的情况。不难理解,无论上面3种情形的哪一种,在A的邻国中,总存在两个不相邻接的国家,如同图中的A1与A3。
现在去掉A与A1、A3的边界,则新图有k-1个国家,因而这样的图能用5种颜色染色。
设此时(A+A1+A3)染甲色;A2,A4,A5分别染乙、丙、丁色。添上两条边界,变回原图,再让A染上第五种颜色。于是,原图已被5种颜色染色。
这就是说,命题对于f=k+1也成立。
综合上述,根据归纳假设,即针对所有交点有3个国家相遇的地图,只要用5种颜色染色就足够了!
赫伍德就这样证明了五色定理。
正因为五色定理的证明不很难,所以与对待费马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态度不同,有不少数学家小看了四色猜想。相对论的创始人,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数学导师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教授,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他认为四色猜想之所以没有解决,是因为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还没有空去研究它。
有一次,闵可夫斯基教授给学生上课,他偶然间提到这个问题,随之即兴推演,似乎成竹在胸,写了满满一个黑板,但命题仍未得证。第二次上课,他又继续推演,结果仍旧是满怀信心进教室,垂头丧气下讲台。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星期之后,教授终于精疲力竭。一天,他走进教室,疲惫地注视着依旧挂着“证明”的黑板。此时适逢雷电交加,他终于醒悟,并愧疚地承认:“上帝在责备我,四色问题我无能为力!”这以后,全世界数学家都掂出了“四色猜想”的沉重分量。
人类智慧面对着又一个世界难题的挑战。在正面失利之后,数学家们决定从侧面进军!
1922年,有人证明了当国家数f≤25时四色猜想成立;1938年,国家数f推进到32;1969年又推进到45。47个春秋,仅仅使国家数推进了20。主要困难是构形的可能性太多,需要做200亿次的逻辑判定,这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就在这时,科学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曙光!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四色猜想的证实有了希望。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即使是电子计算机,也要连续算上11年多!这是何等艰难的目标,但人类并没有放弃这种机会,科学家们通力合作,一面不断改进方法减少判断次数,一面继续提高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使问题的解决终于有了眉目。
1976年9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数学家阿沛尔和哈肯教授,运用每秒计算400万次的电子计算机,在运转1200小时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工作。电波传来,寰宇震动!学史上的三大难题之一,在人与计算机的“合作”之下,终于被征服了。
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与史诗般的功绩,在宣布“四色定理”得证的当天,伊利诺伊大学邮局加盖了以下邮戳:“Four colors suffice!”(4种颜色足够了!)

·

来源:《给孩子的数学故事书》
作者:张远南 张昶
部分图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润昕
猜你想读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科学家研究两个多世纪还没有研究出:冰为什么很滑?

2.质疑牛顿却被骂“疯子”,这位全能型科学家都经历了什么?

3.叫不同科室的医生每人给你一句忠告,他们都会说啥?

4.无穷集合之间可以相互做比较吗?

5.18k金和24k金有啥区别?为啥首饰很少用纯金打造?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








原点阅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全国科普阅读推广联盟会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为读者提供客观、理性、多维、优雅的阅读产品,展现科学的迷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