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像当下的古装剧纷纷“致敬”《红楼梦》,无论物品名称,还是经典对白,都一再被借鉴。而认为“风浪越大鱼越贵”的高启强,不只读过《孙子兵法》,还读过《红楼梦》。前不久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矗立着十尊杰出女性雕像,与《红楼梦》的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话题多种多样,可见给成年人讲《红楼梦》并非难事。然而,该如何给孩子讲《红楼梦》呢?
尤其在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新背景下,面向孩子普及《红楼梦》的学者做着各种尝试。
好在我一直没有远离校园中的孩子们,在撰写《给孩子讲〈红楼梦〉》的过程中,我结合参与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
2022年暑期,海淀进修实验学校与北京曹雪芹学会举办了“红楼梦视角看三山五园”游学活动,2021级的20余位同学参加了活动,我有幸担任主讲教师。
在报名时,有同学提问:作为初一的学生,我们能读懂《红楼梦》吗?
究竟能不能懂,要尝试过才知道。为了让同学们零距离接触《红楼梦》,我安排同学们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表演“共读西厢”。
在古典园林的优美环境中,同学们再现了这一经典片段。其中,朱同学经常主持联欢会等活动,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他将贾宝玉的对白演绎得惟妙惟肖。
后来,我把表演的视频片段拿给身边的学者看。原著中的贾宝玉,与朱同学恰是“同龄人”,学者们都说:这完全就是想象中贾宝玉的声音与腔调!
从表演效果来看,同学们能够理解书中人的情绪与状态。在互相交流、彼此配合的过程中,名著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游学活动中,同学们分角色表演“试才题对额”等片段。在颐和园长廊实景中,大家沉浸在故事氛围里,迅速进入了状态。同学们的表演可圈可点,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原著文本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
在游园的情境中,我是将相关片段打印出来一一分发给同学们,既为了方便,同时也考虑到原著中有些内容不适合初一的同学了解。这让我感受到为孩子们准备一个少儿读本的必要性,在游学活动之后加快了写作速度。
中国交通广播的编导、主持人丁老师得知我在撰写书稿之后,邀请我做客《周末FUN局》栏目为孩子们讲解《红楼梦》。依照节目惯例,我以回答提问的形式展开相关话题,侧重于书稿的注释部分。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喜爱。
为了让节目的形式更加丰富,编导提出邀请海淀进修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录制几期“红楼广播剧”,我负责提供剧本。
挑选片段、撰写剧本需要考虑“小演员”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我便回想起以往的授课经历。
数年前,我曾为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讲解大观园里的故事。在那次课上,我意外发现:带着外孙串门的刘姥姥更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共鸣。
尤其在讲刘姥姥对酒令时,朴实而又不失趣味的语句令孩子们开怀大笑。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年人或许更能理解《红楼梦》的真谛,但无论如何,却不可能爆发出那种自然随心的笑声了。
笑声代表着孩子们的兴趣,但《红楼梦》也是深邃的,刘姥姥的一举一动值得细细品味。
古时候的百姓,在酒席上为了助兴常常对酒令。于是,书中的刘姥姥熟悉游戏技巧,只是不通文墨,说的句子较通俗罢了。
这不比当今,酒桌上往往只说些“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大白话。书中情节看似简单,但今天的读者要理解其中的意趣绝非易事。
像书中提到,酒令词的尾字要押韵,那不过是“基操”。实际上,酒令词中的物件、颜色要与牌上花点的样式相符才好:若有红点,常对花朵、樱桃;若有五点,则常对梅花,因为梅花是五瓣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明白刘姥姥说“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等句子的妙处。
然而,若一板一眼把这些对酒令的技巧直接写到文中,难免生硬突兀。因此,我尝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刘姥姥的对白中。
在准备广播剧的剧本时,《给孩子讲〈红楼梦〉》已基本完稿,我把“刘姥姥对酒令”的内容摘录出来,结合广播剧的特点做了适当调整,同时还挑选了“试才题对额”等片段。
参与录制的是海淀进修实验学校2022级初中同学。他们以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对《红楼梦》的理解,尤其是扮演刘姥姥的同学用声音塑造出人物的神韵,在场的师生交口称赞。
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对书稿的正文与注释部分又做了进一步修订。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我在文本细节的取舍过程中尽量保留关键信息。比如,秦可卿相关内容众说纷纭,不必过多介绍;但焦大作为前八十回只出场一次的老仆人,被鲁迅先生比作“贾府的屈原”,同学们应当了解这一人物。于是,在简化秦可卿相关情节的同时,结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故事提到焦大,使信息更加完整。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之一是“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给孩子讲〈红楼梦〉》中保留了更多诗词歌赋,也包括文学功能较强的判词与仙曲。
同时,我结合为各所学校高中生授课的经验,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了解析。
像2021级高中生在阅读“抄检大观园”时,大都不理解惜春一心撵走丫鬟入画的决绝。经过了解,两个班约90人,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提出相关问题。
结合这个现象,我在书中进行了解释——“惜春虽年幼,却自有主张,不愿因为这件事带累了自己的名节。”结合情节来看,惜春的做法,表明她宁肯远离名声败坏的宁国府,也愿牵扯到污糟之事中。在后文提到贾珍以习射为名吃喝玩乐时,又强调了一句——“种种做法令人不齿,也难怪惜春不愿跟这样的哥哥来往。”
通过这些调整,想必同学们更容易把握原著中一些较为隐晦的内容。
另外,深入理解《红楼梦》应避免人云亦云,需要一个“去标签化”的过程,这类阅读技巧借助注释进行了说明。
比如,很多人认为林黛玉“哭哭啼啼”,爱使小性。实际上,有学者做过统计,前八十回中写到林黛玉哭的字词有40余处,而描写她笑的则有170余处。显然,林黛玉不只具有“还泪”的一面,她还是一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
在《西游记》原著中,唐僧流泪的描写也有40处左右。可人们对唐僧的评价,往往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其实,这与一些影视剧造成的刻板印象不无关系。
孩子们理解原著,并不等同于赏析改编的文艺作品;与此同时,还要对网络上的相关内容进行甄别。当下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文章、短视频只代表个别人的所思所想,与严肃的学习是两码事。但有些学生刷到低质量内容后,难免会信以为真。
有一次,我到外地的一所中学做讲座。结束之后学生退场时,我听到一个男生对同学说:“林家的财产让贾琏霸占了,用来修建大观园……”另一个男生频频点头,十分信服的样子。
见此情景,我心中五味杂陈。若参考语文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找出原著中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们根本找不出!这位同学显然是受到了自媒体平台上低质量内容的干扰。
擦肩而过的一刹那,我提醒两位同学:如果考试时这么答,是不会得分的!
在那个场合下,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可不承想,一些影视创作者却又拾起了这些二百年前的陈年老梗,还美其名曰“新观点”……
我只好把相关的提示写在《给孩子讲〈红楼梦〉》的注释中,提醒同学们“避雷”。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尝试,我将《给孩子讲〈红楼梦〉》呈现在大家面前。
以往同学们围绕文本开展了各种体验活动,小读者阅读《给孩子讲〈红楼梦〉》的过程同样可以丰富多彩。希望小读者喜欢这本书,同时也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